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寨卜昌村古建筑調查報告(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54996
2022-07-18
4頁
34KB
1、河南省焦作市寨卜昌村古建筑調查報告 以n號院為例 河南省焦作市寨卜昌村古建筑調查報告 以n號院為例摘要:本文描述了河南省焦作市寨卜昌村的基本狀況,并以n號院古建筑為例,從建筑形式結構價值評估與文物保護等各方面對本村的古建筑進行了解關鍵詞:古建筑 調查了解 價值評估 殘缺原因與保護一、寨卜昌村的基本狀況寨卜昌村是博愛縣蘇家作鄉的一個行政村,位于博愛縣城東南公里處,焦溫公路從村西穿過,面積平方公里,是一個古老的村莊。這里有古香古色的街道,木壁青瓦的雙檐民居,光滑發亮的石板路,歷經歲月風霜的石墻。這些古民居,隱藏著一片塵封百年的清王朝繁華縮影寨卜昌村民以王姓為主,人口約人。目前,有多人還居住在這些古2、老的民居里,據統計,現存的古民居有座,計間,多是清朝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建造的四合院,而且大都以清代經營“王泰順”商號的王氏宗族所建。寨卜昌歷史悠久,有大量的古建文物記載下來,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古墻、寨河、石橋;二是為清代民居建筑群;三有古祠堂、古樹、碑刻、碑匾。 這三大類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清代民居建筑群。王氏的第一批建筑在祖宅的基礎上,建起一座四成樓房,和兩側的三層樓房。之后又以相同的形制見了兩處,但未能流傳至今。第二批是十七世子孫王家三兄弟為使宅院建得更好,派工匠去晉東南一帶參觀學習。建成的三座大宅院,工料考究,結構堅固,裝飾精細,蓋壓懷川。在長期大興土木過程中培植了自己的專業匠師和施工3、隊伍,以及磚瓦建材生產基地。經長期實踐與總結,形成了泰順家族自己的建筑模式,即宅院兩進主、跨院平行式四合院建筑。向背的兩座院落長度,就是兩條街道的間距。在此模式的約束下,形成了大片民居群的整齊統一,街道平直,顯得非常有序。寨卜昌古村四周被宏偉高大的寨墻環抱,整個寨墻與古村由西北向東南呈龜背形,墻外被寬八米多,深三米多的寨河環繞,寨墻高九米多,下部寬七到八米,頂部寬三米,寨墻共有四座寨門和十二座炮樓,整個寨墻工程占地近百畝,周長二點五公里,寨墻由村民自行設計建筑,耗資四萬兩千余文,寨墻與寨河從咸豐十一年(1861)開始修筑,到同治七年(1886)春竣工,前后修建二十五年。四個寨門分為東西南北四個4、方向,每個寨門上方各鑲嵌有長一點五米,高零點七五米的青石匾額,分別為“納春融”、“攬榮光”、“ 秋漿”、“迎疊翠”。這些年,寨卜昌頗為引人注目,倒不是由于她與周武王的關系,也不是應承殘垣斷壁的寨墻,而是這里保存了一百多座、四百多間建筑豪華,質量上乘的古代民居,去過的人說,寨卜昌古建筑高達軒敞,數十個院落相連成街,行走其間,門口殘缺的石獅,石鼓。院內應經色彩暗淡的雕梁畫棟,靜靜地散發著一種悠遠的古韻。據寨卜昌村的民俗博物館史料記載,村中的古代建筑群還遭受過一次戰爭的劫難:1938年,也就是抗戰爆發的第二年,當時,盤踞在博愛縣城的幾個日本鬼子在一名軍官的帶領下,來到寨卜昌村旁,被在詞偵查的中國軍隊5、發現,他們一行三十余人立即進入窄眾,關閉寨門,利用寨墻做掩護,向鬼子開火,結果軍官被打死其余人員狼狽逃竄,他們把日軍官尸體扔進糞坑后隨即撤退,窄眾居民害怕鬼子報復,大部分村民扶老攜幼紛紛逃離村寨,果然不出多了,覅二天,一隊鬼子沖進寨中,見人就砍,見物就搶,并放火焚燒了寨中的房屋,在這次劫難中,寨中有七名無辜百姓被殺,數百間房屋被燒,而且日軍還搶走了一大批古玩寶藏,這也是日寇在侵華史上試試暴行的又一鐵證。 文革時期,許多珍貴的文物被當做“四舊”燒、砸、拆毀,最后只有三百六十多間民居被保存到現在。村中的寨墻經過一百多年的歷史滄桑,寨墻的四座城門及十二座炮樓先后被拆除。但寨墻雖久經滄桑仍巍然屹立,展6、示著堅韌挺拔的風姿。二、n號院案例分析 n號院位于寨卜昌村2街11、12號院對面,王氏祠堂西側。N號院保存相對完整,依然保留著明清一進二宅院古建筑的形式。