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測繪地理信息產業基地產業發展規劃方案(2020-2030年)(7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451590
2022-07-14
8頁
23KB
1、山東測繪地理信息產業基地產業發展規劃(2020-2030年)為著力打造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山東測繪地理信息產業基地(以下簡稱“產業基地”),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規劃。一、產業基地發展現狀產業基地按照“一中心兩園區”規劃建設。“一中心”即研發孵化中心,依托濰坊高新開發區軟件園建設。“兩園區”即北斗地理信息產業園和山東測繪地理信息產業園,北斗地理信息產業園位于高新開發區,山東測繪地理信息產業園位于坊子區(以下簡稱“坊子園區”)。依托坊子園區創建的坊子鳳凰地理信息小鎮于2017年9月被省政府批準納入山東省第二批特色小鎮創建行列。2013年我市成功舉辦了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大會,產業基地被命名為“中國地理2、信息產業示范基地”和“中國地理信息培訓咨詢中心”。成立了由童慶禧、劉先林、孫九林三位院士領銜的產業基地院士工作站及山東地理信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目前,產業基地集聚勢頭明顯,已成為全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布局中的重要一極。(一)基礎設施全面完成。2.4萬平方米研發孵化中心全部投入使用。北斗地理信息產業園區一、二期共15萬平方米的辦公、專家公寓樓和6000平方米綜合服務區已投入使用,三期20萬平方米已開工建設。坊子園區占地2039畝,園區道路、綠化、供排水、電力、燃氣、通訊等基礎設施已全部配套完成,建筑面積19.8萬平方米的孵化器及配套中心已建成交付使用。(二)地理信息企業入駐發展。截止2020年3、5月,246家測繪地理信息相關企事業單位落戶產業基地(其中,研發孵化中心入駐企業25家,北斗地理信息產業園入駐企業39家,坊子園區入駐企業182家)。有7家企業總部被評為全國百強企業,超圖軟件、四維遠見、中海達信息、銀澎云計算等8家企業被認定為總部(分支)機構企業。(三)地理信息人才集聚勢頭凸顯。隨著地理信息企業的不斷落戶,地理信息研發人員、技術工人不斷在產業基地集聚,地理信息產業發展氛圍正在形成。在設立院士工作站的基礎上,劉先林院士團隊在園區注冊成立了山東四維遠見有限責任公司。濰坊市政府與山東科技大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將在產業規劃、人才培養、資源調查、信息化建設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濰坊工程4、職業學院培養的地理信息數據采集加工等相關專業人才定向在產業基地就業,為產業基地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二、產業基地發展優勢(一)政策優勢。國家出臺了關于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42號),省政府制定了關于貫徹落實國辦發20142號文件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魯政辦發201512號)及山東省地理信息產業發展規劃(2017-2025年),我市出臺了加快山東測繪地理信息產業基地建設的若干政策(濰政辦發201310號),坊子區、高新開發區也分別制定了土地、財稅、基金、房租等方面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入駐,促進產業發展。(二)區位優勢。我市地處山東半島中部、渤海灣南畔,東臨青煙威城市群,西接5、濟南省會城市群,北靠京津冀都市圈,與遼東半島、天津濱海新區隔海相望,是環渤海南岸經濟集聚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高鐵、高速公路、機場、海港“四位一體”的立體化交通業態,區位發展優勢突出。(三)人力優勢。我市是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山東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示范區。目前,全市共有高職院校12所、中職學校31所,技工類院校16所,全日制在校生20余萬人,每年為經濟社會發展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8萬余人,為濰坊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四)產業優勢。我市具有良好的對外合作基礎和投資基礎,其中高新開發區由國務院批準設立,是省級電聲器件產業園、光電子產業園、軟件園、信息服務產業基地和全6、省信息服務重點聚集區。坊子區突出發展先進制造業,形成了農業裝備、機械制造、電子信息、動力設備等優勢產業。我市在81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辦事機構,是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首批省級物聯網產業基地、省級服務外包示范基地,建有中間件、IBM智慧軟件、呼叫中心、云計算等公共技術平臺,建成山東呼叫中心基地、中創、新海等龍頭企業,成功舉辦首屆中國軟件工程標準高峰論壇。(五)市場優勢。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市場旺盛需求的帶動和影響下,全省、全市測繪地理信息市場發展潛力進一步擴大。“十三五”以來,“山東省像片控制點影像庫管理系統”進行了新一輪更新,正式啟用全省衛星定位連續運行站網系統,全省新一代現代化的大地基準和7、空間數據采集服務系統已經建立,測繪地理信息基礎支持能力進一步增強。智慧濰坊時空信息云平臺列入國家試點建設,并作為第一個地級市通過國家驗收。目前,地理信息云平臺已經在全市74個部門、141個系統得到應用,為產業基地入駐企業打造良好地理信息發展環境。