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對現代建筑的影響(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56154
2022-07-18
5頁
33KB
1、中國古代建筑對現代建筑的影響摘要: 中國建筑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管是古代建筑還是現代建筑它們在建筑的歷史長河中存在并發展,向世界展示著自己的灼灼光華。現代建筑正以多種方法對傳統文化和古代建筑技術與藝術進行著傳承發展,展現其古今結合的獨特風貌。傳統建筑賦予了現代建筑的歷史文化背景,現代建筑在秉承傳統建筑文化、建筑工藝的同時,又向其中融入時代氣息,借鑒了西方藝術特色使其發展變化。即中國現代建筑對古代建筑既有繼承又有發展。關鍵詞: 中國建筑發展史 中國古代建筑 中國現代建筑 建筑特征 啟示影響 正文: 中國建筑歷史悠久,形式豐富。按時間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中國古代建筑,中國近代建筑,中國現代建2、筑。 一、 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史 (一)、從原始社會的半地穴棚居式建筑到夏商周時期建筑雛形的形成 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就已經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為棲身之所,到了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從半穴居住所發展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而在長江流域則為桿欄式建筑。這便是中國古建筑的開創階段。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朝建立,不論在夯土技術、木構技術還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上,已經基本具備了建筑雛形,奠定了中國古代建筑發展史的基礎。 (二)、漢唐成熟期、土木結構的特點 (1)漢代中國建筑的發展木架結構成熟階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統一六國,修筑都城、宮殿、陵墓、修馳道、筑長城、鑿靈渠。漢代則在秦的3、基礎上,進入大規模建造時期。 漢代中國古建筑在自己的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發展高潮。在漢朝中國的木架結構經達到成熟階段,甚至在東漢時期出現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 (2) 傳統建筑持續發展和佛教建筑傳入 兩晉、南北朝時傳統建筑在持續發展的同時伴隨著佛教建筑的傳入,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南北政權時期佛教寺廟盛行,使這一時期的中國建筑,結合了許多印度、西亞的建筑形制與風格。 (3)唐代把中國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階段 唐代因為自身發展原因,經濟繁榮,國力富強,其建筑在繼承前幾朝的優秀之處的同時也融入了外來的因素,從而自身形成了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建筑體系,同時也把中國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階段。 (三)宋、4、明清的建筑 (1) 宋代建筑的發展與營造法式的頒行 (2)明、清的建筑 明、清兩朝是建筑的歷史上的最后的發展高潮。明代在建筑布局方面,更為成熟、合理。繼承了前代的理性精神和浪漫情調,最后形成了中國建筑藝術的典型風格。 二、 中國現代建筑的發展史 中國現代建筑有自己的優秀現代主義建筑作品,也有一條具有自身特點的現代主義建筑發展的明晰的軌跡。 1、現代風格的誕生 作為遠東最大的貿易、金融、工業都市以及對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現代風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這里誕生。從20年代中到30年代中,幾乎與以上海為中心的其他受現代建筑思潮影響的城市同時期,東北的大城市中也出現了當時流行5、于日本,被稱作日本近代式的現代建筑, 2、民族建筑形式形成初期 早在19世紀后半葉,已經出現了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雛形。這批建筑從單體建筑造型來說,主要有3類:復古式建筑古典式建筑折衷式建筑。 3、50年代前期的復古主義 把強調民族風格當作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把“民族的形式,社會主義的內容”提到建筑創作方向的高度來貫徹,從而掀起了創造民族形式的熱潮。 4、國慶工程和中國社會主義建筑新風格的出現 為迎接國慶10周年,北京建造了人民大會堂、北京火車站等十大建筑,設計手法有明顯進步,但基本上仍未擺脫中國和西方的古典構圖體量和裝飾元件的沿用、改造。 5、廣州風格的崛起 60年代前期,廣州的建筑師6、在他們他們創造性地在現代建筑中有機地融合進具有傳統特色的庭院、園林,造就了富有現代氣息、又有濃郁民族意蘊的建筑意境,形成著引人注目的廣州風格。同時,北京、杭州等地也出現了一些格調清新的建筑,它們和廣州風格一起,標志著中國現代建筑風格發展的重要轉折。 6、多元風格80年代的新趨向 進入80年代后, “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改革方針推進了建筑現代化的進程。中國建筑思想開始擺脫狹隘的、封閉的單一模式,逐步趨向開放、兼容,中國現代建筑開始邁上多元風格的發展道路。 7、二十一世紀科技環保新風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的深入,現代建筑逐漸融合高科技和環保概念,逐漸向高科技與環保方向發展。