但前院建筑損壞較嚴重,根據村民的介紹,我們嘗試的將這座宅院進行了復原,平面圖中實線表示現存建筑,虛線表示設想復原建筑。根據調查該院包括倒座、過廳、上房、廂房,并沒有跨院,而且沒有過多的的木雕、石刻、和絢麗的色彩,相對而言宅院院落狹窄、平面布局緊湊、建筑密度高、外觀整齊,我們推測該院落為明清中農的宅院。該宅院為常見的封閉式一進二四合宅院。二進院以居住為主,廂房、正房均為兩層,樸實無華,即很典型的前客后寢布局格式。正房露臉與前院相同,兩邊廂房多數7、是通面闊五間,進深大于前院,形成狹長的庭院空間。而一進院庭院進深較小,廂房通面闊三間,兩廂房前檐口躲閃開正房僅一間。二進院要比一進院有層次感和空間上的錯落感。上房和廂房分別為五間兩層和三間兩層,均為磚木結構建筑(可見上房立面圖),房架子檁、柱、梁(柁)、檻、椽以及門窗、隔崐扇等等均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圍則以磚砌墻。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裝滴水. 該庭院建筑多為二層樓。墻體和屋面的構造獨特,自成體系,墻體的下層用約20厘米的條石作為墻基,磚墻下瞼至窗臺,墻身外皮為磚砌清水墻,內皮為土坯,磚與土坯的結合用一層丁磚和長條石壓茬連成一片,墻體很厚,但不承重,土坯墻中間還夾有柱子,作為承重。屋8、瓦裝飾多采用吉祥紋樣,以“福祿壽”和滴水瓦當居多。(可見大樣圖) 宅院的另一個特色之處在于它的梁架。梁架以抬梁式為主,山面則用穿斗式梁架,結構定型化。露明梁架一律為北方常用的抬梁式屋架。露明處的梁、柱、檁條選材粗大講究,墻內的柱徑則較小,一般只有墻外明柱的2/3,完全被墻體包裹,不設八字形柱門或出氣口由于居住者是并不是富商,宅院并沒有過多的工藝、木雕、石雕、石刻、書法雕飾較少,但簡單純樸的門窗和樸實的地面依然可以感受到主人對生活的品味。寨卜昌古建筑中的14號院極具代表性(見14號廂房),他融合工藝、木雕、石刻、書法及民俗風情為一體,在這些古色古香的民房內,不論正房、廂房,一律是二層樓房,墻面是9、一色的大青磚,廂房的前廊是通體的木質隔扇窗,檐下的掛落與垂柱雖然油彩全無,古舊得很不招眼,但仔細察看,頓感其雕刻精細,生動優美,花鳥蟲魚、仙人走獸等圖案,營造出中國古代特有的文化氛圍。門墩,柱礎,石窗臺,還有這隨處可見的磚雕木刻,無不工藝精巧,異常考究,甚至連最常用的上馬凳,喂馬槽都被刻滿了精美的紋飾。三、院落價值評估寨卜昌村現存民居130余座,400余間,其中重點保護民居90座,335間。建筑年代從康熙至光緒跨越200多年,整體建筑是一進二封閉式四合院落,建筑格局相對比較固定,形式大同小異,但各有千秋,且用料講究、造型美觀、繪畫、木雕、石刻精湛細膩并且將北方的四合院與南方的樓閣式建筑融合為一10、體,具有中原地區明顯的建筑特色,是河南省民居中保存量大,建筑形式獨特質量上乘的民居,對考證明末清初,特別是清代中晚期的民居、民俗、建筑、工藝、文化等提供了大量的實物依據?,F3號民居已被設為民俗博物館。8號民居是待建的1947年8月15日成立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九縱隊誕生地。2000年9月25日,寨卜昌村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餓寨卜昌村厚重的歷史人文資源及愛國主義教育紅色旅游資源是蘊藏著的一批精神財富。她象養育在深閨中的少女未被人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她會象一顆出土的明珠,綻放出奪目的異彩,再現昔日的光輝,把其絢麗多才的面目展現給世人。四、建筑現狀殘缺原因及保護由于歷史的種種11、原因寨卜昌村建筑已經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壞,但近期的保護不當造成建筑的又一步損壞。首先村里有部分名宅祠堂因無人居住或無人看管,構件多有被盜,即使在有人居住的房子也時有發生磚雕、石雕構件被盜事件。還有一些群眾文物意識不強,圖一點小利被一些文物販子利用,私自出賣古建筑構件。其次保護經費嚴重不足,無法及時維修保護,依然處在破舊狀態甚至頻臨倒閉不斷在滅失減少,令人惋惜。