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與巴洛克式建筑的區別(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56350
2022-07-18
2頁
83KB
1、哥特式建筑與巴洛克式建筑的區別哥特式建筑的總體風格特點是:空靈、纖瘦、高聳、尖峭。它們直接反映了中世紀新的結構技術和濃厚的宗教意識。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術的結晶;高聳的墻體,則包含著斜撐技術、扶壁技術的功績。而那空靈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態,則是基督教精神內涵的最確切的表述。高而直、空靈、虛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蒼,啟示人們脫離這個苦難、充滿罪惡的世界,而奔赴“天國樂土”。 這種風格所表述的這些宗教意識以及所顯示的技術成就,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具體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別是教堂,外觀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構圖是一對高聳的尖塔,中間夾著中廳的山墻,在山墻檐頭的欄桿、大門洞上設2、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龕,把整個立面橫聯系起來,在中央的欄桿和凹龕之間是象征天堂的圓形玫瑰窗。西立面作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門洞,門洞內都有幾層線腳,線腳上刻著成串的圣像。所有墻體上均由垂直線條統貫,一切造型部位和裝飾細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頂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門洞上的山花、凹龕上的華蓋、扶壁上的脊邊都是尖聳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墻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蒼穹的小尖頂。與此同時,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劃分越為細巧,形體和裝飾越見玲瓏。這一切,都使整個教堂充滿了一種超俗脫凡,騰躍遷升的動感與氣勢。這種氣勢將基督教的“天國理想”表現得生動、具體,也顯示出中世紀高超的建筑技術。其次,從內部空間的特點,3、我們也可窺見其宗教情懷與技術手段。在哥特式教堂中,尖券與小拱的大量使用,賦予了空間與結構以極大的靈活性,同時也為教堂的藝術風格帶來了新奇的格局。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仍為拉丁十字形,但中廳窄而長,瘦而高,教堂內部導向天堂和祭壇的動勢都很強,教堂內部的結構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線條統帥著所有部分,使空間顯得極為高聳,象征著對天國的憧憬。束狀的柱子涌向天頂,像是一束束噴泉從地面噴向天空;有時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樹干,葉飾交織,光線就從枝葉的縫隙中透進來,啟示人們以迷途中的光明,每當陽光從布滿窗欞間的彩色玻璃照射進來時,整個教堂的空間便彌漫著迷離與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種氣氛已盡顯了基督教的4、精神,而這種氣氛的形成,又無疑得益于尖券、尖拱及空間結構等技術。 在哥特式教堂建筑中,享有崇高聲譽的教堂比比皆是。其中法國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蘭大教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它們的外部造型,細部裝飾及內部空間的結構,都既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風格特點,又個性鮮明。所以,人們談起哥特式建筑,往往都要以它們為例。 巴洛克是產生于文藝復興高潮過后的一種文化藝術風格。意為畸形的珍珠,其藝術特點就是怪誕、扭曲、不規整。巴洛克建筑風格是對文藝復興建筑風格的一種反撥,它的出現,又是對包括文藝復興在內的歐洲傳統建筑風格的一次大革命,沖破并打碎了古典建筑業已建立起來的種種規則,對嚴格、理性、秩序、5、對稱、均衡等建筑風格與原則來了一次大反叛,開創了一代建筑新風。從歐洲建筑藝術的發展歷史來看,它是繼哥特式建筑之后,歐洲建筑風格的又一次飛躍,存在著顯而易見的迎合貴族階級享樂、奢華、炫耀財富心態的世俗化傾向。從另一角度來看,正是這種實用的“媚俗”傾向,使它得以擺脫神圣理性的制約,展開想象的翅膀,飛向新的天地,開創新的業績,形成了自己不同于以前所有時代建筑風格的另一種特色。巴洛克建筑風格的基調是富麗堂皇而又新奇歡暢,具有強烈的世俗享樂的味道。它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特征第一,炫耀財富。它常常大量用貴重的材料、精細的加工、刻意的裝飾,以顯示其富有與高貴。因此,巴洛克建筑總是富麗堂皇、珠光寶氣,裝飾琳瑯滿目6、,色彩艷麗奪目。第二,不囿于結構邏輯,常常采用一些非理性組合手法,從而產生反常與驚奇的特殊效果。第三,充滿歡樂的氣氛。這一點,它承續了文藝復興的傳統,文藝復興對外部世界的發現,特別是對人的發現,徹底地突破了中世紀宗教禁欲主義的樊籬,恢復了人作為感性生命與理性精神相結合存在物的現實尊嚴,提倡世俗化,反對神化,提倡人權,反對神權的結果是人性的解放,這種人性的光芒照耀著藝術,給文藝復興的藝術印上了歡快的色彩。如在繪畫領域所出現的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將一種端麗、高貴、愉快盡顯示承畫面。巴洛克建筑正是在人性的光芒下建造的,因此,常充滿了歡樂的氣氛。不過,這種歡樂與文藝復興那“單純的偉大”與“高貴的靜穆”不同7、,完全走上了享樂至上的歧途,所以,巴洛克建筑的歡樂氣氛雖常常使人激動,讓人歡悅,但卻難顯“偉大”與崇高。第四,標新立異,追求新奇。這是巴洛克建筑風格最顯著的特征。它突破了傳統建筑的構圖法則和一般形式,拋棄了絕對對稱與均衡,以及圓形、方形等靜態平面形式,采用以橢圓形為基礎的S形,波浪形的平面和立面,使建筑形象產生動態感;又或者把建筑和雕刻二者混合,以求新奇感;又或者用高低錯落及形式構件之間的某種不協調,引起刺激感。著名的巴洛克大師波洛米尼設計的圣卡羅教堂是全面體現巴洛克建筑風格特征的代表作。這座教堂徹底擯棄了文藝復興及其以前建筑貫用的界線嚴格的幾何構圖,室內外幾乎沒有直角,線條全為曲線,線腳繁多8、,裝飾圖案復雜,并使用了大量的雕刻和壁畫,五彩繽紛,富麗堂皇。與內部空間的詭譎相對應,教堂外立面也極盡曲折變換,宛如起伏的波浪。在僅有上下兩層高的立面上裝飾了大量的動植物雕刻、欄桿、假窗和奇形怪狀的圖案。在拐角立面上裝飾有水池、凹龕和人物雕像,拐角處的屋頂是一座高高的方形塔樓,塔樓的每個邊角也都有凹凸變化,整個造型的確如被扭曲了的珍珠。由于巴洛克建筑風格具有歡樂的氣氛,新奇、堂皇、榮耀,是享樂主義最適應的形式,因此,它也就被廣泛地運用于那些專供享受觀賞的建筑,如廣場、街心花園、噴泉、水池等等。意大利羅馬的特列維噴泉就是一座巴洛克風格的建筑,它所在的廣場是不規則形的,噴泉偏于其一側,中間是一個凱旋門形的墻,兩邊建有房屋,立面上滿是雕刻和其它飾物,它們與噴泉、巖石混成一體,于自然生動中透出新奇與富麗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10-31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