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環境保護下的建筑設計策略分析(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55149
2022-07-18
3頁
40.31KB
1、基于環境保護下的建筑設計策略分析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生活環境要求的不斷提升,環保下的建筑設計成為當前人們追求高品質生活的選擇。建筑的環保設計不僅僅是建筑物室內的節能、低碳設計,它還必須對建筑物周邊的綠色環境以及其本身的設計進行整體考慮。所以,環保建筑的設計前提是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來強調建筑物的可持續使用性,它是一種生態的建筑模式,也是健康、舒適、節能的人居建筑模式。環境保護下的建筑設計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必然要求。 關鍵字:環保;建筑設計;策略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前言: 當前社會能源的消耗十分巨大,并且開實誠現短2、缺的缺失,另一方面環境也在逐步惡化,人們生活的質量難以提高。因此節能環保逐漸成為人們所共同追求的目標。在建筑方面,環保下的建筑設計理念在當今世界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并逐漸掀起了一股綠色建筑的熱潮。綠色建筑在本質上是一種良性循環的空間,它迎合了人們對于節能環保、健康綠色的居住要求,是生態與科技有機結合的產物,同時也符合現代人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本文基于環境保護下的建筑設計策略做了簡單的分析:一、明確環境保護下建筑的概念、特征1.概念在建筑行業中環境保護下的建筑并不僅僅指一種為人們提供節能、安全的居所,它還需要使用周期長、舒適度高、土地利用率高等一系列特點,它也被稱為綠色建筑。綠色建筑3、是當今人們對于環保節能以及健康舒適建筑的一種稱呼,它是一種可以持續使用的建筑。這種可持續不僅僅指建筑物的持久利用,也指建筑所用能源以及其他資源、能耗使用的可持續性,隨著人們在技術上的逐步發展,新型技術能夠方便快捷地運用于環保建筑物之中。目前業界對于環保建筑的定義主要是指為人們提供健康、安全、舒適、休閑、生命周期長、土地利用率高,同時能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當地環境的建筑物,其主要表現在能源利用高效性以及生態環境的持續性兩個方面。2.特征環保建筑是一種生態建筑、綠色建筑,它具有如下幾個特征:(1)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性。可持續性環保建筑能夠與當地的生態環境榮為一體,其本身的建筑能源消耗也能夠與自然4、物質能力進行循環,減少對周邊環境的不良影響;(2)便于新技術的更換。可持續性環保建筑在設計過程中,會預留一些空間以便在今后更換最新節能技術,跟上時代的發展,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3)能耗低、節能。它對土地的利用率非常高,其內部的建筑節能措施也能有效地減少能源的消耗,并且其所采用的建筑材料也十分環保、綠色;(4)適應力強。在設計時,此種建筑物將會根據當地的氣候進行自我調節,與外部形成有機的統一體;(5)建筑污染排放較少。可持續性環保建筑能夠對周邊資源進行有效合理利用,并且進行能源的循環利用,使建筑物向外界排放較少甚至零污染排放。二、環境保護下的建筑設計理念、標準與要求1.設計理念。環保建筑的設5、計理念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1)充分利用周邊清潔、可循環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地熱、風能等新型綠色能源與周邊自然環境相融合。(2)建筑物的外形設計、節能、能源利用系統設計都要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做到和諧統一;(3)強調居住的舒適度和健康性,尤其是建筑材料與裝修材料、建筑節能系統要符合人體工程學,使居住者身心健康;(4)建筑材料的綠色性,建筑材料的選用最好是天然石材、無有害物質的材料,并且要經過多重檢查,確保對人體無害方能夠運用于建筑之中。2.標準。