(六)服務優勢。產業基地成立管理服務中心,建立了科學高效的管理運行體制,組建專業化的管理隊伍,強化公共技術平臺的支持服務功能,減少企業創業初期的投資和創新成本,為企業發展提供“一條龍”“保姆式”服務。周邊商業金融服務便捷,教育醫療機構配套完善,文化娛樂設施齊全,能夠滿足企業多元化的商務及生活需求。三、產業基地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一)專業人才缺乏。從近幾8、年地理信息企業的招聘情況來看,測繪專業畢業生因工作艱苦而不愿從事,非專業學生培養成本高,造成了從業人員的供需矛盾。另外,新興的航測、遙感等項目技術人員薄弱,引進人才多為剛畢業的學生,理論水平高于實踐水平,項目組織經驗少,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理信息企業快速發展的步伐。(二)發展資金缺乏。測繪地理信息產業是資金、人才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更新換代快,企業發展必須具有相當強的資金支持才可以持續開展研發活動。目前,產業基地的測繪地理信息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資金回籠較慢,研發資金缺乏,制約企業加快發展步伐。四、產業基地發展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圍繞“構建智慧中國、監測地理國情、壯大地信產業、建設測繪強9、國”的國家戰略目標,踐行“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民生”的宗旨,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于地理信息產業發展文件精神,配合我市“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中美低碳生態試點城市”建設,依托地理信息產業集聚優勢和良好配套條件,采用“政府搭臺扶持、行業主導管理、企業創造價值、市場配置資源”的發展模式,以提升自主創新和增強應用服務為核心,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加快地理信息產業集群和特色優勢領域培育,提升核心產業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搶占國內地理信息產業制高點,最終建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測繪地理信息重要基地,國家測繪地理信息產業發展格局的核心節點,推動地理信息產業跨越發展。(二)10、基本原則1.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將政府、企業、公眾等各方面對地理信息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作為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突出企業主體地位,促進地理信息市場有序競爭。2.科技引領,創新突破。依托產業基地院士工作站、科學院聯合實驗室、企業研發中心等研究平臺,圍繞關鍵核心技術實現新突破,加快推動產品創新、服務創新,不斷釋放產業發展活力。結合國家相關引導政策,加強對產業發展的整體謀劃和分類指導,以政府推動示范應用帶動社會應用,集中優勢資源,著力發展具有支撐帶動作用的核心技術和重點領域,推動產業整體發展。3.開放合作,集聚發展。推動地理信息及相關企業向產業基地集中,引進和培育龍頭骨11、干企業,完善產業鏈條,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和輻射作用,提升地理信息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4.人才支撐,創新驅動。加大人才引進與培養力度,不斷壯大創新人才隊伍,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大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5.優化環境,規范管理。發揮政府對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注重統籌規劃,完善配套政策,夯實產業基礎。加強監督管理,強化信息安全,規范市場秩序,優化發展環境,促進地理信息資源高效、廣泛利用。6.集群發展,特色鮮明。按照地理信息產業集聚發展的思路,依托產業基地測繪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基礎,營造測繪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優越環境和氛圍,培育符合山東測繪地理12、信息產業發展需求和地方產業基礎的產業方向,明確并大力發展重點領域,做大做強優勢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三)規劃期限規劃基準年為2020年,規劃期到2030年。(四)發展目標通過引進和培育一批地理信息產業龍頭企業和若干充滿活力的中小型企業,形成涵蓋裝備制造、軟件研發、系統集成和地理信息獲取、處理、服務和應用的產業集聚區。拓展地理信息產品和服務的應用和消費領域,大力推進面向政府管理決策、面向企業信息化建設、面向社會大眾生活的地理信息應用。應用領域更為廣泛,產業體系較為完善,產業規模顯著擴大,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建成全國高標準示范園區,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1.產業規模指標。到2025年,測繪地理13、信息及相關產業年總產值超過300億元,從業人員達到20000人;到2030年,測繪地理信息及相關產業年總產值超過700億元,從業人員達到25000人。2.創新能力指標。擁有發明專利申請或授權量200件、院士工作站2個、博士后流動站5個、重點實驗室(中心)10個、研發中心10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3個、國際先進水平創新成果5個。