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市蓬萊區推進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1年)(10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449804
2022-07-13
10頁
246.17KB
1、 2 關于推進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為貫徹落實山東省委辦公廳、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文化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和煙臺市政府辦公室 關于推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等文件精神,充分挖掘蓬萊文旅資源潛力,加快推進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煙臺文化旅游先行區,制定本行動方案。一、總體目標以全域旅游為總抓手,立足蓬萊文旅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激活北部“仙海閣”、中部“酒湖馬”、南部“山林泉”資源要素,構建全域旅游發展空間布局,加快載體建設、培育新興業態、完善服務體系,把蓬萊建設成為結構合理、業態完備、產品豐富、環境優良的全域旅游示范區、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到 22、023 年,力爭全區年接待游客達1400 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140 億元。二、主要任務(一)優化空間布局1.聚力提升“仙海閣”核心板塊。做大做強濱海黃金旅游帶。與 AECOM 公司合作做好蓬萊閣濱海岸線景觀提升規劃。以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核心區域為中心,依托“山海城閣”,全面做好豐富提升文章。按照“尊重歷史、尊重原貌”原則,加快畫河流域景觀改造和登州古城開發,建設特色鮮明新古城、文旅融合新地標。充分利用老蓬萊師范、登州仙阜等現有閑置資源打造招商引資新載 3 體。積極拓展海上、沙灘及岸上發展空間,與映華旅游公司等加強合作,注重引進海上娛樂、游艇碼頭項目。凸顯近海資源,引入環海自行車賽、公開水域3、游泳錦標賽、沙灘球類運動、海釣等休閑體育賽事。向西,抓好開元旅游度假、魯商奇緣仙谷國際文化旅游產業小鎮等大項目招引和建設,提升休閑度假功能。以西海岸文化旅游新區為載體,依托人工島資源,突出文化旅游、高等教育產業定位,與法國達高集團等世界知名企業合作,打造國際高端旅游度假目的地和文教融合發展示范區。向東,由仙境路往東,自沙河口至劉家旺、官莊子村,進一步優化濱海生態環境,引入文旅小鎮、房車自駕車露營基地、旅游休閑驛站等濱海休閑度假產品,豐富濱海旅游業態,打造文旅新興活力區。(責任單位: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區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局、區文化和旅游局、區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區西海岸文化旅游區服務中心、蓬萊閣4、景區管理服務中心、蓬萊閣街道、紫荊山街道、新港街道)2.精心打造“酒湖馬”高端板塊。丘山山谷,加強與土發集團合作,以創立葡萄酒“世界之窗”為目標,著力建設國際特色名莊聚集區和共享酒莊集群,高標準配套建設培訓中心、紅酒大道、主題民宿和品種風景園,打造引領蓬萊鄉村振興的葡萄酒休閑體驗區。南王山谷,抓好君頂酒莊景區升級改造,爭取與上海復星集團CasaCook 酒店和普羅旺斯度假項目簽約,引入國際前沿的度假生活方式和文化體驗,打造升級版高端濱海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引導游客由濱海向腹地、由城市到鄉村有序延伸。東方海岸果谷,加強與山 4 東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統籌山水林田路、吃住行游購娛,實施蘋果產5、業提質增效工程,優化產業要素配置、空間布局,實現“果業產業化、產業園區化、園區景區化、農旅一體化”。(責任單位:蓬萊閣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區文化和旅游局、區農業農村局、區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大辛店鎮、南王街道)3.超前謀劃“山林泉”生態板塊。在艾山國家森林公園內建設戶外拓展、團建等互動體驗區,利用現有 31 套艾山溫泉小院,與知名運營公司合作,重新規劃升級,豐富生態和諧游、康養體育游、休閑度假游等旅游新業態。