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專項安全技術方案(10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57338
2022-07-18
10頁
98KB
1、 隧道施工專項安全技術方案撰寫人:_日 期:_隧道施工專項安全技術方案隧道在施工過程中,極有可能發生突水、突泥等地質災害。通過地質超前預報資料,對于大涌水、高水壓地段遵循“以堵涌水為主,限量排放,綜合治理”的原則。采用全斷面帷幕注漿,使隧道周邊斷層破碎帶巖體固結形成整體,以堵塞涌水、突泥通道。使圍巖開挖后涌水只能以滲流或股流的形式出現,然后再對少量不便封堵的滲流采取插管或鑿槽引排。初期支護采用格柵加強,間距0.5m。對隧底涌水、涌泥處理,采取隧底壓漿或換填措施處理,并盡快施做仰拱。一、防突水、突泥安全技術方案(一)對隧道實行“長中短”多種地質預測手段相結合的聯合預報體系,切實將地質超前預報工作2、納入到隧道施工工序中,堅持“前方地質狀況未探明,施工人員拒絕進洞施工”制度,確實將“安全第一”的宗旨落到實處。根據地質勘測資料,在不良地質異常帶100m前開始采用TSP法進行長距離預報,采用鉆機(進口配xxY-2取芯鉆機1臺和QKZ100型潛孔鉆機1臺,出口配ZYG150全液壓鉆機1臺、xxY-2取芯鉆機1臺和QKZ100型潛孔鉆機1臺)水平超前鉆孔(50120m)探測,通過取巖芯,或觀察鉆進速度的變化以及鉆孔涌水情況,預測打眼深度范圍內的地質情況;同時輔之以地質雷達、HY303紅外探測(30m)和超短距離(5m)鉆探法相結合的中、短距離預報,以共同驗證前方圍巖地質及涌水儲存狀況。對于水量不大3、地段則應堅持“防、截、排、堵”綜合治理的原則。開挖前采用小管棚預注漿封堵、開挖后用錨管注漿封堵、襯砌時加強防排水措施來實現。封堵、開挖后用錨管注漿封堵、襯砌時加強防排水措施來實現。(二)在通過地質超前預報確定了涌(突)水、突泥地段的準確位置及規模大小后,首先一定要留有不小于5m的安全巖體,再采用ZYG150全液壓鉆機向工作面鉆眼,當從鉆眼或圍巖裂隙往外噴水、噴泥時,說明有涌(突)水、突泥可能,應立即撤出其它工作人員,留探測人員進一步探明涌(突)水、突泥規模大小程度,視規模大小程度,采取以下處置預案:1對巖體完整、其結構性能可保證開挖安全,但局部出水且流量大于控制排水量時,僅對出水處實施局部注漿4、;同時當涌水不是長流水,可采取清除填充物,采用中空注漿錨桿按11m間距布置,加固四周圍巖,注漿加固范圍為3m;再用漿砌片石回填處理空洞、溶槽等洞穴。當涌水是長流水,則應先予以疏導引排,再注漿加固四周圍巖,必要時可設置跌水井引排至隧道洞內排水溝。待妥善處理完成后再進行二次襯砌。2對可能產生涌(突)水、突泥地段,采用超前帷幕注漿方案,預注漿范圍為開挖輪廓線外3.0m,注漿孔開孔直徑為110,終孔直徑為91;每循環注漿長度27m,開挖24m,保留3m止漿巖盤,砼止漿墻采用平底型,厚1.0m,止漿墻內埋設熱扎無縫鋼管,壁厚5。鉆孔和注漿順序由外向內,同一圈間隔施工。該段采用分段后退式注漿,分段注漿長度5、1520m。第一循環注漿完成后,采用短臺階(臺階長度510m),預留核心土環形開挖,每次開挖長度控制在1.5m左右,隨挖隨護,支撐按1.01.2m間距布置I14工字鋼,并及時噴射C25鋼纖維砼予以封閉成環,穩步向前推進。開挖后全斷面采用L=2.5m中空注漿錨桿進行徑向注漿,固結范圍為開挖輪廓外3m;視地下水滲流情況可選取局部注漿或補注漿進行堵水。