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烽火臺建筑看宋明時期長城防御文化體系(4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61984
2022-07-19
4頁
24.18KB
1、摘要:烽火臺是古代軍事防御的重要設施,用于傳遞軍情、報警,在古代軍事戰爭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歷朝歷代都根據自身的情況因地制宜的設置邊防體系,根據史料記載以及現階段的考古資料,宋代建立了一套堡寨防御體系替代了前代所修建的線性防御體系,并對明代的長城防御體系有很大的影響。通過對宋明時期烽火臺相關問題的分析研究,從而窺探宋明時期的長城防御體系。關鍵詞:xx;烽火臺;xx防御體系烽火臺,是我國古代邊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被稱作煙墩、烽燧、墩臺,是我國古代用于傳遞軍情、報警的一種重要措施。它和敵臺、馬面、關堡等長城設施共同組成一整套完整的防御體系。烽火臺一般修建于長城沿線或者便于觀察?t望的道路轉折2、處,多建于高山頂,也有建在長城上,與墻體相連接,還有的則建在距離長城較近的地勢高亢處。烽火臺作為長城防御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設施之一,被歷代邊防體系所繼承和發展,并隨著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各具特點。宋明兩個時期的邊防體系各有其特點,但有一定繼承和發展,烽火臺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因素。宋代的長城防御體系,相比秦漢時期的線性防御,有所不同。宋政府通過在邊境修筑大量的堡寨,達到防御目的。但是改變的同時也有所保留,比如沿用烽火臺作為傳遞軍事信息的重要措施。宋之所以采用此防御方式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宋朝長期與遼、西夏、金、元對峙,少數民族政權范圍已經打破了原來長城的界限,尤其是幽云十六州被占領之后,中原3、的天然防御缺失,修筑大規模線性的防御體系作用已經不大;第二,宋代武器的進步減弱了傳統的防御體系作用,尤其是火器和投石機的出現。因此,宋代因地制宜,采取在邊境建立堡寨體系替代以前的線性防御體系。堡寨其實是傳統防御的一種建筑形式,作為靠近邊界的出擊基地和敵軍進攻的防守堡壘,也是成為困擾敵軍的前沿陣地和淺攻戰役的屯兵之所。這些堡寨,具有防御和居住的功能,既是軍事防御和進攻的據點,又是邊防補給的大后方。這一規模龐大、數量眾多的軍事工事群以及圍繞這些工事而形成的特殊戰略戰術和后勤補給體系在中國古代軍事史可與長城媲美。根據記載,宋代沒有大規模的修筑長城,但是根據近些年調查發現,發現有宋代長城的遺存。大約分4、布在晉北、陜北、鄂爾多斯等區域。在鄂爾多斯準格爾旗發現了宋代的烽燧線,分布這烽燧20余座,均為夯土所筑,殘高416米,在烽燧線的不遠處就是宋代三座古城遺址,分別為豐州故城、永安砦和保寧砦,這些烽燧線是宋代豐州古城的前線警戒設施。在山西岢嵐地區發現的宋代長城遺址,根據史料的記載,應該是宋人在前代所筑長城的基礎上修建的,在修建的同時還建有敵臺、關、烽燧、堡、屯等軍事附屬設施。由此可見,宋代大規模的修筑線性的防御體系,但是根據不同的地域條件和實際情況,有些區域在前代的長城的基礎上修建新的長城,與烽火臺等設施共同組建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防御設施,并且與堡寨相結合構成了具有特點的堡寨體系。明代的烽火臺遺跡相5、對宋代保存的要多,分布區域十分廣泛。明代九邊重鎮之一的延綏鎮長城主要分布在陜西北部和內蒙古的部分區域,宋時范仲淹曾在陜北地區修建大量的堡寨以抵御夏,明代在此基礎上修筑長城抵御北部蒙古的侵略。陜北地區明代烽火臺保存的數量比較多,保存狀況程度不一,大多是由夯土砌筑而成的單體建筑,外部有包磚,也有依自然地勢削切而成的。陜北地區的烽火臺分為兩種,一種配備有相應的附屬設施,這類烽火臺一般位于軍事要塞或者距離關堡較近的區域,應該有軍隊把守,另一種位于地勢高亢處的單體烽火臺結構則比較簡單,距關堡的距離也比較遠。烽火臺的形狀大部分為方形或長方形,也有圓形,但較為少見,根據當地情況而各異。山西境內的明代烽火臺遺6、跡多建于山頂、溝谷兩側視野開闊的地方,大多分布在長城的南北區域。根據已發現的烽火臺,可分為平面呈圓形和平面呈矩形兩種,也具有附屬設施,包括:基臺、圍院、階梯、內部通道、女墻、窯洞、?t望孔等。烽火臺絕大多數為黃土夯筑,大部分距離長城墻體200米-400米左右。有的烽火臺有圍院,內部有階梯通往頂部,基礎設施較為完備。早在秦漢時期,烽火臺就與長城墻體、敵臺、墻臺、馬面等長城建筑相互結合,緊密聯結。