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基礎加固與糾偏處理應用探討(5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50296
2022-07-14
5頁
41.62KB
1、建筑工程基礎加固與糾偏處理應用探討摘要:本文結合工程實例,詳細探討了建筑工程基礎加固和糾偏處理的施工方法和技術措施,并對其施工效果進行了觀測、驗算和評析,并得出正確的結論。 /2/view-546357.htm關鍵詞:基礎加固;頂升糾編;沉降觀測;驗算中圖分類號:TU47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0422(2008)04-0140-031工程概況邵陽市某工程是一座六層的框架結構建筑,基礎采用340mm鍾擊沉管灌注樁,設計單樁承載力250kN,工程施工到封頂后突然發生較大沉降及傾斜,3d時間西北角向西傾斜達41.60cm,停工后制定了處理措施并完成后續工程。2建筑物基礎加固方法及施工要2、點2.1樓房下沉傾斜的原因分析2.1.1工程樁成樁質量差,承載力不能滿足結構荷載要求。場區土層地質資料不準確也是樁承載力低的原因。2.1.2工程樁上的第一級承臺混凝土離析嚴重,承臺斷裂破壞,甚至已反轉破壞。2.2基礎加固的靜力壓樁方法基礎加固采用靜力壓預制樁方法,預制樁是由反力架和油壓千斤頂所組成的壓樁機壓入的,千斤頂所需反力是通過反力架由樓房自重提供的。預制樁采用3030cm的方樁,制樁壓入的終止條件為壓入荷載大于或等于600kN。為避免施工引起新的附加沉降,靜力壓樁施工前先對所有已破壞的承臺采用工字鋼進行支撐。2.3靜力壓樁的質量檢查根據現場預制樁時取樣的試件試驗,預制樁的混凝土抗壓強度達3、到設計要求;預制樁施工完成后對3根樁作靜力載荷試驗,預制樁的極限荷載均大于600kN。2.4條形基礎承臺的設計及施工基礎承臺的設計是由現場實際情況而定的。受首層的凈空不能減小的限制,采用薄承臺結構。同時為增加整體作用能力,將西面1#8#及東面9#16#柱分別做成條形基礎承臺。承臺的設計荷載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2.4.1柱的設計荷載,東面9#16#柱荷載1500kN;西面1#8#柱荷載1900kN。2.4.2原有承臺、柱的現在荷載按800 kN考慮,但由于在現有荷載800 kN作用下,沉降并未完全穩定,當基礎加固后原有承臺的荷載將轉移給新加固的樁。從安全考慮,將原有承臺承擔的800 kN荷載的4、30%轉移給新加固的樁平均分配。2.4.3根據上面1、2兩個條件則可計算出承臺設計計算時新加固樁的荷載為西面1#8#承臺的樁設計荷載P335 kN,東面9#16#承臺的樁設計荷載P313 kN。新設計的條形基礎承臺是在原有承臺的上面,破環反轉的承臺必須將其鑿平至新加固的承臺底標高,由于原有承臺還承擔著樓房的現有荷載,為減小施工對樓房沉降的影響,采取了有效的加強支撐的措施,施工中盡量減少震動,并密切監測大樓沉降的動態。根據施工期間的沉降觀測結果,在靜大壓樁及承臺的施工期間,各柱的沉降速率與施工前增加很小,說明采用的施工方法是切實可行的,對大樓的沉降影響較小。在承臺澆注混凝土35d后承臺已停止下沉5、,說明新的承臺已發揮作用。3基礎加固后傾斜樓房的頂升糾偏處理措施3.1頂升糾偏的設備及施工安裝頂升糾偏的設備主要有,鋼支承梁和混凝土支承墩及頂升用的油壓千斤頂等。施工安裝時每根柱要裝兩條鋼支承梁,支承梁與柱接觸面用水泥砂漿充填,保證緊密接觸,用穿過柱子的高強螺栓的拉力使柱與支承梁緊密連接在一起,鋼支承梁的兩端支承于兩邊的混凝土墩上。然后等待水泥砂漿有足夠的強度后,將柱子鑿斷安裝千斤頂。頂升糾偏前割斷柱的鋼筋,則整個頂升糾偏的設備安裝完成。