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建筑群的形成(上)(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56586
2022-07-18
3頁
39.93KB
1、華南建筑群的形成(上)我小時候在廣州市中心的連新路長大,家在81號,到1990年代被拆毀,打通成府前路到解放北路貫通的馬路,突然間原來市政府、中央公園周邊那種幽靜的格局被完全破壞了。81號對著市政府那棟飛檐斗拱的宏偉建筑,和后面的中山紀念堂同出一轍,我很好奇這些建筑的產生,到學習設計史的時候,才知道這是廣東本地的設計師在抗戰之前的設計作品,頗為震驚。從民國初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直到1978年經濟上“改革開放”,六十多年內,中國建筑中純粹的現代主義作品出現得很少。只有到1980年代之后,才逐漸出現比較多的純粹現代主義建筑作品,因而,中國現代建筑和西方現代建筑在發展過程中是不同步的。楊廷寶設2、計的北京和平飯店、同濟大學的文遠樓這樣的精彩作品,在國內極為稀少,也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在歷次政治運動中,現代主義建筑往往被貼上“資產階級”“形式主義”的標簽,作為糟粕被批判。但是以廣州為中心的華南情況則有些與眾不同,1920、30年代留學回來的第一代建筑師,到他們培養出來的后來幾代建筑師,都有比較強烈的現代主義傾向,并且在華南這個地區得到一定程度的發揮,設計了不少具有影響的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形成一個松散的現代設計群體。這些建筑師從新中國成立開始,甚至在“*”期間都沒有停止平屋頂、框架結構、玻璃幕墻、遮陽板這類比較純粹的現代主義設計,甚至在“中央*領導小組”(四人幫)組織批判他們的現代建筑的壓3、力下,也依然不斷有現代作品出現,這在中國的現代建筑發展歷程中顯得特別突出。他們的作品,不但在廣東地區,也擴展到廣東鄰近的廣西地區。而他們的探索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純粹現代主義建筑,這類作品包括1952年華南土特產展覽交流大會的十幾個展館,廣東省第一人民醫院大樓,也包括“*”期間設計的廣州火車站(北站)、友誼劇場、廣州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館、東方賓館,“*”結束后出現的白天鵝賓館、白云賓館、廣州賓館、中國大酒店、花園酒店,深圳的南海酒店,廣州天河體育中心,都是出自這批人之手;第二個方面,是探索地域性民居建筑和現代建筑的結合,包括北園酒家、礦泉客舍、廣州少年宮、南越王博物館等等。華南這一4、派建筑力量一直以一種相對和其他地區設計保持距離的方式存在,并且對國內建筑有相當的影響力。直到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覽會的中國國家館,也依然出自南方建筑家何鏡堂之手。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南方群體能夠狹縫生存和發展的一個條件。廣東位居中國最南方,遠離北京、上海,而毗鄰香港、澳門,海外華僑人數龐大,無論在任何一個時期,廣東和海外的民間往來都超過任何一個省份,加上每年在這里舉辦兩屆出口商品交易會,進出廣東的外商數量也相當龐大,地理條件、歷史條件有自己的優勢。從建筑思想體系來說,華南也有與眾不同之處,中國第一代的建筑師大部分畢業于1930年代學院派風氣濃厚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其中包括呂彥直、楊廷寶、梁思成5、林徽因、趙深、陳植、譚垣等人,可以說賓夕法尼亞大學培養了中國第一代主要的建筑師。賓夕法尼亞大學當時的建筑教育還處在學院派階段,在建筑設計教育上還流行新古典主義,歐洲興起的現代主義還沒有傳入,因而這批設計師很多都有強烈的把民族形式和現代建筑結構結合起來的愿望,和賓大的教育有密切的關系。