另外、由于古建筑年久失修光線弱、濕度大、隔音差生活不便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居住的要求,而在、居住用地資源緊缺,居民拆舊建新,改善居住條件的行為和要求日益迫切構成丟古建筑極大的威脅。有些村民受經濟利益的驅動,打門、打窗、開設店12、面的現象時有發生,使古建筑保護、村落結構形態和環境整體保護產生了較大的困難?,F在的寨卜昌村新式建筑與古建筑互相參雜,這些鑲有各種顏色馬賽克或瓷磚的與粉墻黛瓦馬頭墻的古建筑大相徑庭,整個環境極不協調。為了使這具有中原地區明顯的建筑特色珍貴遺產得到傳承。我們應該加強對他們的保護利用。一、加強宣傳、強化意識。要廣泛宣傳文物保護法提高全民保護古建筑,自覺抵制違法私自買賣古建筑構件。加強隊非法買賣古建筑,偷盜古建筑的打擊力度。 二、制定規劃、嚴格控制。 首先要制定對古建筑保護的規劃,現代建筑要從環境生態、建筑風格、建筑高度、合理布局、和諧統一等方面嚴格控制。其次、在不破壞古建筑的前提下,可因地制宜結合本13、地實際情況,規劃新的建筑建設用地,講古建筑集中地的居民搬遷出來,做到新舊分離。三、加入經濟投入,經費保障首先要制定相關政策,想方設法增加古建筑保護經費的投入,特別是要確保搶救性的資金安排。已出臺政策的,就要配套具體方法加以實施。其次可以設立省、市、縣文物保護基金傾斜解決實際問題。另外政府還有注意文物征集、安排專項征集經費,用于征集社會流散的古建筑構件及文物,從源頭上控制這些監管物品的流失,用經濟手段來管理和規范文物市場秩序。四、保護第一、合理利用。首先、要協調旅游業和文物保護之間的關系。文物古建筑是旅游業的重要資源,但文物價值和作用絕不僅限于旅游方面,他是我國文化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開發14、利用文物時在處理和旅游的關系時,一定要著眼于整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在制定旅游業發展政策是要充分聽取文物部門的意見,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其次、設立文物古建筑保護統籌基金。凡利用文物古建筑作為風景開放的旅游設施,共門票收入的20%納入文保統籌基金,交文物管理部門統籌安排,用于景區的文物古建筑保護。另外、實施古建筑保護“認領制度”,引導社會力量進入古建筑保護領域。學習北京四合院保護管理經驗,外地、境外人士可以購買古建筑,但不能拆遷、改變古建筑現狀,只允許就地保護和利用。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建筑不論在結構上,還是有形式風格上,始終是承前啟后、一脈相傳,保持著一貫完整的建筑體系,具有獨特的15、風格和鮮明的特征,在世界建筑體系中獨樹一幟,這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其價值取向、審美情趣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歷史是一樣我們萬般珍視的財富,“以史為鑒”,不論是何種的歷史,輝煌的也罷,屈辱的也可,都值得我們去借鑒,特別是那些傷痕,我們應始終銘記,我們將一起去探尋那些古建筑歷史的傷痕,共同回味那些古建筑辛酸的過往。寨卜昌古建筑作為典型的中原古建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她會象一顆出土的明珠,綻放出奪目的異彩,再現昔日的光輝,把其絢麗多才的面目展現給世人。小組任務分配:馬東輝負責紋樣搜集、大樣圖和平面圖的繪制,報告編寫 張露露負責n號院落過廳正側立面圖和14號院落外搭正側立面圖繪制 張佳楠負責n號院落上房正側立面圖繪制 石福勇負責n號院落總體剖面圖繪制 陳麗麗負責n號院落廂房正側立面繪制 附:寨卜昌村總體平面圖 名稱:民間測繪 班級:環藝0842小組成員:馬東輝、張露露、陳麗麗 石福勇、張佳楠 輔導老師:陳妍、胡江珊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1-05-24
2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