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綠色建筑的現狀與發展(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55239
2022-07-18
4頁
39.50KB
1、國內外綠色建筑的現狀與發展摘要:隨著人類的文明、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以及對住房的需求,房屋建設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當中,而以犧牲環境、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為代價的傳統建筑和房地產業已經走到了盡頭。發展綠色建筑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生態文明建設和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過程。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實現與促進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間高度的和諧統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者之間充分的協調一致;國民經濟、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續發展。關鍵詞:綠色建筑;發展狀況;趨勢一、 綠色建筑1.綠色建筑的概念人與建筑環境和諧共處是建筑永恒的發展主題,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一方面人們對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要求越來越2、高,另一方面,生態環境也在不斷惡化,不科學的開發方式使生態問題日趨嚴重。在這種形勢下,綠色建筑應運而生,可以說,綠色建筑對建筑行業和地產行業而言是個嶄新的概念。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對綠色建筑的定義是“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所謂“綠色建筑”,并不是指字面意義上的立體綠化、花園或綠色的建筑,而是代表一種概念或象征,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在滿足人們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周圍環境與自然資源,不對環境和生態平衡產生破壞,且在不會危害人類健康的條件下建造的建筑。綠色建筑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能夠在最大程度3、上節約資源(如節約能源、節約用地、節約用水、節約建材等)、保護環境及減少污染,為人類提供健康、舒適和高效的使用空間,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以“綠色建筑”又常被稱為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建筑、節能環保建筑等。2.綠色建筑的特征綠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幾點特征:綠色建筑尊重當地自然,人文,氣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沒有明確的建筑模式和規則。綠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綠地,陽光,空氣,注重內外部的有效聯通,其開放的布局較封閉的傳統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區別。3.綠色建筑的內涵3.1節約環保節約環保就是要求人們在構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呵護生態和減少污染,將因人類對建筑物的構建和4、使用活動所造成的對地球資源與環境的負荷和影響降到最低限度和生態的再造能力范圍之內。3.2健康舒適創造健康和舒適的生活與工作環境是人們構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為人們提供一個健康、適用和高效的活動空間。3.3自然和諧自然和諧就是要求人們在構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過程中,親近、關愛與呵護人與建筑物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將認識世界、適應世界、關愛世界和改造世界自然和諧與相安無事地統一起來,做到人、建筑與自然和諧共生。4.綠色建筑的意義節約能源和資源,減CO2少污染 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戶,同時對環境也有重大影響。