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圍龍屋看客家建筑文化(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62002
2022-07-19
3頁
18.50KB
1、從圍龍屋看客家建筑文化 以廣東梅州為例政法1204 趙雙選 121070220摘要:圍龍屋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形式,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而梅州作為世界客都,圍龍屋則更有代表性。本文試圖從圍龍屋的整體布局,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以及合族聚居性這五個方面來分析客家的建筑文化。關鍵字:圍龍屋 客家 文化客家民居建筑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變化,有圓寨、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梅州客家圍龍屋共有2萬多個,其中,價值最高、規模最大的客家圍龍屋主要分布在梅縣、梅江區、大埔縣和興寧市,比如梅縣的仁厚溫公祠和萬秋樓,梅江區的承德樓,大埔縣的張弼士故居和花2、萼樓等等。圍龍屋的客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 傳統的整體布局圍龍屋前半部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兩個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長方形空地隔開,空地用三合土夯實鋪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動或晾曬的場所?!昂唐骸迸c池塘的連接處,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墻,矮的叫“墻埂”,高的叫“照墻”。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來放養魚蝦、澆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倉庫,也是污水自然凈化池。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為方形主體建筑。有“三棟二橫”,一圍層;有“三棟四橫”,二圍層。最小的圍龍屋的建筑面積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則上萬平方米。有的大圍龍屋居住著上百戶3、人家,幾百口人。普遍為“三棟二橫”一圍屋居多。三棟二橫圍龍屋,有上、中、下三廳,各廳之間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風隔開,屏風按需要可開可閉。廳堂左右有南北廳、上下廊廁、花廳、廂房、書齋、客廳,居室等,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結構前低后高,這樣就有利于采光、通風、排水、排污。 正屋橫屋外層便是半月形的圍屋層,有的是一圍層,有的二圍層,圍龍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圍屋間,拱衛著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圍屋間窗戶一般不大,是天然的瞭望孔、射擊孔,便于用弓箭、土槍、土炮等武囂抗擊來攻之敵。二、 堅固抗侵蝕現在的福建、廣東一帶的圓形、方形土樓,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歷史。它們歷經風雨洗刷4、,強烈地震,臺風襲擊,至今安然無恙,巍然屹立在叢山峻嶺之中。圍龍屋的建筑設計其實與當時客家人的處境有極大關系??图胰耸翘扑我詠碛芍性线w的漢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區,受當地人的排擠和欺侮,為了團結御侮求生存,他們不得不聚族而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圍龍屋,以抵御盜匪和當地人的侵擾。三、 安全保護作用歷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漢人,他們南遷至閩粵贛邊區山區后,為防止土著和盜匪的打劫及猛獸的襲擊,他們建造的土樓、圍屋,皆防范嚴密,甚為安全。 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樓,一、二層不設朝外的窗子,或只開設槍眼似的細長石窗,三樓四樓和每個房間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氣,又成了了望敵情和向外5、射擊的槍孔。土樓大門的門框,門檻都是條石,門板厚約10厘米。有的大門上斜挖了幾個嵌有竹筒的護門孔,倘有土匪攻門,可往下射擊和澆開水。有的土樓大門還安裝了防火水柜、水槽,若來犯之敵放火燒門,只要一按開關,水便順門而下,以滅火護門。土樓本來已堅固異常,但為防萬一,有的土樓還夯筑了夾墻。萬一外墻被炮火轟開,土樓仍有夾墻支撐,安然無恙。土樓內有各種齊全的生活設施:設于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圍困時的水源,樓內有礱、碓等加工糧食的設備。這一切都使匪敵久攻不下。至于那些四角建有高聳碉樓的“四點金”,更是領盜匪望而卻步。四、 封閉隔絕客家民居,不論土樓還是圍屋,五鳳樓,里面的每一個房間,廳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6、,樓梯相通,住戶生活方便。然而,它們對外則是全封閉的。土樓一般只開一個正門一個后門,或一個正門兩個側門,圍屋,圍龍屋的各橫屋,半環形圍屋,皆設有門樓。萬一有盜匪打劫,只要把門一關,便封閉得嚴嚴實實的。五、合族聚居性客家土樓,圍龍屋,五鳳樓等,一般都規模龐大。永定“承啟樓”有300多個房間,面積5376平方米?!斑z經樓”有五層樓,面積10336平方米,光是廳堂便有51個。難怪日本一位建筑學教授看了永定土樓后寫道:“這動人的客家土樓,與其說是一幢龐大的住宅,不如說是一座小城市”。 如此龐大的民居,正是為了適應聚族而居的特點?!俺袉恰弊疃鄷r曾住80戶,600多人。羅氏圍龍屋,有300多個房間,為羅氏50戶人家,350人所共居。住戶雖多,但由于房間、廳堂、天井也多,能以廳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間組成一個個生活小單元,又令住戶各各得其所,顯得幽雅,舒適。 值得一提的是土樓、圍屋的“心臟”祖宗祠堂。這里是族長聚集各戶家長議事的地方。逢年過節,合族的每家都挑著各種供品,到這里祭祀祖先。男兒娶親,須在祠堂拜天地,叩祖先,宴賓客。閨女出嫁,向列祖辭行后,方可罩上蓋頭,踏著象征團圓的大圓匾出閣。老人謝世,祠堂成了舉哀發喪的靈堂。就這樣,一座祠堂將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