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上海建筑實習的調研報告(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56451
2022-07-18
5頁
5.62MB
1、關于上海建筑實習的調研報告一、 實習目的:通過參觀上海國內重點或知名城市的建筑,讓我們能在建筑空間中體會和深入理解到建筑設計和城市設計的基本原理;了解專業發展的新動向。并通過建筑實習對城市及其建筑的發展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理解城市的建筑文脈,體會建筑發展的歷史環境,分析其空間形式組合特點,借鑒、吸收其中的成功經驗,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使我們的專業知識、專業素養得到一定的充實和提高,并加深我們隊所學課程知識的理解,使學習與實踐相結合。二、 實習時間:實習一共一周,即2011年8月20日至26日。三、 主要實習地點:上海新天地、外灘、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周莊古鎮、中國國家館。四、 實習內容: 1. 2、上海新天地上海新天地是一個具有上海歷史文化風貌的都市旅游景點,它以上海獨特的石庫門建筑舊區為基礎改造成為一條集餐飲、商業、娛樂、文化的休閑步行街。“中西融合、新舊結合”的建筑理念,將上海傳統的石庫門里弄與充滿現代感的新建筑融為一體。在上世紀末,“上海新天地”工程曾做為當地地區的改造項目之一而開工建設,該建設工程依照“拯救如舊,保護歷史,文化興市”的思路,對該地進行保護性開放,以保留代表上海市民階層文化的石庫門建筑,并建造具有現代氣息的新建筑。今日的上海新天地,已宛然成為由石庫門建筑與現代建筑組成的時尚休閑步行街,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具有上海歷史文化風貌的都市旅游景點。在建筑特色方面,這片石庫門建筑3、群的外表保留了當年的磚墻、屋瓦、石庫門、仿佛時光倒流,置身于20 世紀20年代。但是,每座建筑內部,則按照21世紀現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節奏、情感世界度身定做,成為國際畫廊、時裝店、主題餐館、咖啡酒吧其中自動電梯、中央空調、寬帶互聯網等一應俱全,處處體現都市生活的舒適和方便。在規劃布置方面,新天地分為南里和北里兩個部分,南里以現代建筑為主,石庫門舊建筑為輔。北部地塊以保留石庫門舊建筑為主,新舊對話,交相輝映。南里則集中為購物娛樂休閑中新心北里由多幢石庫門老房子所組成,并結合了現代化的建筑、裝潢和設備,化身成多家高級消費場所及餐廳。在南里和北里的分水嶺-興業路-是中共一大會址的所在地,沿街的4、石庫門建筑也將成為凝結歷史文化與藝術的城市風景線。2. 外灘外灘位于上海市黃浦江畔,此處東臨黃浦江,西面坐落著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風格各異的大樓,被譽為“萬國建筑博覽群”。 站在浦江邊上,從北到南舉目望去矗立在西面一字排開的高高低低、樣式各異的建筑物,就如同走進了世界建筑博物館。在建筑形式與風格上,上海外灘早期建筑的形式多為歐洲古典式、文藝復興式和中西結合式。到了近代,鋼筋水泥框架在建筑上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才逐漸形成了有意大利巴洛克式、仿文藝復興式和集仿古典式的建筑形式。如今外灘的各個大樓大都經過改建,但它們的基本風格都保持不變,直至今日所見的巍峨雄峙、上有鐘樓的英姿,5、乃為歐洲古典和近代建筑相結合的折衷式。外灘該段的街廓建筑講究個性,構成了拼貼的場景效果,單單新古典主義墻面和巴洛克山花墻就異彩紛呈,英國式的、意大利式的、法國式的、西班牙式等等。上海街面日新月異的建筑,和街面上異彩紛呈的萬國店面裝飾,將與外灘的高樓大廈萬國建筑藝術風格契合得更緊密、更融洽、更和諧。外灘將率領遍布上海的廣大建筑群,形成一個歐陸風格的遠東大都市。3. 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上海城市規劃館以“城市、人、環境、發展”為展示主題,作為上海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是全國4A級旅游景點,不僅是初來到上海旅游者的必去之地,更是我們這城市規劃專業學生的必經之所。規劃館外觀通體白色,線條流暢,雄偉典雅且富6、有海派風格,展館大樓設計靈感來源于中國傳統的城門形態,暗喻建筑與城市存在著內在聯系,整體以中心對稱體現著中國的傳統美學以及和諧美感,其頂部造型猶如四奪盛開的白玉蘭,乃上海市花,并且網絡狀的結構使建筑與藍天白云融為一體。