串聯沿線田園、林海風光,推出滑雪、溫泉保健、森林氧吧、特色采摘、精品民宿等旅游產品組合,全力打造集康養、度假、農家風情體驗等于一體的綜合旅游區,努力形成“南山北海呼應、城鄉協調6、推進”的發展局面。(責任單位:蓬萊閣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區文化和旅游局、村里集鎮)(二)深化產業融合4.“文化+旅游”。2021 年,著力實施“五個一”八仙主題工程,即組建一個八仙文化研究機構、搭建一個八仙文化學術交流平臺、確定一套八仙人物標準畫像、推出一部八仙影視動漫作品、成立一家八仙文創研發公司等,傳承弘揚八仙文化。深入挖掘并講好“蓬萊故事”和“蓬萊傳說”。完善傳統文化景區旅游業態,增加夜游項目、騰訊手游等沉浸式、互動式文化體驗項目,利用建閣960周年擴大蓬萊閣影響力。推動戚家拳、大桿號等非遺項目進景區,向游客展示。加大蓬萊小面、鲅魚水餃、八仙宴、戚家宴等非遺和 5 特色美食開發力度。鼓7、勵企業和民間資本研發特色文創產品,做大蓬萊禮物、錦繡蓬萊等文創企業。鼓勵葫蘆雕刻傳承人宋玉良建設葫蘆基地和葫蘆博物館,打造研學基地,推動八仙過海傳說與文創結合,推進非遺產業化進程。到 2023 年,新增23 處文化主題酒店,培育骨干文旅商品企業3 家。(責任單位: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和旅游局、蓬萊閣景區管理服務中心、蓬萊閣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5.“文旅+工業”。深度融合葡園、美酒、美景等元素,推出高配游學、商務品鑒、婚慶旅拍、精品團建、親子美育等旅游線路。制定實施葡萄酒主題酒店服務規范,每年開展酒莊旅游服務培訓不少于500 人次。推進國家、省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建設,鼓勵尚乎數碼、華康(尚八仙)8、源力德等生產企業,發展集“制造、展銷、體驗”于一體的工業旅游項目。2022 年,推出葡萄酒主題旅游線路 8 條。到 2023 年,新增酒莊類景區 5 個,爭創省級以上工業旅游示范基地1 個。(責任單位:區文化和旅游局、區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區工業和信息化局)6.“文旅+民宿”。深入實施民宿管理辦法和民宿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建設一批“仙境人家”精品民宿和民宿集聚區。依托北部濱海板塊仙境文化特質主打“仙宿”品牌,依托中部葡萄酒板塊葡萄酒特色資源主打“酒宿”品牌,依托南部艾山康養板塊艾山森林公園和溫泉兩大自然資源主打“湯宿”品牌。打造鄉村旅游精品工程,開展村莊景區化培育,每年挑選 2 9、個村進行重點打造。實施 6 鄉村旅游“后備箱”工程,把蘋果、大櫻桃、地瓜等特色農產品包裝成旅游商品。2021 年,全區創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1 個。到2023 年,評定省級景區化村莊 3 個,建設特色民宿群 3 個,精品民宿 5 個。(責任單位:區文化和旅游局、區農業農村局、蓬萊閣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區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各鎮街)7.“文旅+研學”。與山東大學旅游系合作,設計研學旅游精品線路,細化研學主題,豐富研學旅行產品體系,滿足研學者個性化需求。發揮名人效應,開發戚繼光紀念館、戚繼光故里等研學旅行產品;利用地域優勢,與農業采摘園合作開展有機果蔬種植、培育、采摘等農業研學項目;10、結合產業特點,與葡萄酒莊、海洋產品加工企業合作開發葡萄酒釀造、海洋生物知識相關的研學項目;加大非遺傳承,與葫蘆文化博物館、王福祿小面館等共同開發非遺研學項目。完善研學旅行協調機制、健全責任體系、規范安全保障,推動研學旅行有效開展。到2023 年,新增打造3 個省級研學旅行基地,設計10 條研學旅游精品線路,推出 20 個研學旅行精品課程。(責任單位:區文化和旅游局、區教育和體育局、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區農業農村局、蓬萊閣景區管理服務中心、蓬萊閣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8.“文旅+體育”。充分盤活文旅資源,舉辦“八仙過海”國際體育節,持續辦好全國橋牌俱樂部錦標賽、國際葡萄酒馬拉松、丘山谷超級馬拉松、11、丘山谷自行車賽、艾山登山越野等高水平體育賽 7 事和體育旅游休閑活動,提高體育賽事影響力,提升綜合效益。以體育賽事為平臺,推動體育與景區旅游、酒店餐飲、研學培訓、文創娛樂等深度融合,形成“一日比賽、多日停留,一人參賽、全家旅游,單人競賽、多人消費”體育旅游新模式。到 2023 年,爭創國家級體育產業示范基地。(責任單位:區體育運動服務中心、區文化和旅游局)9.