出土的居延漢簡曾對漢代負責烽火臺的烽燧的具體工作進行了詳細的記錄,可見在漢代,烽火臺在邊塞防御中就具有重要作用,成為長城防御有效運行的基礎之一。烽火臺發展到宋明兩代,在軍事防御上同樣起到了傳遞軍情的重要作7、用。在武經總要中就記載了宋時對放烽火的方式、種類、規律、程序等內容,對烽火臺的燃煙防火制度都有著嚴格的規定。到了明代,為了使軍事情報更加準確,對于烽火的制度和程序則規定的更加詳細,為便于防守和執行勤務,烽火臺配備旗幟、鼓、弩、軟梯、炮石、火藥、狼糞、牛糞、柴草等,并且根據入侵敵人的人數以及軍情緊急程度,有不同的傳遞方式。可見烽火臺發展到后期,它的具體工作制度、流程、設施等都更趨于完善。在了解宋明兩個時代的烽火臺以及邊防體系之后,可以得出:宋代是有修建長城的,有些區域利用前代的長城因地制宜設置防御設施,但是仍以堡寨防御為主,這些共同構成了整個堡寨防御體系。并且一直沿用烽火臺作為防御體系的前線,作8、為傳遞軍情的重要設施,由于元代并沒有修建長城,因此明代所修建的長城是在前代的基礎上進行的,尤其是宋代所建立的堡寨體系,對于明代長城的防御體系具有深遠的影響。首先,明代也將烽火臺作為長城前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有關烽火臺的制度、工作流程、工作內容等方面相比宋時期更加完備詳細,體現了對宋代烽火臺的繼承和發展。其次,明長城是在歷代長城的基礎上修建的,歷代長城邊界的走向和規模都對明代長城具有一定的影響,宋代雖然版圖比較小,但其所防御的邊界基本位于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分界處,從已發現的宋代烽火臺遺跡地點可以看出,多位于此分界處。第三,明代所實行的將邊境與軍事聚落相結合的都司衛所制度,與宋代所推行的堡寨制9、度具有很多共同之處,是宋代鄉兵屯戍的經驗結合明初具體情況而制定的一種新兵制,并且對宋代的堡寨體系進行擴大和完善,再結合線性的長城防御體系,組成了一個橫向和縱向兩個深層體系的防御制度。這些不斷演變的軍事防御設施,即使在戰爭結束之后,也在發揮其重要的作用,對當時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形成以及城鎮布局、道路布局等都具有重要的影響,有的到今天還在有一定的影響。縱觀中國歷代修建的長城防御體系,烽火臺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它是我國古代軍事發展演變的重要見證,對研究古代軍事、長城的保護和利用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是軍事考古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釋】北宋政治家軍事家范仲淹在任職期間倡導廣修堡寨,這一制度10、一直延續到北宋末期,對宋夏戰爭扭轉局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徐玉金試論范仲淹御夏安邊軍事思想及其實踐j,絲綢之路,2015(8):5-9李晴宋明兩代軍事堡寨研究以陜北地區為例d,天津:天津大學,2012由于陜北地區風沙較大,長城的烽火臺都因風沙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以陜北靖邊縣的烽火臺為例,位于沙漠區和荒漠草灘區的烽火臺建筑,其西側和北側都有較深的風蝕窩,最深達1米,調查中所發現的93座烽火臺中,有1座保存一般,53座保存較差,39座保存差。孫國陽明朝山東海防烽火臺探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2(2)【參考文獻】1徐玉金.試論范仲淹御夏安邊軍事思想及其實踐j.絲綢之路,2015(08):5-92李晴.宋明兩代軍事堡寨研究以陜北地區為例d.天津:天津大學,20123漆俠.遼宋西夏金代通識?政治軍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段清波,徐為民.中國歷代長城發現與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5孫國陽.明朝山東海防烽火臺探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2(02)作者簡介:楊雯(1989.3-),女,陜西西安人,現在西安曲江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管理有限公司博物館部工作,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博物館管理等工作。畢業于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為2012級文物與博物館學碩士。研究方向:文化遺產管理規劃。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