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再生思想的高校校園建筑改擴建設計原則探究(4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55688
2022-07-18
4頁
42KB
1、基于再生思想的高校校園建筑改擴建設計原則探究1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01 2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01摘 要:高校校園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場所,其環境問題歷來為學者們所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文章以高校校園建筑為研究對象,利用再生思想和現有的校園建筑研究成果,分析大學校園建筑改擴建過程中的原則問題。研究表明:高校校園建筑的改擴建是建立在中國教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而提出的。在此基礎上,文章還探索性的梳理出體現地域特色、傳承校園文脈、強化校園活力、整合教學資源、尊重使用者需求和土地集約利用六項設計原則,以期為高校校園建筑改擴建設計提供一點理論層面的指導。關2、鍵詞:再生思想;校園建筑;改擴建設計;設計原則;哈爾濱1再生思想及其相關問題解析1.1再生思想所謂“再生”思想,是一個適用領域非常廣泛的理念,它最初源自生物體自我修復再生的能力和機制,具?w指生物體的整體或器官因創傷而發生部分丟失,在剩余部分的基礎上又生長出與丟失部分在形態和功能上大致相同的結構的修復過程。“再生”因其過程所具有的延續性和發展性而對其他領域的人為活動而產生了極大啟發意義。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快、事物更新換代周期越來越短、資源浪費愈發嚴重的當代社會,這一思想以其有助于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涵而在各個領域都受到較多的關注。1.2再生思想與再生設計由約翰?萊爾(John?Lyle)等人提出3、的再生設計是對再生思想的一種拓展,其更多的是用來指代“自然界中的物質和能量的守恒,是一個流動的物質循環過程”。從這一定義來看,其根本的觀點是說大自然沒有廢物,即自然界中存在的所有的物質都是能夠被利用的。再生設計作為對再生思想的衍生,二者既有共同之處,又有區別。其共同之處在于,再生思想和再生設計都強調“存在的都是有用的,都應該能夠持續的利用”、激發自然的自循環能力、幫助和尊重修復以進行不斷的生長、強調可持續發展。而二者的區別在于,再生思想更多的是強調了生物體的這種自我修復和再生長,再生設計則更強調人為的創造無的可持續利用和修復問題。從這一層面上來看,再生設計更適合于人為創造的產物,特別是對舊有或4、建成環境的空間和物質形態而言。1.3建筑的“再生”對建筑來說,“再生”意味著在建筑部分的老化、受損、失去原有功能時,在遺存基礎上再次塑造空間結構、延展空間功能;積極地、盡可能地發揮原有的空間特質。在延續舊有空間價值的情況下,賦予其新的生命、價值和功效。與生物體上的再生有所差異的是,建筑的再生不僅是實現原有功能的修復,還要能夠發展出新的功能與價值,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提升和擴展。在高效校園建筑改擴建設計中借助再生設計的理念實現再利用,主要是要求設計者借助建筑本體的內在本質與外在環境,轉化并延展兩者之間的關系,使之更加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節奏。同時,還要以追求建筑的地域性、豐富性為基礎,使其成為延續建筑5、再生性能的養料。在設計成果中,應該能看到原有的建筑繼續發揮它原來所具有的功能,同時令閑置的空間得到活用,并且賦予建筑新的功能和特色。再生思想往往與適應性設計、可持續性設計等理論相互關聯而運用于建筑設計中。建筑群體的再生,不僅是功能上的改進,還應當在既有建筑的載體上體現出與時代、社會環境相匹配的時間感。2高校校園建設現存的問題2.1高校校園環境亟待恢復隨著對城市綠地系統需求的不斷增加,城市居民對城市內大學校園環境的依賴也越來越高。從現實的情況來看,高校校園以其較低的建筑密度和相對優美的環境,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逐漸成為城市環境建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但是,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教學科研場所緊張6、問題使得很多高校不得不在校園內增加新的建筑以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因而也造成了校園綠化的較少和破環境生態的破壞,這直接導致了校園環境品質的下降。