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層建筑之我見(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61958
2022-07-19
3頁
39.67KB
1、城市高層建筑之我見摘要:本文從建筑和城市環境的角度對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環境進行分析研究,從而提出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環境人性化的設計方式。 /1/view-7029794.htm關鍵詞: 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環境 人性化設計 城市環境為滿足不斷變化的城市功能和對城市空間開發的需求,高層建筑的出現成為適應城市發展進程的必然產物,而隨著高層建筑不斷的發展,對原有城市的空間尺度和城市形態產生了強大的沖擊,也因此對城市環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于城市景觀而言,高層建筑由于其巨大的尺度和高大的體量往往成為視覺景觀中心,具有重要的標志性和導向性。而對于城市建設來說,高層建筑則是城市力量基礎的一種物質的、經濟的表現。出2、于對人文主義精神的影響,在當今高層建筑的設計中,提出綠色生態、人性化設計、地域性和文脈的表達、場所精神的塑造等眾多要求,在設計中對上述方面的合理表達,成為評價一座建筑的重要標準,進而也豐富了建筑創作和建筑美學。一、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環境材料、機電設備和結構體系協同發展,尤其是電梯的發明使高層建筑得以飛速發展。在高層建筑發展的最初階段的設計中,采用古典主義的創作方式適應電梯的使用要求,形成了垂直的、內向的、封閉的空間組織形式,建筑空間自成系統,但設計中缺少建筑空間與城市空間的聯系,更沒有中介空間的概念。由于對高層建筑底部空間認識的缺乏,給高層建筑與城市之間帶來了巨大的交通和環境壓力。因此在之后的高3、層建筑創作實踐中,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的創作手法和方式得以豐富,例如底部架空、廣場和綠地等的出現,同時人們也開始研究高層建筑底部空間與城市空間的結合問題。由于城市的迅猛發展,城市的空間密度愈來愈高,城市中密集的高層建筑隔斷了建筑空間與城市空間的有機聯系,城市的空間環境變得支離破碎,城市街道被淹沒在高層建筑的陰影之中,街道的活力在逐步喪失,城市中的人們仿佛生活在鋼筋混凝土鑄成的森林中。在這種情況下,高層建筑底部空間與城市空間的矛盾被激化。如何把高層建筑底部空間與城市空間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既創造出底部空間的活躍氛圍,又能讓二者和諧共生,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一)、底部空間的影響因素 高層建筑底部空4、間作為建筑與城市空間的過渡空間(中介空間),它在類屬、性質和形態等方面亦此亦彼,其最大的特征表現為模糊性。因此,作者將影響要素按照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環境的構成分為功能要素、空間尺度要素、視覺形式要素和人文要素。1、功能要素是底部空間設計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交通功能直接影響著空間環境的形態和效率。有效合理的底部空間環境設計可以拓展室外有效交通使用面積,聯通地上和地下空間,形成立體式的空間格局,促進建筑室內外的流通和滲透,增加城市街道的活力因素。2、 空間尺度要素的影響在不同空間尺度的作用對在空間中進行場所體驗的人來說,其行為方式和感知結果是存在較大差別的。高層建筑外部空間中存在巨大的尺度和人性化的5、矛盾。現代城市的巨大的尺度在自身周圍的環境中不能顯示人的存在“摩天大樓的高度也對城市街道空間行成挑戰,其巨型體量沖擊著比例良好的街道,使鄰近的低、多層建筑失去宜人的尺度,為此,必須把高層建筑放在城市的大范圍中去考慮,高層建筑不是紀念碑,它需要城市交通的支持,它需要提供良好的有場所感的環境,它的空間要和城市空間之間要具有連續性?!?、視覺形式要素的影響現代視覺美學理論己經對藝術創造的整體性原則達成了本質上的共識,那就是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假如不能把握事物的整體或統一結構,就永遠也不能創造和欣賞藝術品,且整體不能通過各部分相加的和來達到,這就是格式塔心理學中所提的完形概念。在城市環境的原有環境中引進6、一個新的建筑物,那么原有的城市環境的平衡狀態被打破。高層建筑在介入空間環境時,應該與環境中的其他建筑物和空間進行積極的對話,構成與城市空間的整體性,而底部作為與地面的接觸點,是進行對話的重要部分,應該致力與周圍空間環境形成視覺形式上的整體性的建構。4 、人文要素的影響 高層建筑對人文環境的影響不可忽視。高層建筑可以說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城市插入體,每個設計都應是現有城市文脈的尊重、認同與配合從而使一個城市的秩序逐漸形成和完善,使居民保持對城市的認同感,從而增加城市的宜人性。(二)、底部空間的發展趨勢 對城市空間的開發和保護永遠存在著對立矛盾的關系,一方面,隨著城市負荷的加大,在橫向上的空間受到極大7、限制的情況下,必須進行對城市屬性空間按的開發,因此高層建筑也必然不斷突破城市的天際線,創造性的空間尺度,其使用功能也必將更加綜合化,成為容納大多數城市功能的城市綜合體,一座空中微縮城市。因此,在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環境的設計中,應進行一種系統化的設計,結合信息技術在城市(數字城市)和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對高層建筑的分布和城市空間環境的整合進行分析預測,得出較為科學的控制標準,從而指導設計師進行合理化設計。三、 人性化設計我們常說,城市的主體是人,服務的對象是人,那么無論高層和超高層建筑如何發展,城市的形態如何演變,城市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為解決城市問題而誕生的種種學說和設計方式根本上都是在解決城市中8、人的問題。高層建筑單體的孤立與城市空間失去聯系,高層建筑的巨型體量沖擊著比例良好的傳統城市空間,使鄰近的低層、多層建筑失去宜人的尺度;盲目追求的巨大尺度、不得當的間距使得城市空間壓抑而又冷漠,給人們的視覺和心理造成壓迫感和疏離感。高層建筑的尺度和風格與其周圍的建筑相距甚遠,特例獨行,視覺上的連貫性被打斷,空間的完整性和適用性也受到影響。高層建筑設計中對高效率、高收益的追求造成了對傳統城市風貌的破環和場所感的消失。不合理的城市高層建筑布局和單體的設計對城市生態環境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因此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環境是針對人的行為和尺度論述形成的相關概念,在設計中人性化是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環境設計的核心。四9、結語高層底部空間環境的設計,不僅僅是對建筑單體的形體、尺度、材料、色彩和細部等方面的進行的設計和研究,這種做法只能改變高層建筑的人性化品質,而不能實現底部空間環境的人性化。高層底部空間環境作為城市過渡空間,其特殊的模糊性決定必須從建筑和城市設計的雙重角度對其進行設計和研究,并且形成性的環境評價標準對其空間環境質量進行評估。只有這樣才能發掘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環境隱含的根本問題,然后再參照于城市的關系完善建筑單體及其附屬環境,高層建筑外部空間的人性化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參考文獻:1羅福午.高層建筑的發展歷史.建筑技術,2002,11:55-57.2覃力.日本高層建筑研究.同濟大學工學博士學位論文,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筑設計及其理論,2006.2.3王承東.城市CBD(中央商務區)景觀形態研究.山東輕工業學院碩士學位論文,藝術設計學,2008.5.10.4高方方.高層建筑底部空間與城市空間的結合.太原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建筑技術科學,2008.5.5葉笛.我國高層建筑近地空間設計研究.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建筑設計及其理論,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