3.2頂升糾偏方法頂升時分級同步進行,在柱的支承梁未離開支承點時,頂升加載采用壓力控制,共分4級進行,每個千斤頂都基本上以同步壓力上升,每級加20t施加。在柱6、的支承梁離開支承點后即按上升高度控制。每根柱的上升在同一級基本上同步進行,每一級頂升完畢后均作詳細的觀測。為了保證樓房頂升糾偏后東、西方向的傾斜值不超過40mm這一標準,西邊各柱的頂升量的大小是采用實測的二、四、六層樓面相對于同一基點柱(16#柱)沉降差的平均值作為頂升的依據,同時也考慮西邊樁頂升時相鄰柱不應有超過結構容許沉降差這一條件。3.3現場觀測及觀測結果分析3.3.1 1#8#柱頂升出力和頂升量的測定1#8#柱在頂升糾偏時各柱的上升高度與千斤頂頂出力的關系曲線如圖1所示,千斤頂出力隨上升高度變化無一定規律,主要是受相鄰千斤頂在不是完全同步上升情況下,上升得快的千斤頂的出力將增大,反之則7、出力小,因此出現千斤頂出力變化比較大的情況。為了有利于原有裂縫的閉合,適當調整了個別柱的頂升量。3.3.29#16#柱承臺的轉動量觀測在9#16#柱每柱靠近承臺面(離承臺面約20cm)柱的內、外側各裝一個百分表觀測承臺在西邊柱頂升時每級的變形值,根據兩個表的差值除以兩個表的距離即可求出承臺的轉角。9#16#柱的承臺的轉角0與相對應的1#8#柱的頂升高度W關系曲線如圖2所示。從圖2可看出0W基本成線性關系,9、10柱的承臺的轉角0要比其它柱的基礎承臺基礎剛度大。3.3.3梁的裂度觀測及觀察梁的裂度觀測選擇了210、715柱的一樓連接大梁。在靠近10#、15#柱的大梁梁底分別安裝千分表,測量頂升過8、程中的應變變化情況。測量結果如圖3(為拉應變),從圖中可看出,梁底應變 與頂升高度的關系,210梁應變與頂升高度和變化比較有規律。而717梁的梁底的W變化規律性差。主要原因是由于7#柱頂升時支承梁底打入鐵墊塊時敲擊震動影響。而210梁以上的所有隔墻未拆除,可削弱由于2#柱頂升時支承梁底打入鐵墊塊時敲擊震動影響,其觀測結果比較可靠。根據現場觀察715梁,并未產生裂紋,所以715梁的應變觀測結果受震動影響大,未能真實反映梁底的應變變化情況。同時在頂升過程中派專人觀測梁的動態,觀察結果是所有東西方向的大梁在頂升過程中均未產生裂紋,而且西邊橫梁的原有裂縫在頂升糾偏后都有閉合的跡象。只是在西邊頂升高度達9、到1011cm后9#、10#、11#柱的內側開始產生裂紋。頂升糾偏終止后,最大的裂縫寬度發展至約0.5mm。產生裂縫的主要原因是頂升產生的附加彎矩作用拉裂的,而9#、10#梯形的加固后的承臺剛度大,因此其相應的附加彎矩也較大。由于裂縫較小并不影響其支承強度,而且在長期荷載作用下通過應力調整裂縫將逐漸閉合。3.3.4頂升糾偏的回復量觀測及9#16#柱的沉降觀測在樓房的四個角觀測頂升后的糾偏量,圖4所示曲線是東北角樓頂在頂升過程中的水平移動量與1#柱的頂升高度的關系。Wu關系近似為線性關系。從表可以看出已施工加固承臺的9#、10#柱的沉降要比其它未施工加固承臺的柱要小。 3.3.5頂升糾偏的終止和10、柱的復原按上述頂升糾偏方法進行頂升至第24級時,東北角用經緯儀觀測基本達到垂直狀態,從其它三個角的樓頂吊垂線至地面的目測結果也是大致垂直狀態。終止頂升糾偏。頂升糾偏結束后立即施工11#16#柱加固的基礎承臺,對柱進行基礎加固及糾偏工程已圓滿結束。4頂升糾偏過程中的結構內力分析及樓房最終沉降計算4.1頂升糾偏過程的結構的內力分析一棟已完工的混凝土框架樓房,盡管采用截柱頂升糾偏方法糾正樓房的傾斜,但仍然對框架各節點產生一定的附加彎矩,這種附加彎矩之后會對框架結構造成損害,必須預先考慮,現對其作些分析計算。由于二樓至六樓所有樓板及梁組成了剛度較大的多層單跨梁體系??梢詫欠咳D5的簡圖來分析計算。A11、點為用千斤頂支承,在垂直方向有水平方向可自由的支點,N為結構自重,L為頂升糾偏時附加上千力。F點為固定端但在偏心荷載作用下仍能作相應轉動(0)的。