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與生態建筑簡要分析(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55683
2022-07-18
5頁
18.50KB
1、風水與生態建筑簡要分析、什么是風水、生態建筑風水是中國古代的一門傳統學問,中國古代風水的核心,即找尋“山 環水抱必有氣”的“藏風聚氣”之地,以創造背山面水、避風向陽, 又與天上星象相對應之“四象”地形,作為最佳居住環境,建立人與 自然的協調關系,以獲取大自然的恩寵與庇護,從而確保人身體健康, 心理滿足和事業興旺,亦為古代人們向往的居住環境的最佳模式。中 國風水學作為對環境選擇的一門學問,人居環境生活、生產用地的選 址、定位、定向、布局的環境生態學在現今社會亦越來越多的引起世 界各國的重視,覺悟較早的是德國,興起了 “令人迷戀的生物住 宅”熱,其依據標準就是中國的風水學,政府特撥專款專題研究,起2、 因是現代化的住宅帶來了 “建筑物綜合癥”,“致病建筑物”引起發達 國家的反思。因此中國的風水學是我們炎黃祖先幾千年來寶貴的生活 經驗的累積、歸納所作出的結論,是集地球物理學、水文地質學、環 境景觀學、生態建筑學、宇宙星體學、地球磁場方位學、氣象學和人 體信息學合一的一門綜合性科學,也可以說是哲學、科學、統計學和 心理學的總和。所謂生態建筑,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技 術科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 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建筑和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 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物氣候調節能力,以滿足人 們居住生活的環境舒適,使3、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 性循環系統。就是將建筑看成一個生態系統,本質就是能將數量巨大 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個超級建筑中,通過組織(設計)建筑內外空間 中的各種物態因素,使物質、能源在建筑生態系統內部有秩序地循環 轉換,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廢、無污、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 二、風水與生態建筑關系風水學說兒千年來研究自然和自然索取的東西并找出對人類生活 最有幫助的、對人類生活最適合的一種過程和方法,是我國古代建筑 活動的指導原則和實用操作技術,他有一套有關“理”,“數”,“氣“,“ 形“的理論體系。風水的核心內容是人們對居住環境進行選擇和處理, 力求能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滿足地形條件,他是4、為了找尋建筑吉祥的點 的景觀評價系統,是我國古代建筑選址布局的藝術。而半態建筑則依 照生態平衡的原理,使人工建筑環境和周圍自然環境相互協調作用, 從而產生一個相對穩定的,互相依存循環的新型建筑。人們生活與風 水聯系是很緊密的,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多,特 別是資源枯竭問題,大家都在無節制地開采,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許多專家都提倡要回歸自然,返璞歸真,這便是 回歸到了中國的風水。中國古代風水學,盡管受到當時落后的科學和物質技術手段的限制, 仍然追求順應自然,并有節制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協調 與合作的意境,早于西方現代文明幾千年登上了天人合一的審美理想 5、的高峰,可稱之謂中國古代的生態建筑理論,是生態建筑思想理論在 中國古代自然觀的反映。中國古代的城市選址強調:天有九屋,地有 九宮。黃帝宅經中提出“夫宅者,乃是陰陽Z樞紐,人倫Z軌模, 非博物明賢者未能悟斯道也。”中國建筑講求意境,崇尚自然和科學。 古代風水學說反映了我們老祖宗對天地人關系的正確理解,體現的是 一種樸素的生態建筑觀,他們早在幾千年前就秉持著天地合一、尊重 自然的理念。率先研究生態建筑的西方人,偶把目光投向東方文化吋驚訝地發現: 發展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理論,竟與當代生態建筑學的新思 潮理論產生了歷史共鳴。按照生態建筑學的創始人美國學者麥克翰所 說,生態建筑學是立足在研究自然6、界生物與其環境共生關系的生態學 思想與方法上的建筑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用以滿足人需要的活動之 場所或空間被稱之為建筑。風水學理論廣義言之是種民族傳統文化, 狹義來講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它有一定的規矩,即天地人合一、陰陽 平衡、五行相生克。它有應用儀器,有理論,有操作技術,所以不僅 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技術,在中國歷代傳統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中, 風水理論起著相當的指導作用。他的基本取向是關注人建筑 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即“天人”關系,人類生存的居住環境,稱為 “宅”,宅居環境的經營,最根本的就要順應天道,以自然生態系統 為本,來構建宅的人工生態系統。風水是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Z中的,他注重人與自7、然的有機聯 系及其交互感,因而注重人與自然種種關系的整體把握,其中關于“水”、“風”、“土”、“氣”的論述同當代科學注重地球生物圈中水循 環,大氣循環,土壤巖石圈及動物植被等生態關系與資源的處理,運用表現岀驚人的一致。在建筑環境的規劃選址屮,極為重視自然景觀 的審美,講究建筑人文美與環境自然美和諧有機的統一,在理論和實 踐方面,表現岀了很強的美學性質,顯示出中古傳統文化的鮮明特色。 中國廣闊的地域因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的差異產生了很多有代表性 的生態建筑模式,如客家土樓,陜北窯洞,華北四合院等,都是在與 周邊生態環境共存共生的條件下,各類功能利用自然環境達到完備效 果的典范。并且各自擁有獨立的形8、態樣式。真正意義上保存了中國傳 統建筑環境設計思維與實踐的案例,大多集中在偏僻的鄉村,往往保 持著一種不為世人所知的地域文化特征與“天人合一”的人和環境和 諧共處的態勢。這種建筑理念強調的環境觀正是當代設計所缺乏又迫 切需要的,而它的理論來源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風水術”套適合中國國情的,融地理學、氣象學、景觀學、生態學、城市建筑 學、心理學為一體的系統自然科學。現代風水學的內涵與使命之一就是要將傳統風水學的科學內涵與 當代生態建筑學相融合,既要研究建筑的方位、形態、材料色彩等對 人的身心健康與事業發展的正負效應,也研究建筑的整體組合布局形 式對大自然生態的正負效應,掌握對建筑要素及其格局的調整、優化, 使之與人體及整個自然生態更協調、更同步,以更有利的科學方法, 探索人、建筑物、自然生態三位一體和諧共生的客觀規律。當代生態 建筑學是從整體有機聯系上以生態規律來揭示并協調人、建筑與自然 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其實施手段以當代科學技術的物質條件 為主,來實現人在自然生態系統下構建人工生態系統,以其間的具體 的物質的交流,爭取達到最優關系。三、小結我們應提倡中國建筑設計領域重新認識風水學的當代價值,重新闡 述我們幾千年的文化科學,去其迷信部分,將傳統風水中的樸素真理 與現代建筑環境研究互相嫁接,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出現越來越多植 根于中國文化土壤的優秀的生態建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