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瀆廟之淵德殿北宋廡殿頂建筑考(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56584
2022-07-18
5頁
287.50KB
1、濟瀆廟之淵德殿北宋廡殿頂建筑考濟源市文物局 李磊濟瀆廟全稱濟瀆北海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隋開皇二年(582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它保留有宋、元、明、清歷代古建筑,被專家譽為中原古建筑博物館。其中廟內核心區域淵德大殿曾經被清康熙賜匾“氵允 濟靈源” 匾額, 乾隆也曾賜匾“流清普惠”懸掛于此殿。然而在清同治六年(1867年),西捻軍張宗禹部自山西經王屋山圍攻濟源縣城,攻城后大火焚燒了濟瀆廟淵德大殿、三瀆殿、元君殿和四周迴廊280間。捻軍,太平天國時期的農民起義軍,源于明朝初年或康熙年間的捻子,成員主要是農民和手工業者,清咸豐三年(1853年)捻子在太平天國影響下發動大規模起2、義,史學界稱捻軍,活動于1853-1868年的長達十六年間。現保留有完整的遺址,百年來一直備受爭議,一說淵德大殿為廡殿頂建筑,一說為歇山頂建筑。尤以國畫“濟瀆盛景圖”最為著名,畫中的淵德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至此連研究的內部人士也產生了分歧。在明天順四年的濟瀆北海廟圖志碑中可以看出淵德殿為單檐廡殿頂(又稱四阿頂),并且在張家泰中國營造學研究,載濟瀆北海廟圖志碑與濟瀆廟宋代建筑研究,第107頁。書曰:院落中上部是濟瀆廟之正殿,題名“淵德殿”,面闊7間,單檐四阿頂,殿建在高臺之上,月臺四周置單鉤闌,臺南面中部設四檔單鉤闌,無踏道,而在東、西兩側分別筑對稱的垂帶式踏道。垂帶欄桿下基兩側做出“象眼”式墻面。3、殿頂正脊兩端,做出高大的鴟尾,是廟圖中最明顯的一處鴟尾形象。正面殿檐下,做出示意性斗拱16朵,即柱頭鋪作8朵,補間鋪作,除當心間為2朵之外,其余6間各1朵。由此可推斷淵德殿為單檐廡殿頂無疑!廡殿頂,即廡殿式屋頂,由于屋頂有四面斜坡,又略微向內凹陷形成弧度,故又常稱為“四阿頂”,宋朝稱“廡殿”,清朝稱“廡殿”或“五脊殿”,日語稱寄棟造(假名:)是中國、日本、韓國等中華文化圈國家古代建筑的一種屋頂樣式。在中國是各屋頂樣式中等級最高的,高于歇山式。明清時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唐朝時和日本也見于佛寺建筑。之后常用于各類別建筑。 故宮中式建筑屋頂的分類第一位:廡殿頂。重要的佛殿、皇宮的主殿,象征4、尊貴。 第二位:歇山頂。常見于宮殿、園林、壇廟式建筑。 第三位:懸山頂。民居、神櫥、神庫。 第四位:硬山頂。民居。 第五位:卷棚頂。民間建筑。 無等級:攢尖頂。亭臺樓閣。 濟瀆廟淵德大殿廡殿頂四面斜坡,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稱四阿頂,俗稱”四大坡“,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 其中廡殿頂最早,約出現于先秦時期。在商代的甲骨文、周代銅器、漢畫像石與明器、北朝石窟中都有反映。據周禮考工記載:“商人四阿重屋”,即早在商朝,已有四阿屋頂,但只是四坡水的茅草房而已。 自從西周時代屋頂使用瓦件之后,人們對瓦當與屋脊逐漸重視,因為屋面兩坡相交的地方必須把屋脊搭蓋好,才不致漏雨,故5、該建筑形式逐漸形成,實物以漢代闕樓和唐代佛光寺大殿為早。 廡殿頂與社會等級建筑等級主要通過對財富(包括人力)的消耗來體現,建筑的尺度、材料的貴重程度、裝飾的精細程度等成為表現建筑等級的主要因素,但中國古代建筑也有一些等級因素并不是財富消耗的體現,而另有其社會文化原因,比如屋頂形式的等級、建筑色彩等級等。 中國古代廡殿等級高于歇山的規定應該和二者的技術地域來源及北方的正統政治地位有關。