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城明代功名坊建筑探略(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55995
2022-07-18
2頁
27KB
1、福建漳州城明代功名坊建筑探略 牌坊建筑歷史悠久,從春秋、漢代的“衡門,唐代的“烏頭門,宋代的“里坊門”,至元明清、民國 時期的牌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早期牌坊的功能有限,只是起到指示性、引導性或標 志性作用。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人類社會文明的傳承手法已呈現多樣性,牌坊就是 人們采用的一種有效的傳承工具之一。封建統治者利用牌坊的影響力,人力宣傳科舉制及建 立功名坊,褒獎和紀念科舉人才,繼而擴展到建立壽坊、貞節坊、慕志坊等建筑,遂漸形成了一 個牌坊建筑系列。在漳州城晶立著三朋明代功名坊,具中國保單位“尚書”坊和“三世宰貳坊,坐落在國家 級歷史文化街區最繁華的香港路北端街道上,兩2、者之間相距28米左右,南北向并列跨街構筑; 省級文保單位“澹泊寧靜坊,位于漳州市龍文區藍出鎮西坑村口,建筑雄偉壯觀。當地政府在 上述區域內建坊意義重人,不僅突顯主人顯赫的社會地位,讓行人翹首仰望以顯示高貴榮耀, 而且具有宣揚科舉入丄,“詩書禮儀”等意含。這三座功名坊建筑,是漳州地區現存最完整,規模 最大,結構最為復雜的明代功名坊建筑。建筑規模及建筑藝術鬲于其他類型牌坊,口功名坊蘊 含人量的傳統文化信息,是研究漳州區域性的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一、歷史背景與功名坊建筑調查漳州城為漳州府治所在地,始建于唐貞元二年(786年),舊時隸屬龍溪縣治管轄(現改為 龍海市)。明代是漳州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快速3、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時人稱Z“地無曠土,人無 遺力”。明隆慶元年(1567年),明政府在海澄月港開設“洋市”,“準販東西洋”,“商賈糟粟往來如 織”,廣州潮惠各港和外洋商船來漳貿易絡繹不絕。據有關資料記載,明萬歷年間,每年進出月 港的大海船達200多艘,漳州地區生產的手工業品和農產品等遠銷東南亞,刀港成為福建四人 商港之一(2)。外銷商品的激增,生產方式突破家庭副業的格局,出現了作坊和工場,社會經濟出 現繁榮,“商賈云集,甲第連云二漳州呈現資本主義萌芽狀態。在社會經濟繁榮發展的帶動下,文化教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各縣官辦儒學、 社學、書院成為這個時期教育的主力軍,民間私學遍及各地。據統計4、,漳州歷史上有鄴山書院、 歲江巧院等100多所。自唐元和|一年6年)龍溪縣周匡揚第一個進士及第后肋朝歷代文 人輩出。截至清代,漳州府治所在地的龍溪縣進士及第401人,狀元1人,舉人591人。漳州地 區重要的歷史人物有:宋代著名的理學家陳淳,明代苦名的歷史學家張燮、苦名的教育學家黃 道周,清代著名的數學家、水利專家圧亨陽等杰出代表人物。他們的史跡和成果,己成為漳州 古代文明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明成化四年(1468年),詔安第一個登科舉人許潛首開南詔建坊先河Z后,立坊Z風逐 漸在漳州地區興起。據清乾隆版漳州府志規制記載,漳州歷史上共建402廉牌坊,至今尚 存的古牌坊建筑遺存約有47座,是目前福5、建省保存古代牌坊建筑最多的地區。僅龍溪縣境內, 在歷史上建造了 202座牌坊,其中功名坊就有149座,經田野調查獲悉。冃前尚存各類古牌坊 約8朋,漳州城內保存4燉,以功名坊居多。功名坊建筑,與地方教冇、科舉等存在著密切的聯 系,建筑規模和社會影響力大,HP蘊含了人量傳統文化信息,雕刻藝術也明顯高于其他類別 的牌坊,是漳州地區有形的歷史文化珍貴遺產,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1.“尚書”坊,座落在香港路北端雙門頂,是一座精美的仿木石構建筑,與“三世宰貳”坊 并列跨街構筑,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當地政府奏報明朝廷,為林士章設立的(圖一)。