“文旅+會展”。樹立“大會展”理念,推動會議、展覽、節慶、賽事等融合發展,進一步提升會展業知名度和城市活躍度,每年舉辦各類會展活動100場以上。每年引進提升葡萄與葡萄酒、文化旅游、醫養健康、海洋裝備制造、裝配式建筑等領域專業會議10場以上12、;深度挖掘海洋文化、精武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提升葡萄與葡萄酒、采摘農業等產業觀光檔次,培育八仙文化旅游節、蓬萊國際葡萄酒節、丘山論酒等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的區域節慶品牌;打造精品特色體育賽事,爭取每年新增3個以上國內、國際頂級A類賽事落地;爭取引進國家級優質品牌展覽落戶。(責任單位:區商務局、區體育運動服務中心、區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區文化和旅游局、區農業農村局、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區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局)(三)提升文旅消費10.創建文旅消費試點。實行省市縣聯動、政企聯動、線上線下聯動,舉辦“仙境之夏”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費季等系列主題消費活動,發放文旅惠民消費券。積極創建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13、縣、旅游休閑街區、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等省級國家級品牌。8(責任單位:區文化和旅游局、區商務局)11.激活夜間消費。圍繞蓬萊水城資源特色和歷史風貌策劃蓬萊閣夜游項目。故里鼓樓夜市注入古城文化,引進文創產品,增設網紅美食專區,營造高品質夜間消費環境。寶龍夜市與海洋文化、八仙文化結合,加強浪漫、休閑元素,體現時尚、現代風格。抹直口美食街區,加強政策引導和對外宣傳,完善配套設施,提升漁家樂檔次。登州古城街區,加大濱水商業、名人館、游船碼頭等項目引入,實現畫河區域活化、亮化和美化。到 2023 年,新增省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1 處。(責任單位:區文化和旅游局、區商務局、區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14、局、蓬萊閣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蓬萊閣街道、紫荊山街道)(四)打造目的地品牌12.健全品牌體系。以“人間仙境 美酒之鄉 休閑天堂”城市品牌為引領,整體提升城市名片,提升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內涵度、知名度和美譽度;叫響“到蓬萊,過神仙日子”宣傳品牌,傳播蓬萊生活方式;打造蓬萊閣、八仙過海等景區品牌,推進傳統景區晉等升級,加快國有景區管理體制改革,實行景區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分置;培育旅游服務品牌,樹立蓬萊閣導游標準化管理樣板;壯大蓬萊小面、鲅魚水餃、八仙宴、戚家宴等美食品牌。2022 年,爭取艾山國家森林公園創建為4A 級景區。到2023 年,制定山東省地方標準6 個,爭創省級以上服務標準化示范單15、位8 個。(責任單位:區文化和旅游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蓬萊閣景區管理服務中 9 心、蓬萊閣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13.豐富營銷渠道。發揮全域旅游營銷聯盟作用,實施“一體推介、聯合營銷”,引導葡萄酒、體育、住建等相關部門,八仙過海集團、各葡萄酒莊等重點企業積極參與,共同包裝、營銷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加強與海內外旅游、文化、航空組織以及知名渠道商的合作,與攜程、同程、去哪兒等OTA 平臺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構建多元化的旅游營銷網絡。在傳統媒體營銷渠道基礎上,更好地利用新媒體、新技術,尤其是關注度和轉化率高的網絡平臺,建立全媒體營銷矩陣,做到在權威媒體上有聲音,新興媒體上有熱點,推動旅游營銷上層次、16、上水平。(責任單位: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和旅游局、區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局、區體育運動服務中心、區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區融媒體中心)14.