據統計,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時人類從自然界所獲得的50以上的物質原料也5、是用來建造各類建筑及其附屬設施。盡管諸如道路,橋梁,隧道等不能以綠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區,辦公大廈,公寓等對資源的利用時周而復始的。二、國內外綠色建筑發展現狀2010 年我國上海舉辦的世博會的宗旨也充分體現出綠色建筑對未來城市的發展起到的絕定性的作用。建筑是城市組要構成元素,人們對建筑的定義并不模糊,但對“綠色建筑”的定義也只是泛泛的局限于立體綠化、屋頂花園之類,其實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體現方式。綠色建筑是一種觀念,沒有固定的模式,它可以利用太陽能,采用節能的建筑圍護結構以及采暖和空調,減少采暖和空調的使用;也可以是在建筑設計、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選擇中,均考慮資源的合理使用和處置。要減少資源的使用6、,力求使資源可再生利用;還可以是建筑外部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和諧一致、動靜互補,做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等等。國外在綠色建筑理念上已經做出了大量的示范和實踐:比較典型的如:英國BRE 的環境樓(Environmental Building)為21 世紀的辦公建筑提供了一個綠色建筑樣板。該大樓為三層框架結構,建筑面積6000m2,其設計新穎,環境健康舒適,不僅提供了低能耗舒適健康的辦公場所,而且還有用作評定各種新穎綠色建筑技術的大規模實驗設施。該大樓最大限度利用日光,南面采用活動式外百頁窗,減少陽光直接射入,既控制眩光又讓日光進入,并可外視景觀。采用自然通風,盡量減少使用風機。采用新穎的空腔樓板使建筑7、物空間布局靈活,又不會阻擋天然通風的通路。頂層屋面板外露,避免使用空調。白天屋面板吸熱,夜晚通風冷卻。埋置在地板下的管道利用地下水進一步幫助冷卻,安裝綜合有效的智能照明系統,可自動補償到日光水準,各燈分開控制。建筑物各系統運作均采用計算機最新集成技術自動控制,用戶可對燈、百頁窗、窗和加熱系統的自控裝置進行搖控,從而對局部環境擁有較高程度的控制。環境建筑配備47 建筑用太陽能薄膜非晶硅電池,為建筑物提供無污染電力。該建筑還使用了8 萬塊再生磚;老建筑的96%均加以再生產或再循環利用;使用了再生紅木拼花地板;90%的現澆混凝土使用再循環利用骨料;水泥拌合料中使用磨細粒狀高爐礦渣;取自可持續發展資源8、的木材;使用了低水量沖洗的便器;使用了對環境無害的涂料和清漆。我國近幾年建筑的節能工作也涌現了很多綠色建筑的樣板。大梅沙萬科新總部就是綠色建筑的杰出示范,萬科讓自己的大樓在地面上飄浮起來,底部架空915 米,“這不僅創造了自由、靈活有遮蓋的景觀綠地,并且讓海風和陸風穿透基地。”據介紹,萬科中心附近既有住宅,也有學校,萬科將自己的大樓凌空而建是為了不阻擋附近居民吹海風,而且地面空間都實現100%綠化,其開放空間為市民留下避暑、嬉戲的最佳去處。同時,建筑師最大限度地考慮了對于自然降水、自然光、自然風的利用,以期節能和環保。萬科中心采用了全面的雨水回收系統,將屋面和露天雨水收集處理,并蓄積在水景池內9、,用于綠化和補充景觀水池。該中心不使用一滴飲用水作為景觀用水,樓內所產生的中水和污水亦全部回收,通過人工濕地進行生物降解處理,以用作本地灌溉及清洗等其他用途。調節溫度。當無人在房內的情況下,只開新風系統可以做到夏天最高溫度低于27,冬天最低溫度高于18,基本都在人體感到舒適的范圍內。正是這些設置讓泰格公寓在整體節能率上達到67%,遠遠超過了“夏熱冬暖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中50%節能率的要求。綠色建筑不等于高成本、高投入,比如延安窯洞冬暖夏涼,把它改造成中國式的綠色建筑,造價并不高;新疆有一種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墻壁由當地的石膏和透氣性好的秸稈組合而成,保溫性很高,再加上非常當地化的屋10、頂,就是一種典型的鄉村綠色建筑,綠色建筑也不僅僅局限于新建建筑。我國單位面積采暖平均能耗折合標準煤為20 公斤/ 平方米/年,為北歐等同緯度條件下建筑采暖能耗的11.5 倍。我們需要在既有建筑中引入“集中供暖、分戶計量”的概念,需要改革在我國實行了數十年的“單位包費、福利供熱”的供暖體制。我們還可以引進歐洲的先進技術,在每個散熱片上裝一個計量表,成本低,非常適合中國的計量改造。三、 綠色建筑的發展趨勢1.在全社會的環保意識在不斷增強,營造綠色建筑、健康住宅正成為越來越多的開發商、建筑師追求的目標。人們已不但注重單體建筑的質量,也關注小區的環境,不但注重結構安全,也關注室內空氣的質量,不但注重材11、料的堅固耐久和價格低廉,也關注材料消耗對環境和能源的影響。同時,用戶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在增強。今天,人們除了對于煤氣、電器、房屋結構方面可能出現的隱患日益重視外,對一些慢性危害人體健康的東西的認識也在加強,人們已經意識到“綠色”和我們息息相關。2.開發生產了一批“綠色建材”。