林士 章,字徳斐,漳浦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殿試6、探花,曾任南京禮部尚書、國史副總裁。萬歷二 十八年(1600年)逝世,亨年77歲(3)。該坊坐北朝南,三間十二柱五樓,屋面歇山式,仿木石構建 筑。明間面闊4.38米,次間面闊1.58米沖柱邊寬58x57厘米,柱腳四方形,升至1.62米起呈訛 角狀,邊柱邊寬28x27厘米,柱腳四方形,升至1.35米起呈訛角狀。通高11米。為穩定石坊, 設計者在中柱和邊柱前后各添逍一根戯柱,支撐邊樓屋面構件。此坊構筑雄偉,結構復雜,構件厚重。字匾正反面陰刻行楷“尚護“探花”四個大字。“尚 書”是他的官職;背血題刻“探花,表示他的科舉名次。楷書題識穩健,書體行筆有力,入木三分, 堪稱書法梢品。敘事匾正反血豎行陰刻楷7、書“賜進丄及笫、資政大夫、南京禮部尚書、前禮 部左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經筵講官、國史副總裁、兩京國子監祭泗林士章四十九 個字。概述了林士章科舉及第和累官的過程。2(三世宰貳沏,是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為南京吏部右侍郎蔣孟育及其父蔣玉山、 祖父蔣相而立(圖二)。蔣孟育,字道力,龍溪人。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進士,選庶吉士。任南 京吏部右侍郎,他以親老歸養,與張燮、鄭懷魁、林茂桂、王志遠、高克正、陰澳飛等漳州“七 才子”,結眩云詩社”于漳州芝山。石坊坐北朝南,十二柱三間五樓,屋而歇山式。明間而闊4.39米,右次間面闊1.69米,左 次I可而闊1.23米,屮林邊寬58x57厘米,四8、方形林,升至1.38米起呈訛角狀,邊柱邊寬27x27丿里 米,升至1.38米起呈訛角狀。在中柱和邊柱的前后各設置-根小俄柱,頂端支撐邊樓屋面構件, 俄柱升至1.60米起呈抹角狀。石坊進深1.94米,通高11米。字KiEifil淺陰刻楷帖“三世宰試”, 意為一家三代任官或封贈至侍郎:背面題刻“兩京歷憶為在“兩京”(北京與南京)當官時間長, 經歷多。敘事爲豎行陰刻行楷,部份字跡因石質風化嚴重,而無法辯認。匾全文“誥贈通義大 夫南京吏部右侍郎祖蔣玉山,誥贈通義大夫南京吏部右侍郎口,誥贈口仕口口口蔣相,南京 吏部右侍郎蔣孟#,通議大夫=蔣孟育一家祖孫三代,才華出眾,官位顯赫。3漳州市龍文區藍III鎮西9、坑村旁有一座高大雄偉的功名坊一一“澹泊寧靜”坊,明崇禎 九年(1636年)為紀念林釬而建(圖三)。林釬,龍溪人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炳辰科殿試第一 甲第三名,任翰林院編修、國了監祭酒、吏部侍郎、東閣人學士,入閣參與商討軍國人事,一生 廉潔奉公,不立門戶。崇禎帝御書“澹泊寧靜小正和平”(5),褒獎乙匾額左邊青石板落款“提 督福建學政、布政便司、右參議兼按察司僉事、門生陶承謨二十四個字,右邊青石板落款“署 龍溪縣事、南靖縣知縣、門生昊士顏”十五個字。平板坊止反面陰刻楷滬大明崇禎歲次內了 孟冬轂口立”十三個字。敘事匾前后陰刻楷書“為萬歷丙辰科、殿試第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 編修肓。起居注慕修實錄,10、經展書、官歷南京國了監司業、左春坊屮允諭徳、國了監祭酒詹 事、經講官加俸一級禮部右侍郎、掌翰林院事教習庶吉士、實錄副總裁、禮部左侍郎、兼東 閣大學士、奉勒同知、經事實錄總裁、贈禮部尚書謚文穆林軒立S共一百一十八字。該篇 詳細地記載林軒科考入仕累官過程,是研究林軒一牛廉潔奉公的思想品德的重要依據之一。該坊坐東北朝西南,十二柱三間五樓,屋面歇山式,仿木石構建筑。明間面闊4.38米,次間 而闊1.98米,進深2.60米。中柱邊寬60x60厘米,四方形柱腳,升至1.81米起呈訛角狀,邊柱邊 寬28.5x28.5厘米,四方形柱腳,升至1.80米起呈抹介狀,脊通高9.04米。石坊建筑體和構件碩 大,易受臺風、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破壞。設計者為穩定石坊,使之傳世百年,乃至千年而不毀, 故在中柱和邊柱的前后,各添置一根俄柱,以支撐邊樓屋血構件,同時為構筑次樓小坊亭創造 條件。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10-31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