精準開拓客源市場。深耕省內市場,開展“山東人游蓬萊”“百車千人自駕游蓬萊”等活動,鞏固以周末自駕游為主體的200公里內短途客源;開拓省外市場,舉辦城市推介會、商圈路演、拜訪渠道商等,深入挖掘京津冀、長三角、東北三省等周邊省份客源市場,努力拓展珠三角、西北地區遠程客源市場;突破境外市場,豐富外文宣傳品,積極參與旅游推介會和文化交流活動,拓展日韓國際客源市場。(責任單位:區文化和旅游局)(五)完善城市配套和公共服務15.增加旅游大數據平臺功能。搭建全域旅游17、云展覽平臺,實現A 級景區720VR 實景漫游、虛擬漫游。升級旅游大數據展示平臺,10 優化 UI 界面,增加葡萄酒休閑旅游區分析模塊、鄉村振興統計分析模型、民宿板塊。加強景區、酒店數據采集準確性、穩定性與擴展性。(責任單位:區文化和旅游局)16.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加快建設城市書房、圖書館分館、新博物館,以文化塑造城市品質。盡快啟動新旅游集散中心建設,打造蓬萊全域旅游“城市會客廳”。規劃建設城市道路、公園、綠地、步行綠道、景觀路、休憩驛站時注重旅游功能,體現旅游文化元素。2021 年,新增城市書房2 處,圖書館分館4 家。(責任單位:區文化和旅游局、區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局、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18、17.提升服務質量。培育企業質量文化,促進企業服務創新。制定蓬萊區旅游服務規范,在涉旅企業中廣泛推行。開展旅游常識進企業、進課堂、進社區“三進”活動,全方位普及蓬萊文化旅游知識。推進文旅行業信用體系建設,規范企業經營行為。完善“1161”文化旅游市場綜合監管機制,加強服務質量監督管理。(責任單位:區文化和旅游局、區商務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煙臺市公安局蓬萊分局、區交通運輸局、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區教育和體育局)三、保障措施一是加強規劃引領。建立規劃統籌機制和“多規合一”機制,加強文化旅游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國土空間、城鄉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相銜接,發揮綜合聯動效益。堅持先規劃后建設,實施規劃19、評估,提高規劃執行力度。(責任單位:區文化和旅游局、11 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區發展和改革局、煙臺市生態環境局蓬萊分局)二是加強資金政策支持引導。多渠道籌集文化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對符合文旅產業發展方向,致力于加強產業融合、培育新興業態、提振文旅消費的企業給予獎勵扶持。發揮好政府資金和優惠政策的引導作用,以市場為導向,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社會資本,推動文化旅游產業加快發展。推動文旅產業與金融密切結合,健全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適當考慮文化旅游產業用地供給,優先保障文化旅游重點項目和鄉村旅游項目用地。(責任單位:區財政局、區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區文化和旅游局)三20、是加強人才培養。抓好文旅產業管理、經營、創意和服務等人才隊伍建設,依托院校、龍頭企業、社會機構建設文化旅游培訓基地,進一步提高文化旅游從業人員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水平。支持文化旅游企業與高等學校、職業院校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校企合作,支持開展職業技術類的社會辦學。(責任單位:區委組織部、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區文化和旅游局、區教育和體育局)四是完善工作機制。組建文化旅游產業鏈辦公室,找準行業定位,確定發展目標,明晰發展路徑。建立相關責任部門、鎮街聯席會議制度,定期跟蹤調度全區文旅產業進展情況。將文旅產業發展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考核,保障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責任單位:區文化和旅游局、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區考核評價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