BCDE由梁、板組成剛度遠大于EF的一樓柱的剛度,因此現假定BCDE為近似剛架。則當在A點頂起時產生一附加上升力N,在EF段則受一彎矩M作用(圖6為彎矩圖)。則E點的轉角可用懸臂梁受純彎的公式求得:EML/EI+0A點頂起高度為Wcm時樓房所產生的轉動W/970,現考慮E則BCDE部分由于樓房轉動將不受影響,因此可得出頂升高度W與彎矩M及F點承臺的轉動0關系:W/970ML/EI+0MEI/L(W/970-0)在已知1#8#柱每級的頂升W和實測的相應12、9#16#柱的承臺轉角0的情況下,即可求出相應的9#16#柱一樓部分柱段所受的彎矩M??紤]到彎矩M在大于鋼筋混凝土柱的抗裂強度后,由于柱產生了裂紋,則EI將減小的影響,求出的彎矩M 與頂升高度W的關系曲線。根據柱的尺寸為4060cm及配筋為822即可計算出抗彎能力為25.4Mpa;當頂升高度大于100mm后9#、10#柱開始發現有幾條小的裂縫,隨著頂升高度的增加,裂縫寬度也有所發展。這與計算分析是較一致的。梁的裂度觀測及觀察也表明,在西邊術頂升開始至頂升結束,所有大梁及樓板均未產生新的裂縫。這也說明整個樓房的偏轉完全靠西邊各柱頂升后在東邊的柱受彎矩產生了轉動和承臺轉動提供偏轉的,所以對梁及樓板13、無甚影響。4.2樓房最終沉降計算基礎加固后,從建筑物的觀測結果,在目前現有荷載801200kn作用下沉降已趨于零。以后樓修復后每個承臺將受設計荷載作用?,F取東面9#16#柱的承臺的設計荷載為1500kn,西面1#8#柱的承臺的設計荷載為1900kn,現有荷載按800kn計算,并假定承臺新增加的荷載P全部由新的加固樁承擔,則承臺的沉降S為:SP/nk西邊1#8#柱承臺加樁為每個承臺4根樁P19080110噸,樁的剛度系數K由靜力壓樁時的樁的靜載試驗的PS曲線可計算出:K3636/m。則可計算出西邊3#8#承臺可能產生的沉降約7.6mm。1#、2#承臺以后增加的荷載很小則沉降將較小約5mm。東邊914、#16#柱的承臺每個按加3根樁考慮。P1508070噸,由上述公式可計算出11#16#承臺可能產生的沉降約6.4mm。同樣9#、10#承臺以后增加荷載很小其沉降將較小。考慮到樁在長期荷載作用下,其沉降將略有增加,本樓房在基礎加固后至樓房修復竣工后的最終沉降將在1015mm左右。5結論及建議5.1本工程基礎加固采用靜力壓樁方法,共壓入3030cm預制樁61根,由于靜力壓樁方法最終的壓入荷載大于等于60t,其承載力是很清楚的。同時根據抽查的7根靜載試驗結果,7根試驗樁的容許承載力均可達到40t。因此在基礎加固后完全可以滿足設計荷載要求。5.2采用了條形基礎承臺增加了整體作用能力,承臺施工質量均滿足15、設計要求。5.3在西邊1#8#柱安裝千斤頂進行頂升糾偏,使大樓東西方向糾偏后達到垂直狀態,頂升糾偏過程中,大樓原有結構完好,只是在9#、10#、11#柱在一樓的柱的內側產生裂縫,裂縫寬度小,已作修補處理。樓房的糾偏達到了預期的目的。5.4根據沉降分析結果,大樓在加固后至修復竣工后在新的荷載作用下將產生1015mm左右的沉降。5.5建議以后大樓的修復采用輕型材料或減小內部隔墻的厚度,減輕大樓的自重,可以增加大樓的安全度。參考文獻:1 趙國藩.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裂縫控制等. 海洋出版社,1991.2 王濟川,卜良桃編著. 建筑工程結構鑒定、改造與加固.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3 羅福午主編.建筑工程質量缺陷事故分析及處理M.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9.4 李國勝. 建筑結構裂縫及加固疑難問題的處理附實例.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