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調研報告(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61981
2022-07-19
4頁
1MB
1、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調研任務書調研任務描述本次調研是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這門課的大作業,作為主要考核內容。調研目的目的是了解鄉土建筑樸素但科學、多樣的建筑特征,增加同學們對鄉土建筑的深入了解,培養同學們形成有本土特色的設計思路及手法。調研地點自主選取寧波周邊山區的古村落進行調研,這些古村落必須總體保存完好,自然環境較少受到破壞,且具有地方特色,并且有人生活其中。(推薦柿林村、李家坑、坪頭村、北溪村。見后面參考文獻)調研要求1. 學生在外出考察時要注意安全,必須以小組為單位集體外出,尤其注意防竊、防騙、使用交通工具防擠、防甩,不去任何被禁止進入的場所。2. 學生要在規定時間內實地調研。3. 調研完成2、后,學生應完成調研報告;文字不少于2000,并必須附上手繪圖片進行說明,圖片不少于三張。調研報告封面及裝訂要求1封面見psd文件2裝訂順序封面、調研任務書、調研報告。3紙張及裝訂要求120克銅版紙,彩色打印。A3紙對折,中縫騎馬釘式裝訂,上針離上邊距6厘米,下針離下邊距6厘米。調研報告 姓名:葉俊杰 慈城鎮地處浙江東部沿海寧紹平原,位于寧波市江北區西北部,東與鎮海區相連,西與余姚市接壤,北與慈溪市相臨,南隔余姚江與鄞州區相望,可謂是“眾星拱月”。其鎮域面積102.57平方公里,下轄41個行政村,5個社區,5個居委會,人口5.8萬,是寧波市14個中心城鎮之一。 慈城是江南極少數保存較為完好的縣城3、,保存了完整的傳統生活結構方式,保留下來的傳統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還有孔廟、會館、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筑、構筑物。遴選出來的慈城古建筑群是其中最優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其中孔廟布局完整,規模宏大,為浙東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文廟,反映了儒學在傳統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深遠的影響。明代的甲第世家、福字門頭、符卿第、布政房和清代的馮宅等名人故居,做工精致,用料考究,是當地民居的代表作,其周圍仍保留了完整的傳統街區,歷史環境未有大的改變,集中地反映慈城明清時期建筑風格和生活氣息。馮岳彩繪臺門是江南彩繪的重要實例,具有宋式彩畫的遺風。 慈城是一座古城。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始建,唐開元二十六年(74、38年)至1954年的1200多年間,一直是慈溪縣治。經過2400多年的歷史積淀,慈城文化底蘊深厚,在約5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擁有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家。慈城的文明足跡可上溯到河姆渡文化。1987年這里出土的一雙木拖鞋,把中國木屐的歷史往前推進3600多年,是當今中國乃至世界第一古屐,也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鞋類實物。 慈城是一座邸城。這里集中了大量的明清官宦宅第群,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家井巷的明代甲第世家、福家門頭、布政房,從西到東連成一片。狀元第、探花第、進士第、太守第、尚書第林立在民主路、中華路、中山路。明代建筑大耐堂、冬官坊、恩榮坊、世恩坊、劉家祠堂、桂花廳、莫駙馬第,清代5、建筑俞宅、馮宅、應宅、向宅,精鏤細刻,一派古風。 慈城是一座新城。