3其它可溶巖與非可溶巖接觸帶、斷層破碎帶等物探異常區、預測地下水壓力3.0Mpa并2.0Mpa時,極可能產生較嚴重涌(突)水、突泥地段,施工中采用超前長大管棚進行帷幕注漿固結圍巖,固結范圍為開挖輪廓外5m,每循環注漿長度27m,開挖22m,保留5m止漿6、巖盤,砼止漿墻采用平底型,厚1.5m。其它同上。4其它可溶巖與非可溶巖接觸帶、斷層破碎帶等物探異常區、預測地下水壓力3.0Mpa時,極可能產生嚴重涌(突)水、突泥,尤其F1斷層是涌(突)水、突泥的危險地段。施工中采用超前長大管棚全斷面進行帷幕注漿固結圍巖,固結范圍為開挖輪廓外8m,每循環注漿長度30m,開挖22m,保留8m止漿巖盤,砼止漿墻采用平底型,厚2.0m,該段采用分段前進式注漿,分段注漿長度510m。第一循環注漿完成后,采用微臺階(臺階長度35m),預留核心土環形開挖,每次開挖長度控制在0.6m左右,隨挖隨護,支撐按0.5m間距布置I14工字鋼,并及時噴射C25鋼纖維砼予以封閉成環,穩7、步向前推進。開挖后全斷面采用L=3.5m中空注漿錨桿進行徑向注漿,固結范圍為開挖輪廓外5m;徑向注漿后視地下水滲流情況可采取局部注漿和補注漿進行堵水。5加強圍巖量測。它不僅可以為決策提供圍巖是否穩定以及支護、襯砌是否可靠的信息,也可以為二次襯砌提供合理的施做時間,而且還可以為調整圍巖級別、修改支護系統和變更施工方法提供科學依據;根據量測結果及時反饋信息,以修正支護參數、調整施工方法。對高橋壩隧道和龍麟宮隧道進、出口分別設立3人監控量測小組。6因地質超前預報不準或不可抗拒的因素,現場有跡象表明災害事故快要發生而且情況嚴重時應立即疏散人員;現場有明顯災害事故跡象但情況不是很危險時,應立即組織人員進8、行搶險,以臨時支撐加固和鉆孔釋放水壓為主,在人員安全的情況下,力爭不出現塌方。二、隧道防范坍塌冒頂安全技術方案(一)不良地質隧道施工,加強超前地質鉆探,做好地質預測預報。嚴禁盲目蠻干,襯砌應緊跟開挖面,洞口應配備足夠的搶險材料,防止隧道出現坍方。同時加強洞口地段的地表監控量測。(二)隧道開挖后,圍巖量測數據有突變或噴混凝土表面開裂、地表出現裂縫時,應視為危險警告信號,必須立即通知施工人員撤離現場,待加固處理穩妥后再行施工。(三)洞口段施工按照設計文件做好防護加固和排水設施,設立地表觀測點,派專人不間斷進行觀測并做好記錄,加強洞內拱頂下沉的監控量測,發現位移等不良情況及時進行處理,施工中堅持“短9、進尺、弱爆破、勤量測、早襯砌”的原則。及早施作洞門及洞口防護工程。(四)當地質條件突然變差出現塌方或冒頂時,采取以下處置預案1若有人遇難時,首先搶救遇難者。根據洞內塌方或冒頂規模大小,判斷遇難者是否傷亡或被堵在洞內,然后采取不同的辦法迅速搶救遇難者。2若無人遇難時,首先對塌方或冒頂附近已開挖初期支護地段約815m范圍進行再次噴錨加固,必要時架設格柵鋼架,間距0.81.2m;然后噴射砼封閉掌子面,噴射厚度0.20.5m,需要時設置平底型止漿墻1.0m。3改變施工方法:全斷面法開挖改變為短臺階、短循環,預留核心土法人工開挖,每次循環進尺控制在1.2m以內,隨挖隨護,逐步向前掘進。4加強初期支護:增10、加噴射砼厚度至25,并摻入50kg/m3的鋼纖維;適當加密格柵鋼架或采用I14工字鋼鋼架支撐,間距調整為0.5m;采用中空注漿錨桿或小導管按11m的間距對洞身全范圍進行徑向注漿加固。5加強圍巖量測,根據量測結果及時反饋信息,以調整施工方法、開挖斷面及支護參數。若圍巖收斂過大,可提前施做仰拱和二次襯砌,以控制圍巖收斂,此時需加大預留沉落量。