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事故處理經驗6個小經驗(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50340
2022-07-14
4頁
14KB
1、建筑工程事故處理經驗(6個小經驗)事故1:某一個1000M2左右的單層廠房施工。在施工至車間頂板澆注混凝土時,在澆注過程中由于模板整體下沉150MM左右,該頂板全部報廢,重新支模二次澆注。對當時的我(一個剛剛獨立施工的工長)心理壓力是相當大的。現在也是記憶由新啊。 事故原因:模板豎向支撐下部雖然通鋪了木架板,可是木架板下的是失陷性相當嚴重的回填土,雖然回填時也考慮了模板豎向支撐受力,嚴格控制了回填質量。可是沒有考慮砼施工前模板澆水,及砼自身泌水,所有水把木架板下的回填土完全侵泡,回填土已經不能承受施工荷載,及砼本身荷載。當時快澆注完畢才發現問題,我組織了10幾了千斤頂也是無能為力。只能乘砼強度2、不高,拆模把砼全部搗除。真是讓人難受。 處理辦法:二次澆注時,在隊長(現在的項目經理)的指導下,把所有支撐都受力在地梁上,不能直接受力于地梁上的支撐滿綁掃地竿,傳力到地梁上,施工時注意模板澆水濕潤的控制,注意砼的塌落度控制,防止砼泌水過多。這樣以后施工時才沒有發生模板下沉現象。 (希望大家都來踴躍發言,同時,我會經常把我身邊發生的其他質量事故發給大家) 事故2:當時另外一個工長施工的一個車間地梁發生向上折斷事故。車間竣工后半年左右地梁上部的砌體產生垂直裂縫,派人挖開地梁后發現地梁已經完全折段,裂縫達30MM的通縫,地梁中間凸起,把地梁下部掏開后發現地梁下部有一塊150直徑的石灰塊,看來它是禍首3、。分析后結論是地梁下部回填土時監督不利,以至于生石灰塊混在回填土內,由于雨水侵透,使生石灰塊熟化,產生膨脹硬生生的把截面350*700的地梁頂斷。這么小的石灰塊能產生這么大的力量,確實沒想到啊。(石灰塊是車間地基換灰土回填時留下來的) 事故3:去年在施工一個有梁式筏板基礎鋼筋時,為了節約鋼筋、減少接頭(規范要求同一截面鋼筋接頭百分率是25%),就和監理公司總監商議,總監口頭答應可以適當放寬,因為規范上對此的說明也是“不宜”,等基礎鋼筋幫扎完畢后,市質檢站和設計院、監理人員共同驗筋,在驗收中設計方就反對鋼筋接頭百分率放寬的做法,質檢站也反對,驗收沒有通過,不得不根據設計院的整改方案,在鋼筋接頭處4、分類補強,最后反而多用了鋼筋,而且花費了大量的人力,整正影響了2天工期,老板很不高興,認為監理口頭同意,沒有及時的辦理書面資料,當時我們也沒有把責任往監理身上推(把所有問題都自己扛),我知道這種問題主要在我們施工人員一味的迎合老板的控制成本意圖,自己沒有主見的緣故。 所以說施工技術人員的關鍵是要有主見,沒有主見工作起來真是被動啊,別人還覺得你沒有能力,初學者一定要謹慎! 事故4: 我們在去年建水電站的時候,要建的引水洞有三個檢修閘門井,標準段是用滑模澆筑的,因此需要先綁扎鋼筋,都是由一家施工隊伍來干的,前兩個都還比較順利,沒什么大的問題,所以他們也就產生了大意的思想,第三個鋼筋已經快到頂了,結5、果一天中午的時候幾百噸的鋼筋從上到下全都跨了下去,造成一死五傷,工期滯后了二個多月,分析原因教訓是慘重的,主要是施工隊伍為了搶工期,施工過程中簡化了程序,周圍的錨桿應該都要點焊的,他們只焊了幾個點,綁扎的鋼筋也不多,施工人員平常也沒有多注意觀察結構的整體的變形,力量一點點的積累,站筋終于承受不了重荷,出現了重大的質量事故,值得深 事故5:我們工程在施工地下室側壁與圍護之間回填土時,由于場地周轉困難無法用黏土或其他好土回填并分層夯實,而采用樓層上清理出來的建筑垃圾回填。市政施工時雖然經過壓路機反復壓,但畢竟影響深度有限,竣工半年后由于沉降,造成臺階與主體脫開了5CM,影響了使用功能(臺階沿街面,上鋪花崗巖,長130米),整改則涉及面很廣,教訓很大,提醒大家回填土工作不可忽視。 事故6:地下室側壁與圍護之間回填土時,沒有用黏土或其他好土回填并分層夯實(場地原因),而采用樓層上清理出來的建筑垃圾回填。由于基坑圍護采用噴錨方案,基坑圍護與地下室側壁之間形成封閉水槽,水無法流走或參透而建筑垃圾參透系數很大,雨季時水位很高,造成地下室側壁內壁毛細水很多(側壁迎水面雖涂刷氰凝作防水,但回填時沒加保護),地下室地面有積水現象。 教訓:1 黏土或其他好土回填并分層夯實 2 回填前做好防水層保護(破舊模板、砌磚、水泥砂漿等) 3 回填土工作在思想上要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