盡可能少用天然資源,大量使用尾礦、廢渣、垃圾、廢液等廢棄物;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藝和無污染環境的生產技術;在產品配制或生產過程中,不得使用甲醛、鹵化物溶劑或芳香族碳氫化合物;產品中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不得用鉛、鎘、鉻等種金屬及其化合物的顏料和添加劑;.產品的設計是以改善生產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為宗旨,即產品不僅不損害人體健康,而12、應有益于人體健康,產品具有多功能化,如抗菌、滅菌、防霉、除臭、隔熱、阻燃、防火、調溫、調濕、消磁、防射線、抗靜電等;產品可循環或回收再利用,無污染環境的廢棄物。盡量開發環保型、健康型的壁紙、涂料、地毯、復合地板、管道纖維強化石膏板等裝飾建材,如“防霉壁紙”是壁紙革命性的改變。“塑料金屬復合管”,是國外20世紀90年代剛開始的替代金屬管材的高科技產品,其內外兩層為高密度聚乙烯,中層為鋁,塑料與金屬鋁之間為兩層膠,具有塑料與金屬的優良性能,它有不會生銹,不使水質受污之優勢,目前國內已研制成功。3.重視施工過程中環境問題。施工技術上主要問題以及主要技術:目前建筑行業主要的環境因素有噪聲的排放、粉塵的13、排放(揚塵)、運輸的遺撤、大量建筑垃圾的廢棄、油漆、涂料以及化學品的泄露、資源能源的消耗如生產生活水電的消耗,裝修過程中引起投訴較多的油漆、涂料、膠及含膠材料中甲苯、甲醛氣味的排放等。在墻體上盡量使用其塊磚等輕型保溫材料;門窗作為建筑能耗損失最大的部位,是綠色建筑節能施工管理的關鍵環節,如何降低門窗的傳熱系數提高其密閉性是門窗節能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屋面保溫措施,采用密度小、 傳熱低 、防水材料來敷設在屋面板和防水帶之間,這種敷設方式通常稱為正鋪法。3.1技術路線的調整(1)構建技術體系的多維度。 與傳統建筑技術體系的割裂、獨立與單一不同,綠色建筑技術的體系具有相互聯系、復合和多維度等特點。14、具體可分為三個層次:一,綠色建筑可以作為一個城市之中的單體模塊功能配置分配;二,綠色建筑個體的內部技術集成系統;三,從全壽命周期的角度來構建出綠色建筑于使用、設計和施工中技術的綜合系統。 (2)集成優化的路線。 改革也將在技術的組織方式上開展,傳統技術的路線割裂而封閉,而綠色建筑技術,要求組織的模式整體化、系統化和模塊化,只有進行了技術的優化,才能使得每項技術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取得的效果最佳。(3)分布式的能源系統的推廣。 分布式的能源系統是于較小區域之內,利用水能、風能等可再生的能源與煤層氣、天然氣等新的能源來實現電、冷、熱三聯供裝置,以及與其配套的裝置一起構成了集成系統。而分布式的能源系統15、的優勢在于能夠根據用戶對能量的需求特點,同時利用一系列的適合當地生產和滿足環保要求的能源供能方式,按照需要供能,于用戶端將能源的梯級利用實現,達到降低能源成本、提高能源利用率、保護周圍環境、減少環境污染、提高可靠性與安全性的目的,提供給了用戶更多的選擇。3.2技術理念的轉變(1)環境理念隨著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提出,以人為本將轉向以自然為本。更多的技術應用應當將生態的效益放到首位,保證在自然生態利益的前提下,使人類最根本的生存利益得到保障。(2)能源理念我國發展綠色建筑節能的具體目標是“大力推動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嚴格實施節能50設計標準,直轄市及有條件地區實施節能65。我國建筑能耗還有很大的下降空16、間,降低建筑行業能耗將是整個節能減排計劃中的重要環節。(3)經濟理念 生態效益經濟是一種生態環境、經濟增長與經濟效益三者間的相互協調以及有機統一的社會再生產活動。生態環境、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三者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以及相互依存。若為追求經濟增長與經濟效益而將生態環境置之不理,當時的經濟雖然得到迅速發展,但必然會導致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和自然的惡意報復。在環境與經濟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謀求共同利益、和諧發展,才能保證綠色建筑的健康發展。結束語:作為古老行業的建筑業,若想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則必須走綠色建筑這條道路。與此同時,還應依靠多學科與多專業的專家隊伍開展合作,對其進行相應的研究,并結合實際將其系統不斷的完善。經過不斷的摸索與驗證,構建出一個高效、綜合、生態以及經濟的綠色建筑的技術體系。實現綠色建筑和自然的和諧共生,將實現經濟與環境、資源以及人口的相互協調發展。參考文獻:1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GB/T 50378200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2賈德昌.綠色建筑前景廣闊J中國工程咨詢 2010(4)3薛明.綠色建筑發展現狀及其在我國的應用探討J.后勤工程學院報.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