從城市生態環境恢復和建設的角度,恢復校園生態環境問題刻不容緩,其不僅是城市環境建設的一部分,更是高等教育好的教化環境的迫切需求。2.2高校校園文脈亟待延續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深化和發展,高校校園建設出現了舊有改造、異地置換和新建預留三種主要的發展模式,也隨之出現了校園文脈斷裂的問題。高校校園文脈作為一種歷史、一種教化精神,是高等學校不斷壯大、發展進程中核心的凝聚力和精神,更是一所高等學校的不可缺少的文化和歷史底蘊。一旦失去,不僅會使學校失去歷史和文化精神的7、指引,更會使學校失去傳統和特色。因此,高校的發展文脈是最不能缺失的。但現實的狀況是前述三種發展模式中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文脈缺失問題,其中以異地置換和新建預留模式尤為嚴重,部分高校甚至出現了文脈完全喪失的問題。因此,高校校園文脈的延續問題已經刻不容緩。2.3教學環境資源亟待整合和集約化誠然,隨著高等教育的深化發展和科研進程的不斷推進,高等學校的教學環境變得日益緊張,很多高校都出現了場地不足的問題。國家面對這樣的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關懷,在城市規劃中不斷的給予用地上的扶持。但很多高校卻沒有從實際出發合理的進行場地使用,而是采取了先“占”,后“用”的方式。具體表現為毫無規劃的先蓋幾幢建筑侵占用地,然后再8、想該如何使用,這種做法實不可取!國家將有限的城市用地留給高等教育的發展,是從需要出發,因此高等學校在占用過程中應盡量集約化、整合化,切不可亂占亂用,更不能造成教學環境資源的浪費,這與國家對教育的大力扶植背道而馳。從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來看,教學環境整合和集約化對人類生態資源的一種保護,現存問題亟待解決。3高校校園建筑再生性改擴建設計原則“無以規矩,不成方圓”。高校校園建筑作為建成環境的一部分,對其進行改擴建設計必須建立在一定的限定條件下來進行,從而確保環境的延續性、特征性和文化性。鑒于建成環境的諸多現有條件的限制,因此往往在改擴建時難度均較大。高校校園建筑更是如此,其不僅首地域氣候地理條件的限9、制、校園文脈的限制、教學資源的限制,更受到不斷變化的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和教育資源使用者要求的限制。這里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對高校校園建筑再生性改擴建設計原則進行探討。 3.1體現地域特色高校校園建筑的地域特色體現在建筑的形態、風格、空間格局等方面,它不僅是建筑本身特質屬性的體現,也是建筑所處的大環境的歷史、人文、環境氣候共同作用的成果,具有強烈的身份標識意義。校園建筑的再生,依賴于場所精神的存在和延續,而場所精神建立在人對建筑體產生穩定而有特定意象的感知與體驗的基礎上。在高校校園建筑改擴建的過程中,有效延續建筑群體地域特色,是延續人們對高校校園建筑的感知與體驗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3.2傳承校園文脈10、大學校園不是一蹴而就的環境,而是大學從建成之初就形成,且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才建成的環境。其不僅承載著學校的歷史,還反映著學校的文化發展脈絡,更表達著學校一直以來的辦學理念和人文精神和情懷。并且,一個地域環境中的大學校園還體現著地域文化和其所在的城市文化。這些精神層面的內涵和價值都以校園規劃和校園建筑等物質化的形態表達出來。因此,在進行高校校園建筑改擴建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到學校建設所需的教學和科研空間要求,還應該將這些人文因素充分的加以繼承,并通過設計加以合理的延續,甚至是結合現代材料和技術進行新的演繹和嘗試表達,從而達到校園歷史文脈更大的輻射效果。根據調查發現,很多高校在進行現有的校園建設中,11、往往喪失了對舊有校園文化的傳承,特別是一些異地置換和外遷的大學校園環境,幾近于形成了一種惡性的“千校一面”狀況。針對這樣的問題,高校校園建筑在改擴建設計中,首先應該遵循的就是傳承校園歷史文脈的原則,從挖掘學校自身的歷史文化入手,進行“新”的教學科研空間的建設,以此來擴大學校的文化輻射意義,拓展校園文化的輻射半徑,使學校的優良傳統得以延續,使校園的整體形態得以統一。3.3強化校園活力校園的主體是在其中學習、生活的廣大師生,而非無生命的建筑,雖然改擴建設計過程中再生思想的實現需要通過針對建筑景觀實體的一系列的設計手法來實現,但其最終的指向目標仍然是校園的使用者。