綠色建筑要為人們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居住、工作環境,并且在使用中要實現高度節能、融入生態環境中,對此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標準(1)建筑空間具有包容性和6、可擴展性,以便未來可以更換新技術或者改造;(2)建筑物要具有生態性,體現建筑的自然與藝術美;(3)建筑物要遵循自然規律、保護自然環境;(4)使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減少污染排放。3.要求。綠色建筑在設計中應該綜合考慮人與環境、節能與減排的原則,并在具體設計中做到如下要求:(1)從整體上進行規劃考慮。整個建筑設計要綜合考慮到各個方面的因素,將人與自然進行整合,建設一個多用途、最優化的活動建筑空間。(2)能源系統的要求。能源系統在綠色建筑中的總設計要求是因地制宜、運用清潔可再生能源、建筑材料節能等方面,在具體設計中我們應該考慮到:綠色能源:建筑工程全壽命周期中,應綜合考量可再生環保能源、非石化能7、源的有效應用,例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源、海洋能等,進而有效滿足環境與建筑的辯證關系。綠色建筑材料:建筑設計中應科學選用可再生、工業化成品或可循環利用的環保建筑材料,應用含有能源較低的產品進而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并控制建筑工程使用、建設及廢棄后對環境造成的不良污染影響。在全面開發新型建筑材料的基礎上,還應強調設計建筑應用材料的原始性與地域性,進而充分發揮其施工便利、可就地取材、能源消耗較低的現實特性,對建筑室內微氣候進行有效的調節并起到事半功倍的環保設計效果。這三方面應做到合理選取搭配;(3)水循環系統的要求。環保建筑在建筑用水方面主要要求做到節水和循環用水兩個方面;水資源缺乏已逐步成8、為全球性問題,因此建筑水環境設計應秉承科學節水策略,在室外鋪裝中應注重水體的蒸發、循環、利用吸收,盡量降低建筑區域熱導效應。同時應充分考量循環、分類使用水資源,開展節水建筑設計,強化水體處理,將其科學應用于灌溉、景觀用水領域,合理降低建筑工程耗水量,并控制處理污水能耗,實現減排節能目標。建筑設計中還可科學應用非傳統性水源,通過有效的處理令污水變廢為寶,發揮效用價值。(4)垃圾、廢棄物排放的要求,主要做到垃圾的回收與安全處理兩個方面。三、環境保護下的建筑設計策略在環保概念下設計建筑物必須遵循整體設計的原則,從全局的高度來看待建筑物的綠色設計,才能更好地使建筑物達到生態性。1.建筑外部綠化設計。(9、1)整體合理布局,使得城市區域劃分明顯、有特色。同時從整體出發,通過綠色植被景物搭配,使小區與周邊環境相協調,不僅美觀,而且還可以融入大自然;(2)強化小區綠化設計。綠草地的覆蓋往往可以減少區域內水分的蒸發、調節溫度和濕度,同時還可以凈化空氣、產生新鮮氧氣,改善區域內的部分氣候,給人們的生活提供舒適的享受,提高生活質量。另外綠色草地還可以減少雨水的流失,降低路面溫度,保護區域生態環境。在進行綠色景觀設計時要注意“立體綠化帶”的設計,將小區內景觀層層搭配,創造不同的觀景效果,同時在建筑陽臺、露臺、墻體等方面培植特殊的植被,吸收太陽輻射、保持室內溫度和適度,以此融入自然,保護建筑物免遭自然氣候條件10、的侵蝕,延長建筑物的可持續使用性。2.建筑物本身的設計。(1)外墻體表面層設計。建筑外墻體的設計十分重要,它不僅要滿足人們的審美觀,同時還要經受大自然的直接侵蝕,并且要做到節能、綠色,因此,在進行建筑外墻體設計時,必須做到平面規則、光滑,減少曲面和凹凸面,以減少外墻體表面的熱耗;(2)外墻體材料選擇要注重環保節能。采用良好的建筑外墻體材料,注重外墻體的隔熱、保溫、防水性能以及其可持續使用性能。另外天臺、露臺的設計也需按照環保、堅固、防水、隔熱的特點來設計;(3)建筑物可變性設計。在建筑設計之初,要考慮長遠,提高建筑物的可適應性和可變性,同時要預留建筑發展的空間,以便將來新技術能夠即時、便捷地運11、用進建筑設計中。(4)建筑節能設計。節約利用不可再生能源,結合當地的氣候環境,積極開發運用新式清潔、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的開發、地熱能的利用以及生物能的開發等等。總結:建筑工程中的合理規劃,有利于促進人們與自然環境信息能量的良好交換,令建筑在空間層面的合理分布,原材料、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總體水平層面體現環保節能目標。在城市規劃初期合理引入環境保護理念有助于遵循利用、保護自然的科學設計策略,全面提升使用土地效率,降低持續開發帶來的不良環境沖擊影響,并為建設項目的科學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參考文獻:1.劉建勛綠色建筑的設計方法探討山西建筑,2006(7):4748 2.林然,孫凱莉數字化時代的建筑設計建筑信息模型.福建建筑,2007(5):16- 17.3、冬婷馬德里館:一棟屋,一棵樹J三聯生活周刊,2010(2):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