3.基地建設指標。擁有衛星接收站1座、云計算中心1個、遙感影像處理與應用中心1個、技術開發應用示范基地1個、大學生實習基地10個、地理信息產業國際交流中心1個、省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備份中心1個。4.企業培育指標。到2025年,地理信息企業數量達到300家,其中上市企業5家;到14、2030年,地理信息企業數量達到350家,其中上市企業15家。五、產業基地發展方向與重點圍繞測繪地理信息裝備制造業、衛星導航定位與位置服務、海洋測繪與遙感技術、地理信息軟件及深層次應用四個發展方向,重點發展北斗導航裝備制造、遙感測繪裝備制造、移動智能裝備制造、海洋測繪技術及應用服務、航空航天遙感技術及應用服務、導航定位與電子地圖、地理位置服務與應用、地理信息平臺軟件、地理信息管理與應用軟件等重點行業。(一)優先發展測繪地理信息裝備制造業。圍繞測繪地理信息裝備制造業這一發展方向,重點發展北斗導航裝備制造、遙感測繪裝備制造和移動智能裝備制造,與國際知名企業開展積極合作,占據地理信息裝備制造業產業鏈15、的核心價值鏈,推動國際重要的測繪地理信息裝備制造與配套基地建設。(二)突出發展衛星導航定位與位置服務。建設現代化空間定位基準體系,完善涵蓋公益普適和商業定制、覆蓋多種定位精度的定位產品體系。加快導航數據體系建設,鼓勵園區內企業開展位置數據的挖掘和分析應用。建設全省導航與位置服務中心,研發接收處理兼容北斗和其他衛星數據的多模式軟件。加快推進現代測繪基準的廣泛使用和北斗衛星導航的社會化應用。推動導航與位置服務和通信網、互聯網、物聯網應用的融合發展,深化導航電子地圖、互聯網地圖等基于位置的服務應用,促進地理信息在資源調查、環境與災害監測、生態保護、現代農業、工程建設及規劃、氣象地震、海上交通及海洋漁16、業、智能交通、物流監控、電子商務、智慧醫療、智能養老等涉及民生領域的應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開展廣域室內外高精度定位導航典型示范應用。大力研發與定位精度、服務需求相適應的導航與位置服務地圖。形成3-5家在車船導航、手機導航、智能交通等領域的導航與位置服務骨干企業。(三)積極發展海洋測繪及其支撐技術。圍繞將產業基地建成“國家海洋測繪與遙感應用示范核心節點”的戰略定位,創新“海洋+”新模式應用,實現海洋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構建海洋地理信息數據應用平臺,建設國際化海洋地理信息大數據共享平臺,構建國際海洋數據庫網絡,未來突出發展海洋測繪及其支撐技術。(四)大力發展地理信息軟件及深層次應用。加強地理信17、息軟件技術與數據庫、高性能計算、網格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通用信息技術的融合,大力推動地理信息獲取、處理、管理和網絡化分發服務軟件產品的集成。發展大型地理信息平臺軟件,持續推動地理信息系統通用軟件開發應用,重點發展基于下一代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適應云計算技術、時空技術、三維技術等地理信息系統軟件產品。開發電子政務地理信息系統軟件,推進自然資源和規劃、農業、公安、應急、生態、統計等領域應用軟件的產品化和產業化。創新軟件服務理念,從注重產品設計開發向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轉變。鼓勵地理信息軟件企業通過自主創新和兼并重組,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爭取有2-3家以地理信息軟件開發和集成為核心業務的龍18、頭企業在國內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六、產業基地發展的保障措施(一)加強組織領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要會同坊子區、高新開發區統籌規劃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工作,建立健全規劃實施機制,科學制定年度實施計劃,將任務逐年分解落實,保證規劃實施的系統性、連續性。(二)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地理信息科技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機制,鼓勵地理信息生產服務機構與高校、科研院所等相關機構通過聯合共建等方式進行人才交流。支持測繪地理信息科研人員積極參與和領銜承擔國家級測繪地理信息相關科技項目研究,在突破關鍵技術的同時,培養造就一批高科技人才。(三)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根據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原則,加大財政投入,建立19、健全多元化投入機制,多渠道籌集支持地理信息產業發展資金。完善政府采購中支持自主知識產權地理信息產品及服務的有關制度,為地理信息企業參與政府采購創造更多的機會和更好的條件。認真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減輕企業稅收負擔。支持企業通過并購、參股等方式進入地理信息產業,鼓勵地理信息企業兼并重組。加大對地理信息企業投資、融資、信貸等支持力度。指導和幫助符合條件的產業基地內新進企業申報國家和省扶持項目,爭取上級扶持資金。發展風險投資機構,鼓勵政府引導基金積極參股地理信息產業方面的基金,重點支持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好的地理信息企業發展。(四)廣泛宣傳推介。充分借助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等力量宣傳提升產業基地知名度。發揮入駐企業單位的義務宣傳員作用,提高產業基地在業界的認知度。用好媒體力量,積極與國內知名媒體、網站聯系溝通,發揮網絡宣傳的“鋪天蓋地”效應,實現全時段、全方位宣傳推介。*AT*1DF317CE93654EA78F5E8CF4277A5B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