因此,強化校園活力,提升校園活動的生12、命力是實現再生思想不可或缺的因素。首先,在校園的改擴建設計過程中,要對不同時期的建筑的歷史內涵與建筑價值有充分的了解,理解與尊重原有的環境氛圍,使其價值和作用在校園更新的過程中得以延續。做到這一點,在設計過程中采取謙遜的太,考慮建筑與人文環境的協調共生關系;其次,要從大局著手,梳理好校園內整體與局部、共性與個性之間的關系,避免使任何一個功能區域孤立、斷裂,應建立有序而統一的整體環境,已完成校園環境的協調性。與自然界中生命體一樣,保證了校園整體的協調性,才能夠保證穩定的再生延續性。3.4整合教學資源具體來看,教學資源應當包括教學建筑設施、教學場地、為教學活動所設置的交通路徑等等,其中教學建筑中的13、空間是最需精細化設計的部分,因為校園人群活動的動態性與復雜性常常導致教學建筑空間的嚴重不足或過度空置,這些都是未能合理整合教學資源的結果,浪費的資源嚴重降低了改擴建設計對校園環境的再生作用。在“再生系統”中對資源的調配和運用是系統能否實現可持續再生的關鍵要素之一。而在高校校園建筑的改擴建設計中,建筑空間使用的關鍵之一在于對教學資源的合理整合、調配和運用。因此,合理的整合教學資源,使所有的資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是進行設計的首先要遵守的原則。3.5尊重使用者需求高校校園環境是為在其中生活、學習的使用者而塑造的,因此校園建筑再生的成功與否取決于使用者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使用者的行為模式與校園的物質形14、態是否能夠相符相契。這就需要借用環境心理學的知識來切實考量和呼應使用者的需求。從環境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尊重使用者需求的關鍵在于從心理學和行為學的視角探索人、環境和社會關系的優化問題。主要涉及到文學、藝術、社會、醫療、生態等多學科的內容。利用環境行為學的理論進行校園改擴建設計,有助于從滿足特定活動的領地需要、提升豐富多樣的校園活動的質量、增進場所中使用者的交流程度和交流便捷性三個方面實現對使用者需求的滿足的考量。簡言之,就是從對校園環境使用的主體的行為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滿足、對學習活動需求和交往活動需求的滿足方面予以尊重的原則。3.6土地集約利用在高校校園建筑改擴建設計中不能隨意的占用土地,因為我15、們人類生存的空間是有限的。因此,所有生活、生產活動的空間占用都應該建立在對土地集約利用的基礎上來完成。高校校園建筑的改擴建作為社會行為導向的一部分更應如此。在具體的高效校園建筑改擴建過程中,土地集?s使可以借助規劃理念定位、豎向空間調節等方面入手來實現。從高等教育環境建設入手進行行為的滲透對全面進行土地集約利用具有廣泛的社會效應,因此在高校校園建筑改擴建時采取土地集約利用的原則,對教化大眾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4結語高校校園建筑作為校園文化重要的物質載體,是校園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形成校園特征、彰顯高校教化精神的重要內容。同時,其還是重要的教育場地資源。在中國高等教育不斷發展、科研活動日益增16、加的當代社會,高校校園建筑也需要不斷的增加以滿足發展的需要。本文借助再生思想及其衍生出來的再生設計理論,對高校校園建筑的再生問題進行探討,從解決高校校園建設中出現的校園建筑改擴建問題出發,提出體現地域特色、創成校園文脈、強化校園活力、整合教學資源和尊重使用者需求六個改擴建設計原則,力圖從校園建筑實際應用的角度合理的進行建設,從而使高校校園建筑以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得到不斷的利用!參考文獻:1郭真,王曉輝.校園文化與大學精神J.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08(06):73-74.2李相韜.普通高校建筑更新改造與再利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位論文,2008:59-63:闞斌/女/1979年生/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及其理論楊旭東/男/1978年生/黑龍江哈爾濱人/哈爾濱工業大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及其理論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10
1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