三7、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征 (一)、中國古建筑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這種結構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后用枋、檁斗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第一8、承重結構與維護結構分開,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構架承托,墻壁只起維護和分隔空間的作用。第二、便于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可以因地區寒暖之不同,隨宜處理房屋的高度、墻壁的厚薄、選取何種材料,以及確定門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質與構造節點有伸縮余地,即使墻倒而屋不塌,有利于減少地震損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古代黃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較之磚石便于加工制做。 (二)、獨特的單體造型中國古代建筑的單體,大致可以分為屋基、屋身、屋頂三個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臺基之上,一般臺基為一層,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宮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臺基之上。單體建筑的平面形式多為長方形、正方形、六角形9、八角形、圓形。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對構成建筑物單體的立面形象起著重要作用。由于采用木構架結構,屋身的處理得以十分靈活,門窗柱墻往往依據用材與部位的不同而加以處置與裝飾,極大地豐富了屋身的形象。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頂形式豐富多彩。早在漢代已有廡殿、歇山、懸山、囤頂、攢尖幾種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頂。以后又出現了勾連搭、單坡頂、十字坡頂、盂頂、拱券頂、穹窿頂等許多形式。為了保護木構架,屋頂往往采用較大的出檐。但出檐有礙采光,以及屋頂雨水下泄易沖毀臺基,因此后來采用反曲屋面或屋面舉拆、屋角起翹,于是屋頂和屋角顯得更為輕盈活潑。 (三)、中軸對稱、方正嚴整的群體組合與布局中國古代建筑多以眾多的單體建筑組合10、而成為一組建筑群體,大到宮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嚴格的方向性,常為南北向,只有少數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勢限制采取變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風水思想的影響而變異方向的。方正嚴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國古代黃河中游的地理位置與儒學中正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建筑群的布置總要以一條主要的縱軸線為主,將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軸線上,次要建筑物則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兩側,東西對峙,組成為一個方形或長方形院落。這種院落布局既滿足了安全與向陽防風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和禮教的制度。當一組庭院不能滿足需要時,可在主要建筑前后延伸布置多進院落,在主軸線兩側布置跨院(輔助軸線)。曲阜孔廟在主11、軸線上布置了十進院落,又在主軸線兩側布置了多進跨院。它在奎文閣前為一條軸線,奎文閣以后則為并列的三條軸線。至于壇廟、陵墓等禮制建筑布局,那就更加嚴整了。這種嚴整的布局并不呆板僵直,而是將多進、多院落空間,布置成為變化的頗具個性的空間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進院落各不相同。第一進為橫長倒座院,第二進為長方形三合院,第三進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進為橫長罩房院。四進院落的平面各異,配以建筑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蒔花植樹,置山石盆景,使空間環境清新活潑,寧靜宜人。 (四)、中國古代建筑的裝飾豐富多彩 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12、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于內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制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雕飾是中國古建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墻壁上的磚雕、臺基石欄桿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筑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北京故宮保和殿臺基上的一塊陛石,雕刻著精美的龍鳳花紋,重達200噸。在古建筑的室內外還有許多雕刻藝術品,包括寺廟內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獸等。 (五)、中國古代建筑特別注意13、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建筑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古代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環境空間。