同時根據量測結果,及時繪制量測曲線圖,若量測曲線趨于平穩,方可進行二次模筑襯砌。三、富水地段施工安全技術方案隧道的富水斷層帶,由于圍巖軟弱破碎,穩定性差,加之水的影響,采用一般的方法,施工極其困難,作業不安全,掘進速度慢,工程質量難以保證。施工中,根據設計采用11、中空注漿錨桿進行預注漿加固地層止水或深孔超前預注漿全封閉固結止水(備選方案)。(一)中空注漿錨桿預注漿加固地層止水。按設計或邊墻設5cm軟管透水管盲溝,間距10m布置一環,并在隧道噴混凝土與模筑襯砌之間設復合防水板,施工縫設橡膠止水條。其它圍巖地段及特殊附屬洞室、設置懸掛風機等地段在初期支護與二次開挖襯砌之間設復合防水板,邊墻設5cm軟式透水管盲溝,間距10m布置一環,施工縫設橡膠止水條。噴混凝土中摻加BR防水劑。(二)深孔超前預注漿全封閉固結止水。為了防止開挖面涌水,沿隧道開挖輪廓線(含底部)按軸向輻射狀布孔,同時在開挖面中心也布孔注漿,注入水泥水玻璃雙液漿。對鉆孔過程中未涌水的,一鉆到底,12、全孔一次壓入注漿;在鉆孔過程中如發現有水,即停止鉆孔,采取注一段鉆一段的前進式注漿,直至達到設計段長位置。在水壓、水量較大的情況下,可采用分層泄水減壓、分層注漿方式,即下層管注漿,中層管放水;中層管注漿,上層管放水。這樣逐層抬水把水排擠到拱頂以上規定的止水固結圈以外。四、施工通風方案(一)隧道施工通風環境衛生標準(1)粉塵濃度國務院頒布的關于防止廠礦企業中矽塵危害的決定中規定:含游離二氧化硅大于10時,不得超過2mg/m3;含游離二氧化硅10以下時,不得超過4mg/m3。(2)一氧化碳(CO)濃度我國礦山安全規程和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規定:空氣中一氧化碳(CO)濃度不得超過0.0024%(按體13、積計算,即24PPM),按重量計算不得超過30mg/m3。特殊情況下,施工人員必須進入工作面時,可為100mg/m3,但工作時間不得超過30分鐘。(3)氮氧化物(換算成NO2)濃度我國礦山安全規程及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規定:氮氧化合物不得超過0.00025,質量濃度不超過5mg/m3。(4)洞內空氣成份(按體積計)我國礦山安全規程及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規定:凡有人工作的地點,氧氣(O2)的含量不低于20,二氧化碳(CO2)的含量不得大于0.5。(5)洞內溫度隧道內最適宜施工人員作業的溫度1520,開挖工作面的溫度不宜超過30。(6)洞內風量要求洞內施工作業每人每分鐘供應新鮮空氣不應少于3m3,柴油設備每千瓦分鐘需要新鮮空氣不小于3m3。(7)噪聲標準我國工業企業噪聲衛生標準規定為:若工作時間為8小時,噪聲不超過85分貝;若噪聲超過88分貝,工作時間只能在4小時內,聽力才能得到保護。(8)洞內風速要求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規定:全斷面開挖時洞內風速不小于0.15m/s,坑道內不應小于0.25m/s,但均不應大于6m/s。(二)通風管使用通風管建議全部使用國產新型DSR系列滌綸PVC復合高強度軟管,該成果xx年xx月鐵道部組織技術鑒定,綜合技術性能居國內領先水平。第 10 頁 共 10 頁 范文僅供參考 感謝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