歇山的出現要晚于廡殿及懸山,學者們基本認定歇山是在漢代以后南方地區形成的屋頂形式,并在南北朝時傳至北方地區。隋唐統一是以北方兼并南方,雖然隋唐制度吸收了很多南朝的因素,但在名義上仍以北方為正統,廡殿作為北方地區的傳6、統屋頂形式也取得相應的正統地位,所謂廡殿高于歇山的規定應該即在這一時期形成(唐令:宮殿皆四阿)。 與這一問題類似,殿堂式和廳堂式構架的等級問題、鋪作形式漢唐間的發展問題等都可以從南北方技術源流差別和北方正統地位方面來思考。 廡殿頂的特征以土木結構為主流的中國古代建筑文化,還有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其屋頂的造型與眾不同,寓意深刻。世界上其他建筑體系的屋頂都是向外凸出的,唯有中國古建筑的屋頂是向內凹曲的。 從外觀上看,中國古代建筑凹曲屋面的造型飄逸舒展,猶如大鵬展翅,形成了中國古代建筑獨有的飛動之美。在宋代建筑學名著營造法式中,介紹了這種凹曲屋面的建造方法:先定舉高,再將桁枋按一定衰減規律向下折降,最7、終形成屋面的凹曲線。這種方法叫做“舉折”。廡殿頂建筑的文化內涵通過“舉折”技術建造的凹曲屋面,不僅造型優美,還包含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它是中國古代“天圓地方”說和“天人合一”觀念在建筑上的生動體現。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古人的觀念中,天圓與畫圓的“規”聯系在一起,地方與畫方的“矩”聯系在一起,建筑物上圓(以曲線表示)象天象規,下方(用方正的臺基和屋身表示)法地法矩,通過法天象地表現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凹曲屋面形如“人”字,它又與古代天地人學說相吻合,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間,符合“天人合一”學說。 易經中的大壯卦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符號象征,它同樣也反映了“天圓地方”的觀念。大壯卦上面的兩8、個陰爻代表凹曲的屋頂,下面的四個陽爻代表方正的臺基和屋身。根據這個模式建造的建筑外柔內剛,曲直互補,剛健而形象生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中國古建筑凹曲屋面坡度大致相同,一般斜度都為26度30度,這個角度非常接近太陽黃道與地球赤道所形成的23度27分夾角,這也是古建筑屋頂象征天的文化內涵。早在1937年我國著名建筑學家劉敦楨先生在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調查記一文“淵德殿故基”中記述道:“淵德殿面闊七間,進深顯三間,為廟內規模最大的建筑。殿的臺基,用磚瓷壘砌,頗高峻,至四隅加角柱;而臺正面,復建有東西二階,即禮經阼階西階遺制,現在除了唐大雁塔雕刻以外,當以此殿的階基,為國內唯一可珍的實證了。據文獻所示,乃宋初遺構。”更可慶幸的是,調查時還測繪了平面圖。那么可推斷淵德殿為北宋建筑,在山西:發現國內僅存唯一一座北宋廡殿頂建筑遺存“萬榮稷王廟”2001年單憑廡殿頂建筑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備受全國關注!可見如濟瀆廟內淵德殿保留下來那么是多么的彌足珍貴!未來將會復原宋代眾多古建筑,淵德大殿、三瀆殿、元君殿。按照發展規劃,濟瀆園林園將建設成為未來濟源的“城市后花園”,同時把淵德大殿遺址區保護復建成為帶動濟水源頭率先發展、均衡發展、科學發展的城市增長極,成為濟源未來城市發展的生態基礎、重要的人文象征、中原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撐。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10-31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