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及就業方向(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8213
2022-07-12
3頁
35KB
1、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及就業方向關鍵詞:專業 發展 就業 方向一、專業簡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主要培養從事室內環境設備系統和建筑公共設施設計、安裝調試、運行管理及國民經濟各部門所需的特殊環境開發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本科畢業生具有暖通、空調、燃氣供應、建筑給排水等公共系統,建筑熱能供應系統的設計、安裝、調試運行能力。畢業生去向主要有設計研究院、房地產公司、物業管理公司、產品制造及營銷公司、工程技術與管理、高新技術產品和科研部門、高等院校等。隨著電子、醫藥對潔凈技術要求較高的有關行業的發展,對本專業畢業生的需求正在日益增加。 二、專業培養目標: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培養具備室內環境設備系統及建2、筑公共設施系統的設計、安裝調試、運行管理及國民經濟各部門所需的特殊環境的研究開發的基礎理論知識及能力,能在設計研究院、建筑工程公司、物業管理公司及相關的科研、生產、教學等單位從事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三、專業綜合介紹:長久以來,人們都渴望有溫暖舒適的環境供居住和工作。人們希望自己的家冬暖夏涼,方便地用到水、電等生活設施。目前,在我們居住的城市,絕大部分地區都可以享受到良好的水電暖服務。這些設備和條件為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大方便,使我們能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中度過愉快的時光。而這方面的工作正是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人員所從事的。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主要培養能夠從事建筑物采暖、空調、通風除塵、空氣3、凈化和燃氣應用等系統與設備以及相關的城市供熱、供燃氣系統與設備的設計、安裝調試與運行等方面工作的專業人員和技術人才。隨著時代發展和城市擴大,現代建筑日新月異,已不再是過去的平房或低樓層、格局死板的建筑,出現了大量新型建筑體系,對內部的設備也提出了更多和更高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能適應現代建筑發展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在我國,目前有一些新型建筑內部的環境與設備尚存在不盡人意之處,許多方面仍然處在探索和嘗試的階段。如某些高層寫字樓和外觀華麗的建筑物內部,明顯的存在通風不好導致的空氣質量下降,或者夏季制冷、冬天供暖不到位等問題。這都需要從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的技術人員與建筑設計師進行良好配合,以對建筑結4、構和用戶需求有完整的認識和了解,做出切實可行的設計。可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的專業人員有很大的施展空間。四、專業教育發展狀況:新世紀里,健康、能源、環境已成為倍受人類關注的三大主題,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和這三個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的明天,本專業有著重要的研究和應用前景。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會議已將人類居區納入議事日程,人居環境科學將成為面向世紀本學科發展的大方向。除原有的傳熱學、流體力學、熱力學外,我們需要越來越多地掌握人與建筑、人與自然等方面的知識,包括生理學、心理學、氣象學、生態學、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等學以及聲、光等知識,努力營造建筑物內適宜而健康的人工熱濕環境,5、使之滿足于需要。改革開放以后,該學科與國際的合作交流越來越頻繁,一起參與協作科研和一些重大的國際會議,引進國外知名教授,使該專業獲得巨大的發展,暖通行業已成為世界各界共同關注的行業。從發達國家目前的狀況看,美、日、歐這些國家目前能源的三分之一以上耗費在空調暖通等建筑環境設備上,從而可以預測即將進入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中國的未來狀況。因此,如何提高建筑環境設備的效率,節約能源,改善建筑物的環境質量,減少其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已經成為我們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以防患于未然。這就是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的另一個發展方向建筑節能,這種節能不僅僅是空調系統,還包括照明、采光、供熱等等,最終要達到建筑物的整體節能6、,即所謂的“綠色建筑”。估計未來,因為建環細分后,會出現暖通節能工程師、暖通節能測評師、建筑節能監理等新職業。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是1998年教育部新制定的招生目錄中的新組建專業,由原來的供熱供燃氣通風空調工程專業和燃氣輸配專業合并重組而成。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是首批設立該專業的著名院校,早在1953年,這兩所大學就開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同濟大學是在1952年曾有過一屆建筑設備專科,學制兩年在建筑系,是暖通專業的雛形,在50年代同濟大學就開始招收研究生。早期該專業清華大學為暖通空調工程專業,隸屬于土木系,后調整到熱能系,同濟大學原名為供熱供燃氣及通風專業,是因為學習前蘇聯教育體制開辦最早的一個7、專業,也是熱能工程系中成立最早的支柱專業。在初期有一些影響的院校還有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湖南大學、重慶建大、西安建大和太原工大(俗稱老八校)等。當時有一大批優秀的該領域人才,如清華大學王補宣教授,傀維斗教授、同濟大學的巢慶臨教授。國際上該專業成立20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院校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美國加州大學、前蘇聯列寧格勒建工學院、德國波鴻大學、比利時的列日大學等。中國主要從這些國家吸取經驗,但主要是模仿前蘇聯而建立該專業。 建國初期,該專業經過了一個從產生到成長的歷史過程,此專業幾經變化,逐漸從動力工程、土木工程、機電工程、建筑系等系院中分離出來而形成一個獨立的專業。從1953建專業8、到1966年為止,為國家輸送了一批優秀的工程技術和研究人才,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由于當時城市的集中供熱供暖難以大面積實現,燃氣尚處于開發階段,人們對建筑物環境要求不高,該專業規模不是很大,一般每個院校只招生十幾人。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在該專業一直起著領頭羊的作用。同濟大學的巢慶教授是該專業的權威,于1957年8月至1958年12月去前蘇聯進修,是該專業最早的國際交流。在國際上,該專業發展十分迅速,反映在領域的拓寬,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該專業已發展成為以工科為主,涉及生理學、心理學、氣象學、生態學、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社會學、美學等綜合知識,愈來愈趨向交叉領域學科。同時將計算機深入引入9、該專業,便利該專業發展成為一個很前沿的學科。 五、專業就業狀況及趨勢:1、主要就業部門:設計研究院、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各級政府建設、規劃、管理、消防、質監、環境評價部門;燃氣熱力公司、工程公司、設備生產企業、房地產開發公司、建設監理公司、城市物業管理部門等。2、就業從事工作:本專業主要培養從事室內環境設備系統和建筑公共設施設計、安裝調試、運行管理及國民經濟各部門所需的特殊環境開發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本科畢業生具有暖通、空調、燃氣供應、建筑給排水等公共系統,建筑熱能供應系統的設計;安裝、調試運行能力,具有制定建筑自動化系統方案的能力,并具有初步的應用研究與開發能力。參考資料: 1.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概述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吧 2. 人環獎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