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的文化意蘊(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56593
2022-07-18
3頁
39.88KB
1、徽派建筑的文化意蘊徽州建筑無論布局結構、用材取料,還是審美意蘊,都融合南北一身,形成了其固有的文化特色。 古徽州山越地區在秦漢時期仍舊“依山阻險,不納王租”,土著人基本是“以山為界,同河為系,以寨為防,同族而聚”散沙的原生態格局。盡管秦時設有歙、黟兩縣,但它們不像中原地區行政縣對國家政治和經濟具有重要意義。史記載: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并指出山越為“山谷萬重,其幽邃民人,未嘗入城邑。對長吏,皆仗兵野逸,自首于林莽”。山越地區盛產珍貴木材,又地處長江以南,黟縣便因當地盛產名貴烏木而得名。盡管徽州從漢朝便有北方移民遷入,但魏晉之亂和唐末之亂才形成規模。從徽州建筑布局來看,北方移民2、的凹型住宅對徽州本土的原居民建筑影響巨大,如古代越地原始民居采用了寨式的土木建筑,外為泥墻,下石上土,內架為木,四水歸中(也稱四水歸堂),類似建筑布局在邊越甌江地區和福建地區保持到近代。早先的經典徽派民宅幾乎沒有窗戶,單以天井采光和四水中流,導致徽派建筑普遍陰暗潮濕,尤以古屋更為幽深沉暗,常年充滿霉味,這是徽派建筑南北結合中不盡完美的一大缺陷。古徽州人對燒造磚瓦的興趣遠遠不及對木雕的興趣,無論徽州三雕、東陽木雕、武林木刻和青田石雕都充分體現了越人對雕藝的獨特天賦。越地的民居建筑并不落后北方中原,特別到后期,南方民間家居的建筑水平遙遙領先北方,當然這也與南方的潮濕氣候與多樣建材條件有關。一幢正宗3、的徽派建筑,其精華體現在三個地方:門樓、天井明堂、中堂,為神、鬼、人共居的精神格局,其中人居住在最不顯要的方位。天井為神,中堂為鬼(祖先),兩廂為人。這種建筑布局的內在理念充分體現了本土原始傳統與外來文化混合的特征。面子文化門樓徽派民宅之門明顯蘊藏著中原文化,這是因戰亂逃往徽州的北方世族所帶來的風俗。徽州方言中的正屋大門為“門闕”。眾所周知,“闕”是古代封建制度中貴族爵品的標志性建筑,它們獨立于府前的左右,平民人家顯然沒有“闕”一說。徽州人則將“闕”的頂部精華特點轉移到門頂上,包括馬頭墻的翹角都容納了“闕”的夸張式特征。特別是祠堂與豪宅,集磚雕和石雕之精華,“門闕”成為整個建筑最講究的精華部位4、,除了結合門向的風水之外,越人在木雕方面的天賦也融入其中,使它成為徽派建筑的主要門面。徽派建筑的門面講究,可謂中華之最,故有“寧可門樓千萬銀,不愿蓋屋三十兩”的說法。徽州建筑的門向顯然受到風水觀念的支配。復合式屋套模式極為符合徽州村落格局。門樓通常有磚雕和石雕,最豪華當數門坊了,由雕刻的木坊或石坊嵌入墻內。門樓處于“光天化日”之下,供人觀賞品評,對于講面子和好攀比的徽商而言,不惜千金修建門樓也就不奇怪了。門樓無疑是徽州民宅最顯要的精華部位,除了其外在的美觀氣派,其內在則意味著“人生之富貴體面,全然在咫尺之間”。天井明堂神居徽派建筑的天井與明堂可謂最有代表性,它是原越人寨式建筑派生出的一種風水觀5、念。“上有天井,通天接氣,下有明堂,四水歸一”,大凡明清徽州人的正屋,均有天井明堂。天井的風水講究無疑是原始越人家族寨式的濃縮版,最初出于防御功能的布局和引水之需,因為徽州常年多雨,一旦遇到外敵威脅,只要糧水貯足,全族人可久居在寨內不出,特別可防夜間襲擊。隨著歲月的推進,這些實用的功能被賦予一種審美理念與風水文化,并結合了中原傳入的宗法理念與工藝結構。秦漢國家制度中嚴格限制氏族群居,這是給徽州村落與住宅帶來重大變化的原因,特別是引入中原凹式的方正住宅,打破了原越人外圓內方的格局。但是徽州一些村落仍舊體現包圍式的格局,特別在開闊平地的村落,有明顯的里外層次性結構,與山區的沿山梯式村落有著不同的布6、局。天井明堂的設計意味著整幢建筑的內部格局和頂部格局傾于這一中心。徽派建筑事實上是復合式建筑,除了后墻翻水是外流之外,正屋則是四水流向明堂。天井用采光,使得兩廂和堂屋不至于黑暗。天井與明堂的設計按住宅大小深淺設計,普通民居分為“小三間”和“大三間”。廳堂八仙桌鬼居徽派民宅的中堂同中國所有建筑一樣,由于強烈的宗法思想,使得中堂這個小地方成為一個富有精神意蘊的大世界。中堂整體包括廳堂、交椅、八仙桌和條桌,其中中堂和條桌(板幾)最為重要,固有“賣田賣地,不賣板幾”一說。它還素有“祖宗骨頭”之說。因為中堂上方有牌匾、祖訓和銘記,如“天地君親師位”是最常見的。正中一般不固定,按具體的時節、事件作不同的擺7、設,喜、喪、壽、祭做相應調整,遺像、名跡、字畫最常見,還可以擺設一些傳家寶、避邪物和炫耀物等,每逢佳節倍思親之際,也可從祠堂里請來已故父母牌位放置板幾上祭供,已故親人的大壽和剛過世親人的忌日均與廳堂、板幾和八仙桌有關,是鬼事活動的重要場合。黑房暗角人居凡是居住過徽州老房子的人都知道,那左右兩廂,除了接近天井下的微有光線之外,房間里非常陰暗。正宗的徽州建筑可說是“以人為末”。由于風水觀念的關系,徽派住宅的人居均是最不重要的偏側和角落地帶,限于宗法等級觀念,正屋由家中長者居住,此兩間正房比過廂房和下廂房更為陰森黑暗。家中女眷通常居住樓閣,那里有明顯的光強和干燥光,但居者則是家中最沒有地位者。馬頭墻8、 開線磚 灌斗墻馬頭墻是徽州民居建筑的一個重要形態特征。馬頭墻的風格樣式形形色色,線條有方直形和圓翹形,解構有重疊形和單一形。馬頭墻本來的功能是用于防火,但在徽州建筑中被發揮到一個藝術與宗教的高度。馬頭墻由雕磚嵌貼而成,并配有窯制的熬魚以圖吉祥和避邪,最簡單的馬頭墻也有墨線和花紋以及人物畫或山水畫。開線磚在徽派建筑中極為流行。其重要優點是省料易燒,輕便易搬,結合石灰泥漿砌成灌斗墻也比較敦厚堅實。因為徽州本地原本是泥墻,雖然不夠堅固美觀,但非常適合皖南的春季梅雨和冬季陰寒。灌斗墻綜合了磚墻的堅固美觀和泥墻的防濕避寒的優點。這便是開線磚與灌斗墻流行于明清徽派建筑的主要原因。徽州舊時村落全然一派粉墻黛瓦的迷人景觀,遠遠望去如同人間仙境。溪水池塘,拱橋石板路,古樹塢口,二十多年前仍然如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