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樓夢巴黎圣母院中比較中西建筑文化(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62009
2022-07-19
5頁
17.50KB
1、從紅樓夢巴黎圣母院中比較中西建筑文化紅樓夢和巴黎圣母院是兩部屹立于世界文學名著之林的偉大著作,在這兩部著作中多次描寫了建筑,拿兩部書中的建筑來作一次比較,可以“窺斑見豹”式地見到中西建筑文化之差異。 一、紅樓夢中的建筑特點 作為中國古典小說高峰的紅樓夢,描寫到的建筑篇幅比較長,尤其以描寫賈府為最。賈府亦是書中描寫古典建筑規劃布局的集中體現。它表現了中國古典建筑府邸的規劃布局原則和園林設計的高超手法,令人嘆為觀止。耐人追尋的人間仙境“大觀園”更是引起讀者的巨大興趣。 大觀園中的建筑被一貫穿南北的中軸線分為東西兩部分。以沁芳溪為大觀園的骨架,沿河布置的各院落,體現了“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的著名論斷。2、沿河布置的院落有蘅蕪苑、稻香村、瀟湘館、怡紅院等,沿河的建筑景點有藕香榭、滴翠亭、沁芳亭橋等,有了沁芳溪這一骨架,園中諸院落之間的關系就明確了。 中軸線上一路從南到北是,正園門、翠幛大假山、沁芳亭橋、玉石牌坊、省親別墅;這條軸線的東半區從南到北有怡紅院、嘉蔭堂等祭月賞月建筑群、佛寺道院建筑群(含櫳翠庵)、沁芳閘橋等;這條軸線的西半區是紅樓諸釵的居住區,從南到北有瀟湘館、稻香村、暖香塢、蘅蕪苑、植物園景區(含紅香圃、榆蔭堂),其中滴翠亭在瀟湘館附近,藕香榭在暖香塢蓼風軒附近,蘆雪庵與藕香榭相通。大觀園正園門附近還有花廳(議事廳)和茶房。 賈府由寧國府和榮國府兩府構成,合稱賈府。兩府位于街的北側,3、寧國府在東,榮國府在西,二府之門相隔不遠。座北朝南開大門。兩府相聯,中有小巷隔斷。寧國府分為府邸和花園兩個部分,寧國府花園(會芳園)中有建筑“天香樓”,“登仙閣”等。而榮國府的重點又在位于西路的賈母院中。榮國府的院落主要是四路,中間一路是榮府正院,其西路是賈母院,其東路緊鄰是王夫人院,這個院是帶有東跨院的,榮國府最東邊一路就是榮府的舊花園, 整個賈府的建筑特點是以北方建筑四合院的建筑格局來進 行描述的,在北方,像賈府這樣的大四合院習慣上稱作“大宅門”,房屋設置可為5南5北、7南7北,甚至還有9間或者11間大正房,一般是復式四合院,即由多個四合院向縱深相連而成。院落極多,有前院、后院、東院、西院4、正院、偏院、跨院、書房院、圍房院、馬號、一進、二進、三進等等。院內均有抄手游廊連接各處,占地面積極大。 自紅樓夢問世以來,兩百多年研究探討者有增無減,推測考察者經久不衰,溯源問津、撰文繪圖者樂此不疲。 二、巴黎圣母院中的建筑特點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被偉大作家雨果賦予了血液和靈魂的石頭建筑,在法國人心目中,它是無可替代的。同時,它也是一座親眼目睹了八個世紀以來,法蘭西民族的滄海桑田,被賦予曲折離奇、哀怨凄絕的愛情故事的發生地。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在它之前,歐洲各地所建的幾乎都是羅馬式教堂,拱壁很厚重,建筑低矮壓抑,空間特別狹小。 巴黎圣母院則完全打破了前人的藩籬,創造了一種新的建5、筑結構。尖塔形的屋頂高聳入云,輕盈的垂直線貫穿于全身,形體向上飛騰的動感十分強烈。不論是墻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劃越細,裝飾越多,也越玲瓏,而且頂上都有鋒利的、直刺蒼穹的小尖頂。這種以高、直、尖和火焰般向上飛騰為特征的哥特式造型風格,是教會棄絕塵寰和向往天國的宗教思想的體現,也是城市顯示其強大向上和蓬勃生機的精神反映,開創了歐洲建筑史上的一代新風。 巴黎圣母院的正面用8塊大小和比例大致相同的長方塊構成,可分上中下三層,每層之間鑲有裝飾帶。 上層是兩個四角形的塔樓,高約70米,中間的梅花拱廊以一排細小的雕花圓柱將兩個塔樓聯接起來。南側鐘樓,據說原來懸掛著的是雨果小說中加西莫多曾經敲打過的那口叫“瑪麗”6、的大鐘,在大革命期間被毀。北鐘樓設有一個387級的階梯,游人可拾級而上,在頂部俯瞰巴黎。兩座鐘樓后面有座高達90米的尖塔,塔頂是一個細長的十字架,遠望似與天穹相接。 中層的兩邊是同樣大小的桃形雙拱石門,石門中間的立柱上一邊是亞當的塑像,一邊是夏娃的塑像。中央一塊正方格內是一扇巨型花瓣格子圓窗,直徑10米,由37塊彩色玻璃鑲嵌而成,纖秀而優雅,有如燦爛的抽紗花邊,顯出一種嫵媚的風姿,這就是著名的玫瑰窗。