還有不少在德國、法國、日本留學的,比如林克明留學法國里昂建筑工程學院、陳伯齊留學德國柏林建筑大學建筑系、夏昌世留學德國卡爾斯普厄工業大學建筑系,龍慶忠留學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建筑科,他們回國之后,再培養出莫伯治、佘南、林兆璋、何鏡堂這一批第二代的建筑家,這種組合給華南帶來多元化的建筑思維,特別是他們在歐洲、日本看到的6、現代建筑在廣東這個比較特殊、寬松一點的地方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從現代建筑發展的過程來看,嶺南建筑學派在中國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這一學派比較早多方面探索了現代建筑設計,并且完成了一系列現代建筑作品,同時也探索了具有強烈嶺南特征的地域性現代建筑,而在教育方面,又以華南理工大學作為嶺南建筑學派的重要基地,培養了大量的建筑人才,從最初的探索,到現代建筑教育體系的完善,再到奠定嶺南建筑學派的基礎,為中國建筑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中國現代建筑發展中,嶺南派應該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廣東的現代建筑開始得比較早。1932年至1945年,是華南現代建筑教育的探索時期。當時是軍閥陳濟棠主粵時期,廣東經濟得到了快速7、發展,因此伴隨有大量的城市建設活動,產生了對建設人才的需求。廣東省立勤大學(其建筑系為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前身)應時而生。在勤大學建筑工程系中,提倡現代建筑和遵循傳統學院派體系兩種思潮并存。這個時期嶺南建筑上影響比較大的有畢業于康奈爾大學的林榮潤、曾協助美國建筑師墨菲(Henry Kikkam Murphy,1877-1954)制定南京“首都計劃”的黃玉瑜等。這個時期廣東的建筑,主要還是學院派主導下的民族現代作品為主,也就類似北方出現過的“大屋頂”現代建筑。這段時期的大背景是抗日戰爭爆發前后,因而民眾和建筑界都有中國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在建筑設計上,有較強的正統意識形態影響,西方學院派影響也相當8、濃厚,因而在廣州出現了一批重要的具有中國傳統樣式的新建筑,例如中山紀念堂、中山圖書館、嶺南大學校園建筑等等。但嶺南地區素有開放、開明的商埠文化氛圍,講求建設實效、建造速度和技術質量,在客觀上鼓勵了對建筑新技術的運用,同時也呼喚建筑的新風格。社會發展中的相關動力對建筑形式、速度和經濟性的要求在這一時期的建筑教育中得到了響應。勤大學的建筑教育具有注重技術和實踐等鮮明特點,表現出對現代主義的強烈興趣和積極主動的追求,重視實用性技術課程,開拓了一條具有特色的現代建筑教育探索之路。在當時勤大學石榴崗校區的規劃和建筑設計中,都體現了這種追求。隨后,由一批留學法國、日本、美國的教授們創立的華南現代建筑教育事9、業,迅速與廣東開放的文化風氣結合,培養出了第一批投入到當時的教育和設計實踐中的學生。惜逢戰亂,漂泊不定,但留下的現代建筑教育“火種”隨著二戰后教育環境的相對穩定,帶來了華南建筑教育的新發展。華南建筑群體的奠基時期是在抗日戰爭結束以后開始的。當時一批留學回來的廣東建筑師開始擔任了廣州設計的重任,他們的現代主義思想,對嶺南建筑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形成嶺南派的面貌。1945年至1976年,是南方建筑群體的形成時期。1945年,中山大學從粵北遷回廣州,教學歸于穩定,隨著龍慶忠、陳伯齊、夏昌世3位教授的到來,中山大學建筑工程系進入了建筑教育體系的完善時期。1950、60年代,華南開現代建筑創作風氣之先,創作了一批具有現代主義精神的先鋒作品:華南土特產展覽交流大會建筑群、中山醫學院教學樓群、華南工學院教學樓群等。其中,1952年的華南土特產展覽會建筑群是華南工學院建筑系的教師的一次集體創作實踐,那一批十幾個展館建筑,有明確的現代建筑特點,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對建筑現代性的理解。
地產商業
上傳時間:2022-04-25
10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