建筑密度對居住環境的影響力(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5624
2022-07-11
3頁
15KB
1、建筑密度對居住環境的影響力 建筑密度的大小是衡量一個城市居住環境的綜合性指標,也是影響房地產開發商經濟利益的重要技術參數。因為,在一定程度上,建筑密度的大小意味著房屋棟間間距的大小,綠地及室外活動空間的多少,采光,通風等衛生條件及消防條件的優劣和居住環境質量的高低,同時也影響了開發商的開發成本和經濟效益。由于這種居住環境與開發商的經濟效益有直接的關系,使建筑密度成為當今居住區開發建設中極為敏感的指標。近年來,隨著地價和建筑造價的不斷上揚,如何在一塊給定的土地上降低造價,降低開發成本,建造盡可能多的房屋,建筑師與開發商一道動了不少腦筋,做了許多探討。如大進深住宅,聯體式住宅,梯層式住宅,周邊圍合2、式布局,低密度,高容積,而不顧間距過小的“握手樓”,“貼面樓”,即不滿足最基本的日照和采光通風要求,又造成居民生活的相互干擾,使家庭生活的私密性蕩然無存。這種片面追求高密度,高容積的傾向,造成了只顧眼前利益,忽視環境效益的現象,從深層上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從經濟上來看,地價的不斷暴漲,各種開發收費的不斷提高,驅使開發商想盡辦法提高容積率,爭取盡可能多的建筑面積來保證一定的利潤。其次,建筑造價的不斷上揚,高層建筑的造價十分昂貴,又驅使開發商千方百計的通過加大密度,降低層數來爭取降低建筑成本,保證一定的利潤。這樣一來,不顧居住環境的“高容積,高密度,低層數”的居住區,就成了開發商的追求目標3、。其次,從建設周期來看,它與開發建設的風險和開發建設的成本是成正比的。建設周期越長,開發的風險也就越大,開發的成本也就越高。就同等面積的居住小區來說,多層建筑的居住小區所需的建設周期僅為高層建筑居住小區建設周期的一半。因此,任何一個開發商都希望多建多層,而不愿建高層,那么,要在同樣的一塊土地上建造出一樣多的建筑面積,只有加大建筑密度別無選擇。再則,從市場的銷售與日后的物業管理來看,由于高層建筑開發成本遠高于多層建筑的開發成本,因此高層商品房的售價也遠高于多層的商品房的售價,而且目前國內購房者的承受能力又十分有限,因此開發商只愿開發多層而不愿建高層。另外,由于高層住宅的物業管理費用昂貴,致使一部4、分消費者有“買得起,住不起”的畏懼心理。這就更加造成了高層商品房的滯銷,也使開發商更不愿建高層。那么如何解決環境與效益,設計與開發的矛盾,創造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呢?第一,要解決一個認識上的問題。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提出了可持續性發展的思想,即我們的一切開發“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1999年6月,國際建協第20屆大會通過的北京憲章中,更是進一步闡述了這一觀點,“其真諦在于綜合考慮政治,經濟,社會,技術,文化,美學各個方面提出整合的解決辦法”。“可持續性發展”思想應是我們今天城市建設的基本指導思想。就住宅建筑而言,按照我國的經濟5、發展目標,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而小康住宅的標志,不僅體現在室內現代化,室外同樣也需要現代化。第二,在規劃設計時,要樹立經濟效益的觀念,要為客戶著想,為投資者,開發商著想。經濟效益與居住環境是相互相承的,沒有好的居住環境不可能有好的經濟效益。就這一點來說,我覺得廣州華景新城在進行規劃設計時的確有自己的獨到之處:1)總平面的規劃設計時,結合多,高層建筑的布置,考慮分期開發,分期建設的可能(在實際工程中也正是如此的),把多層住宅放在一期,把高層住宅放在二期(實際工程中一共進行了六期的開發,現在正在開發的翠安儂苑就是最后一期工程),減少一期工程的投資,縮短一期開發的周期,并以購房者能承受的多層樓價6、首先推出市場,這對降底成本,縮短周期,促進銷量是非常有利的。2)將小區的綠地布置在一期中,與一期的開發同時建設,使一期建成后就有配套的活動中心,優美的集中綠地,高雅的居住環境,這不但可以提高小區的知名度,社會效益,同時對第二期的開發銷售也有幫助。(華景生態園被列為廣州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后所產生的社會效益是無價的)。第三,在設計中采取各種措施,營造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和空間效果。在華景新城的規劃設計中就采取了以下幾點措施:1)建筑采用多,高層相結合,根據地形、朝向,多層住宅靠南在前,高層住宅靠北在后,建筑空間前低后高,這不僅采光通風好,而且小區建筑的群體造型,建筑空間也非常好。2)建筑的布局采用圍合7、的周邊式,有機的圍合成組團空間和小區空間,總平面的布置采用不對稱的布置。在小區里有生態園,庭廊花架,運動場地等娛樂設施。這不僅極大的美化了環境,同時也滿足了居民休閑生活的需要。3)為了保證有良好的采光通風,合理的建筑間距,宜人的空間環境,在滿足1:3.26容積率不變,總建筑面積100萬平方米不減少的情況下,設計師以“高層底密度”的設計手法來取代“多層高密度”,把建筑密度由原來的35.6%降低到現在29.8%。綠化率達到30.57%,人均綠地面積達到每人4.57平方米。4)為了避免車輛停放占用大量土地,華景新城采用架空首層,做半地下車庫,同時將架空車庫的屋面設計成屋面花園,成為組團的活動空間和公共綠地。這不僅解決了車輛的停放問題,同時又增加了綠地,還為居民提供了一個安全別致的活動場所。5)為了使小區的空間更為豐富,設計中將部分多層住宅的第二層再架空,使其與架空的屋面花園結合為一體,這不但加大了活動空間,同時也改變了組團的封閉感,增加了組團空間的空氣流動,更重要的是通過架空處理,使組團的空間和小區的空間能互相滲透,互相“借景”,既分既合,融為一體,創造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居住空間。評價居住環境優劣的因素很多,建筑密度是一個非常直觀的指標,在一定程度上能綜合反映環境的好壞。因此,低密度是創造優美居住環境的先決條件。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2
3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