四、中國現代建筑的特征 現代中國建筑是具有西洋古典建筑文化、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以及現代建筑文化三重建筑文化觀念的特點,它是這三種建筑文化觀的矛盾統一體。 藝術裝飾風格是另一種中間狀態的現代建筑類型。這一風格的建筑繼承了意大利未來主義和立體義的某些特14、征,追求挺直的幾何造型及光滑的流線形式,注重對稱的構圖、重復的序列、幾何圖案裝飾效果,建筑中常用階梯形的體量組合、橫豎線條的構成立面、圓形的舷窗、圓弧形轉角、浮雕裝飾等手法,同時又具有現代建筑簡潔明快的時代特征。上述上海的多數現代建筑如上海大光明電影院、國際飯店、萬國儲蓄會公寓、漢彌爾登大廈、百老匯大廈、大陸商場、大新公司等作品均屬這類藝術裝飾風格。五、中國古代建筑對現代建筑的影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我國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的設計理念。無論是北方的傳統建筑還是江南的自然林園,都有許多能體現出古人對生態資源的利用和讓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設計理念。古代如此,現在也更是如此。可持續發展、生態城市、保護環境等15、等,這充分展現了我們的現代社會開始高度重視城市生態環境的價值。現代建筑更注重對人們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充分利用。 1、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的統一。藝術價值高的建筑,也同時發揮著維系、加強社會政治倫理制度和思想意識的作用。 2、植根于深厚的傳統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建筑藝術的一切構成因素,如尺度、節奏、構圖、形式、性格、風格等,都是從當代人的審美心理出發,為人所能欣賞和理解,沒有大起大落、怪異詭譎、不可理解的形象。 3、總體性、綜合性很強。古代優秀的建筑作品,幾乎都是動員了當時可能構成建筑藝術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綜合而成的一個整體形象,從總體環境到單座房屋,從外部序列到內部空間,從色彩裝飾16、到附屬藝術,每一個部分都不是可有可無的,抽掉了其中一項,也就損害了整體效果。 這些基本特征具體表現為: 重視環境整體經營 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國就有了建筑環境整體經營的觀念。周禮中關于野、都、鄙、鄉、閭、里、邑、丘、甸等的規劃制度,雖然未必全都成為事實,但至少說明當時已有了系統規劃的大區域規劃構思。管子乘馬主張,“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說明城市選址必須考慮環境關系。中國的堪輿學說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絕大多數是講求環境與建筑的關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將城市本體與周圍環境統一經營。秦咸陽北包北坂,中貫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時東西達到二三百里,是一個超級尺度的城市環境。長安(今陜西西17、安)、洛陽(北魏)、建康(今江蘇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經營范圍也都遠遠超過城墻以內;即使一般的府、州、縣城,也將郊區包容在城市的整體環境中統一布局。重要的風景名勝,如五岳五鎮、佛道名山、邑郊園林等,也都把環境經營放在首位;帝王陵區,更是著重風水地理,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環境來顯示其藝術的魅力。 單體形象融于群體序列 中國古代的單體建筑形式比較簡單,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樣,孤立的單體建筑不構成完整的藝術形象,建筑的藝術效果主要依靠群體序列來取得。一座殿宇,在序列中作為陪襯時,形體不會太大,形象也可能比較平淡,但若作為主體,則可能很高大。例如明清北京宮殿中單體建筑的式樣并不多,但通過不18、同的空間序列轉換,各個單體建筑才顯示了自身在整體中的獨立性格。 構造技術與藝術形象統一 中國古代建筑的木結構體系適應性很強。這個體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構成一個稱為間的基本框架,間可以左右相連,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疊,還可以錯落組合,或加以變通而成八角、六角、圓形、扇形或其他形狀。屋頂構架有抬梁式和穿斗式兩種,無論哪一種,都可以不改變構架體系而將屋面作出曲線,并在屋角作出翹角飛檐,還可以作出重檐、勾連、穿插、披搭等式樣。單體建筑的藝術造型,主要依靠間的靈活搭配和式樣眾多的曲線屋頂表現出來。此外,木結構的構件便于雕刻彩繪,以增強建筑的藝術表現力。因此,中國古代建筑的造型美,很大程度上也表現為結構美。 參考文獻: 1 梁思成 中國建筑史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5年1月 2 梁思成 梁思成談建筑當代世界出版社 2006年9月 3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80.4鄒德儂.中國現代建筑史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0-25
240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3
13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28
16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