玫瑰窗中間雕刻的是圣母懷抱圣嬰像,兩邊各侍立一尊天使。 中層和底層之間是一長條壁龕,陳列著28位耶穌先祖的雕像。 底層是三個桃形大門,中間大門的弧形門拱6層,兩邊各4層,每層都雕刻著16到22個圣7、經人物,這些享有盛譽的浮雕故事是專為那些不識字的信徒們雕刻的?;⌒伍T拱一層套著一層,層層后退,逐漸縮小,既減少沉重感,又極富透視感。 從圣母門進入教堂。教堂內部裝飾很簡樸,但空間很宏大。頂部沒有橫梁,由34根粗大的羅馬柱支撐著,柱與柱之間以尖拱廊相連,回廊下吊著巨大的水晶燈。 一些光束透過彩色玻璃窗射入圣殿,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彩色玻璃窗畫是與哥特式建筑一起應運而生的,它也成為不識字的信徒們的圣經。當信徒們仰視巨大的繪滿了圣經故事而又色彩艷麗的玻璃窗時,那高高的穹頂和深邃的圣壇,那搖曳的燭光和神秘的氛圍,會使他們產生一種朦朦朧朧的敬畏感。 大廳兩側柱廊后的墻壁上有一些取材于圣經故事的壁畫和雕塑8、,精美細膩,栩栩如生。正中的圣壇上供奉著圣母抱圣嬰的雕塑圣殤,幾個虔誠的信徒在下面低頭禱告。 三、結論 兩部著作中所表現的建筑各有特點??偟膩碚f,中國建筑不論多么高大雄偉,卻很少給人以“高”的感覺,只給人寬廣的感覺,因為建筑是在一個大的面上鋪展開來的,中國建筑中深刻浸潤著中國的藝術審美情趣,這在園林中表現尤為明顯。中國的古代建筑非常強 調與環境的關系,所謂“天人合一”就體現了一種人與環境和諧的思想。而所謂“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則更是人與環境因地制宜,協調發展的理想信念。 中國傳統的重情知禮之人本精神滲透在中國的幾千年社會生活之中,和西方神文化的哲學基礎形成對比,也就在建筑9、上形成了差異。建筑作為一種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必然在各個方面體現著這種精神,從建筑布局,功能使用,空間環境都會一直侵染著人本主義的精神追求,同時這種人倫主義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必然會對人的觀念起約束作用,使人的實體視野變小而不開放。中國人對建筑的理解是獨特的,把建筑物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建筑中就如同在自然界中。所以,似乎中國古建筑使人能看到的視線范圍是小的,但卻可以在小中見大。一棵樹,一塊石,欣賞者可以臆想成一片林和一座山。 西方建筑大量使用石頭,則與西方文化特征有神秘的對應。西方中世紀最重要的建筑,如哥特式教堂,都是建在城市中的,它體現的是人對上帝的膜拜。總體風格特點是:空靈、纖瘦、高聳10、尖峭。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術的結晶;高聳的墻體,則包含著斜撐技術、扶壁技術的功績。在西方古典文化對神靈以及精神寄托者的崇拜思想影響下的西方建筑是別具特色的,而那空靈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態,則是宗教精神內涵最確切的表述。就像巴黎圣母院那樣,呈現高大向上的追求與渴望。 而文藝復興之后的建筑,更多體現了人對自然的占有和征服,而最終又從這種占有和征服中,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解。 通過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異對比可以看出:東西方各自的傳統文化差異影響了建筑風格。建筑,作為一件藝術品,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都是按照人們對物質的需要和對美的追求進行生產建造的。古往今來的建筑藝術都是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各種族人民依照自己的信念和靈巧的雙手精心雕琢,共同建造,譜寫了一部偉大的人類建筑史,世界藝術之林也多了一朵奇葩建筑藝術,各種建筑藝術風格之間沒有高低,沒有優劣,在未來和未知的世界里,人們還會孜孜不倦地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和物質享受,建筑這一載體必然會迎來一個更加絢爛的輝煌時代。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2
2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