在功能劃分上,全館由底層至四層展廳,展示面積達70000平方米,分為序廳、夾層、二樓臨展廳、三樓總體規劃一廳、四樓總體規劃二廳、五樓休閑環廊,空間流線組織明確,空間利用率高,使用方便,使觀展者可自上而下自由漫步于展廳中來瀏覽全館展品。4. 周莊位于江蘇省昆山市與上海市交界處,國家5A級旅游景區,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且有“中國第一水鄉”之稱。周莊的整體建筑均顯古樸,因環境幽7、雅,雖經歷900多年滄桑,但仍完整地保存著原來的江南水鄉集鎮的建筑風貌。其中百分至六十以上的民居仍為明清建筑,僅有47公頃的古鎮有近百座古殿宅院和60多個調轉門樓,還有一些過街騎樓和水墻門,這在江南水鄉是堪稱典型的,真可謂“古風猶存”。在周莊的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古典宅院當屬沈廳。沈廳位于富安橋東堍南側的南市街上,坐北朝南,七進五門樓,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間房屋,分布在一百米長的中軸線兩旁,占地兩千多平方米。沈廳屬于清式院宅,共有三個部分組成,廳堂共有七進,屬于典型的“前廳后堂”的建筑格局。前后樓屋之間均由過街樓和過道閣連接,形成一個環通的走馬樓,為同類建筑物所罕見。大堂樓木梁架造型渾厚,一律為8、明式圓形圖案。地板大多是六十厘米左右寬的單幅松板,堅固結實,可以想見當年建造時工程的艱重。大堂樓的欄桿與欞窗制作較為精致,與前廳的建筑風格有所不同,屬徽派風格。沈廳整體結構嚴謹,局部風格各異。5. 中國國家館中國國家館坐落于上海世博園區A片區,位于世博軸東側,由我國建筑界最優秀的設計大師之一何靜堂擔任總設計師,開工于2007年12月18日,竣工于2010年2月8日。它以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為主題,表現出了“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中國文化精神與氣質。其構思方面,中國館的整體建筑外觀以“東方之冠”為構思的主題,體現出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在設計中處處體現中國元素:(1)建筑外觀9、色彩為“中國紅”;(2)彰顯中國特色的外觀設計“東方之冠”;(3)其上印有二十四節氣的篆體字;(4)屋頂花園新“九州清晏”。國家館主體造型恢弘氣派,雄渾有力,猶如華冠高聳,天下糧倉,彰顯大氣讓游客嘆為觀止。其中極具文化內涵,融合了中國營造法則和現代設計理念,詮釋了東方“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展現出了藝術之美、力度之美、傳統之美和現代之美,是中國文化的最好表達。在整體造型方面,中國館借鑒了夏商周時期鼎器文化的概念,四組巨柱就好像巨型的四角鼎將中國館架空升起,使整體呈現出挺拔奔放的氣勢,很有力的攢打出力量感和權威感,同時又使這個龐大建筑擺脫了壓抑感。通過巨柱與斗拱的巧妙結合,將力合理分布10、,使整座建筑穩妥、大氣、壯觀,極富中國氣派。同時向前傾斜的倒梯形結構,是現代建筑向力學的又一巨大挑戰。將傳統建筑構件科學地運用,是中國人的又一大膽創造,它向世界傳達了一個大國崛起的概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在地區館周邊自然折轉的空中游廊、臺階步道和園林小品,相互銜接得異常完美,建筑外觀鐫刻有疊篆文字,環廊外側立面印有中國歷史朝代名稱,象征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而環廊中的小品表面,還刻有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名稱,象征中國地大物博和各地區間的團結合作。如此,使中國的特色得以最完整的體現與表達,使中國最具代表的時代精神得以彰顯與弘揚。五、 實習總結 通過這次對上海國內重點及知名城市建筑的實習,使我們對所參觀建筑的設計與規劃有了一次比較全面的感性認識,從而進一步理解和接受課堂上所講的建筑原理和設計上的知識,并深切了解到理論在實際生產中的運用。近年來,隨著城鄉統籌發展思路的鋪開,我國城市化進程將加快步伐.一個城市能否規劃得當,關系著城市的發展與穩定布局,這對于將來要從事城市規劃的工作者來說,既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而現在,我們作為將要走出學校的學生,更應該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加強實踐和設計能力,這樣更有利于將來的就業,使自己在此領域內也有所建樹,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