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與環境的思考(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56571
2022-07-18
3頁
39.71KB
1、關于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與環境的思考摘要:從宏觀與微觀兩方面分別闡述了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與環境間的思辨性關系。通過對園林建筑與環境的要素分析,提出自然理念和人文理念是中國園林建筑及其環境營造的指導思想和追求。 關鍵詞:園林建筑;環境;自然;人文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的歷史跨越千年,集歷代能工巧匠、書畫詩人的智慧,是世界園林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其精髓不僅在于建筑本身高造詣的結構、建造技術等,也是因為建筑能與周邊環境很好的融合,形成一定的意境并反映地方特色。簡而言之,人們可以從一個地方的建筑和環境,看出一片鄉土所具有的情懷。1 園林建筑與宏觀環境人是社會的產物,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建筑亦然,大尺度的宏觀環2、境不僅包含自然環境,也包含社會環境,二者共同作用,改變著不同地域建筑的形式、材料、結構等特征,形成了豐富多變、精彩卓絕的園林建筑。1.1建筑與自然環境建筑是始終存在于一定的自然環境中并與之不可分割的。園林建筑的美學趨向,是獨特的人文環境與優美的自然環境完美融合的藝術結晶,一旦離開特殊的地理位置,就會黯然失色。1不僅如此,自然環境中水文、氣候、山岳、湖海、植被等要素也對建筑的形式、架構、空間組成等有著深刻的影響。以古典園林建筑的懸山頂和硬山頂為例:同樣是一條正脊、四條垂脊的五脊二坡式屋頂,懸山頂建筑兩側的山墻內凹,檁伸出墻外,加博風板保護;而硬山頂的檁木則不外懸出山墻;山墻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3、面,形成風火山墻。相比而言,北方民居多硬山,有利于防風火;南方民居則多懸山,更利于防雨水,兩種屋頂同一部位的不同構造真實的反映了園林建筑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協調與統一。1.2建筑與社會環境每一個城市都是在各自不同的自然條件和歷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有著各自的歷史淵源,體現其獨有的特點;而依托自然環境而建的人工建筑與原有景觀相融合,構成了城市新的環境風貌。2自然環境是建筑形式產生的基礎,決定園林建筑的骨架,而社會環境影響建筑的風貌,凸顯建筑的性格。優秀的園林建筑不僅與自然、社會環境相融合,更能恰當地反映地域風格與人文特點。徽派建筑的馬頭墻,嶺南建筑的天井、冷巷,蘇州園林的亭廊樓閣,西雙版納獨特的竹樓4、等,這些建筑不僅自身精妙,更是因為風格而成為地方特色的代表,甚至成為一種文化。2 園林建筑與微觀環境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最高境界是“雖由人做,宛如天開”,在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下,中國造園藝術講究:構架山水、移田縮地、詩情畫意、用精巧的平衡意識和強烈的整體感取代規整造園手法,營造自然式的園林景觀。3自然式的園林景觀成為園林建筑的微觀外環境,建筑與環境間通過以下各要素的有機結合,互為因借,在小空間中“再現自然”。(1)山石:山石是中國古典園林作品必不可少之物,建筑與山石在營造時常采用“臺”、“跌”、“吊”、“挑”等巧妙的設計手法。建筑順應山勢起伏而跌落變化,使建筑與山石環境有機結5、合成統一的整體,取得生動、自然的景觀效果等。4(2)水體:建筑與水的結合存在多種形式,較為常見的如臨水的亭、榭三面凸于水中,一面與岸相連,視野開闊,此為“凸”;另有一些伸入水中的建筑采取下部架空,使水漫入建筑底部的方法,使建筑有漂浮于水面上的感覺,此為“飄”。還有最為著名的“曲水流觴”,通過“引”的手法,不僅在建筑內部創造了水景空間,更賦予建筑更深的文化含義。(3)植物:建筑的“遮”、“擋”、“圍”為各種植物提供適宜的生存條件,并對植物造景起到背景、框景、夾景的作用;而植物配植可以軟化建筑的硬質線條,打破建筑的生硬感覺,豐富建筑物構圖,并能通過與建筑匾額、碑帖的呼應,突出建筑的主題和意境。(46、)空間形態:園林中的空間組織特色,深刻地受建筑空間構架的影響。巧妙利用建筑空間形式的特點,往往可以營造出迥異的氣氛,有意識地使之產生某種心理上的作用和精神上的感受。園林景觀營造的目的就是為了給游賞者提供自然的體驗,通過建筑空間的營造,創造虛實、明暗等不同的空間體驗感,會使園林更加富有魅力。(5)光影:園林光影的美是直接通過建筑的各種元素來體現的,最經典的莫過于豐富多樣的漏窗。通過位置與光線的有機結合、圖案的靈活多變,它能打破大片墻體的沉悶與單調,營造出通透空明、雅致秀逸的園景。(6)色彩:建筑色彩與其周圍的環境是我們最直觀的視覺接觸,直接影響情緒的變化。經典的建筑色彩應用如南方園林建筑的“粉墻7、黛瓦”,配以綠色的植物,充分體現私家園林的安逸舒適;徽派建筑黑白為調,與山水相融,仿佛一張秀雅的水墨丹青;西藏山巔上潔白的建筑形體、蔚藍的天空、蘭紅相間的經幡,三者構成一幅色彩明朗的畫卷。3 中國古典園林建筑和環境的思想內涵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的精髓在于其蘊含了傳承千百年的造園思想和人文理念。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環境美學觀深刻影響著中國古代的建筑意匠,在造園時以崇尚自然和追求真趣為最高目標,一方面表現為追求一種模擬自然的淡雅質樸之美,另一方面表現為注重對自然的直接因借,與山水環境的契合無間。5這種對自然和人文理念的追求使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與外部空間環境達到一種高度的融合,呈現出極大的生命力和表8、現力,從而造就了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與西方古典建筑迥異的風格造型和意境表達。4 結語建筑的本原是人,人的需要與追求促使了園林建筑的產生與發展。中國的園林建筑不僅僅是一座純粹的建筑,而是物質化的建筑實體與詩詞歌賦的文化精神,與舒適自然的園林景觀的雜糅。它不但能滿足游賞者對自然的向往,又富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給人以物質與精神的美感,是自然關懷和人文關懷高度融合的杰作。自然與人文的融合創作,也正是中國當代園林建筑與環境營造的追求。參考文獻:1 王慧杰.建筑色彩與環境的協調性以西藏地區建筑色彩為例J.藝術與人文,2008(3):144-145.2 張欣,高述波.淺議建筑與環境J.觀察與思考,2006(3):29-31.3 鮮金宏.淺議中國古典山水園林建筑與環境的關系J.技術與市場,2009(7):81.4 李文丹.園林建筑與園林環境中各因素的關系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9):191.5 謝塘開.淺析中國傳統建筑環境美J.山西建筑,2009(3):58-59.:江曉薇(1987-),女,浙江農林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臨安 311300)。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4
15份
建筑施工
上傳時間:2024-10-29
164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