進入新世紀,慈城雙喜臨門: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的興建,為位居南岸連接線的它帶來良機,屆時從慈城到上海僅一個半小時車程;寧波市委、市政府決定用3到5年時間,挖掘慈城千年文化底蘊,打造江南第一古縣城。勤勞智慧的慈城人以杭州灣大橋建設為契機,以古縣城保護和開發為平臺,精心描繪一幅璀璨的藍圖,激活古城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喚醒沉睡多年的儒魂商魄,向世人展示千古之城的獨特魅力。 慈城古縣城的文化價值,不僅在于悠久的人文歷史,而且表現在鐘靈毓秀的獨特風貌。全城山水相映成趣,其中五磊山、太宗山等山脈丘陵構成“九龍戲珠、四靈圍合”的樸素形態,姚江、6、城河等江河湖溪造就“四水歸堂”的水系格局,城區穹隆起頂,街衢坤龜成形,生態環境秀麗清幽,凝聚了古人追求“天人合一、人杰地靈”居住環境的美好愿望 見證千年歷史滄桑,感受久遠濃厚的儒風雅俗,水鄉情韻,千年慈城“江南第一古縣城” 孔廟-是用來祭祀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地方。慈城孔廟位于城內中心位置上,建于北宋雍熙元年,比現今北京孔廟的歷史還要早318年,1048年遷移到現址。歷代累有興毀,現存的孔廟仍保持清代光緒年間原貌。占地約7000平方米,共有祠、閣等房屋137間,建筑布局完整,氣勢宏大。中軸線上由南向北分別為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梯云亭;兩側的左右軸線上也對稱地7、建有祠、閣,體現出儒家“中和為美”的審美標準。 校史館,民間稱考棚,是封建科舉制童試之地。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慈城當地鄉賢鄭廷榮父子慷慨捐銀二萬四千兩建造校士館,后被毀。現存的校士館是按照光緒年間慈谿縣志上詳圖重建的。她坐北朝南,占地面積近8000平方米,整組建筑為中國傳統的中軸對稱布局:中軸線上由南向北分別為大門、儀門、大堂、二堂、挑試所;左右軸線上對稱地建有文場、公祠等,采用傳統的明清 慈湖位于慈城東北,由慈溪首任縣令唐朝房琯下令開鑿,用以灌溉農田,當時面積有150畝之廣。因吳太傅闞澤舊居就在附近,因此,又把此湖叫做“闞湖、德潤湖、普澤湖”。宋時,普濟寺的僧人在湖心筑堤直貫南北,以8、便往來,從此湖分東西,二湖之間用碶相通。慈湖不僅以風光秀麗著稱,而且還有許多人文景觀和美麗的傳說代代相傳,如師古亭、慈湖先生楊簡遺韻、水上墳等等,因此,據縣志記載,每當天氣晴好,便有居民租船游湖,歌聲笑語不絕于耳。清道觀位于慈城東門外塔山之上,建于唐天寶八年(749年),是道教敬神祀仙,道士修煉養性,以及進行各種有關活動的場所,唐宋兩代是中國道教史上的鼎盛時期,與慈城清道觀的命運結合。元以后,歷經毀壞、重修和擴建,到民國時期,清道觀槐蔭夾道,松皇滿亭,依山建筑共有七層,閣、廳、殿分布其中,各式塑像不可勝記,尤以巨鐘而聞遠近,該建筑于文革期間拆毀,現正重建。 馮宅,省級文保單位,位于慈城太陽殿路9、18號,此宅為明代湖廣布政使馮叔吉后代的居所。該宅大門朝東,前有八字式封檐墻,下端的石須彌座和上部的磚雕均較為考究。該宅的二門為一磚雕門樓。宅院內有一三合院。據考證,此宅為清初的代表作。向宅省文保單位,位于慈城民主路70號,該宅由北宋右仆射向敏中后裔向恒升于清乾隆年間的建筑,為一四合院建筑,前有東西方向的一條長弄,弄口有冬官、恩榮兩石牌坊。據向家后代口述,向恒升在福建有樹行,造此宅的木材都是從福建運來的。 浮碧山,又曰浮鱉山,位于慈城北面,因山的北、西、東三面鑿為湖,而此山象一只鱉浮在水面上,故有此名。又因慈溪舊縣治建于此山之上,故亦稱此山為“縣山”。由于此山地理位置獨特,加上它的人文色彩濃厚,有不少文人墨客以此為題吟詩作賦,如把浮碧山比作一顆明珠的詩句:九嶺環趨類九龍,青珠一顆正當中,若非官舍來相壓,搶入陽候海夢宮。 寶善堂,據慈溪縣志,寶善堂在縣治東北隅浮碧山東麓,現慈城華家巷7號。清嘉慶9年(1804年)應慎修,募集資金建此堂,用以施舍棺木、藥品、資助孤兒寡母等,又有楊九畹等各捐置義山、義田以助此善舉。此堂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建浮碧山房和來鶴山房,成為當時文人聚會,登高望遠的好去處。據當地人口述,此地也是慈城名人應昌期夫婦訂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