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建筑孤旅——水墨人家有感(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62118
2022-07-19
5頁
17KB
1、讀建筑孤旅水墨人家有感 當初看見這本書十分偶然,我正徜徉在中國現代文學諸多作品前,不知該讀哪本時,它就跳入了我的視線。建筑孤旅水墨人家穿著黑色幽暗的衣服,引我入無限遐想,而其簡單的白色字體的書名卻與之形成強烈對比。我是學城市規劃的,因此對建筑也是頗感興趣,我從書架上抽出了它,翻開書頁變便開始了與作者一同暢游,一同品嘗古建風韻之旅。 本書是一個系列,是作者游歷祖國大江南北的古建筑記錄,共有三本,第一本金碧廟宇主要巡著藏族建筑這一路線;第二本青綠村郭是一條串聯西南各少數民族建筑的游歷路線;而我讀的是第三本水墨人家則是有中國南北典型徽派民居,山西大院及收錄的江南和京華等地零星游歷匯成的一個章節組成。2、 本書雖看上去只是一本游記,但作者卻將他深刻品味并記錄的建筑溶于其中,與一些枯燥的建筑專業書形成鮮明對比,讓讀者跟隨作者的腳步一點一點的去發現,去觀察,去品味。作者的文筆特別好,他所描寫的景色建筑,無不生動活潑的跳入你的眼簾。我想文學與建筑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的。 我并不是學建筑的,因此其中古建的很多構件名稱,我不懂其是在哪部分,只有聯系著圖片去想象,但建筑的精神與靈魂隨著讀者的品味,我也有了頗深的感觸。 本書共分四個部分:永嘉的足跡,徽州的足跡,山西的足跡,九州拾零。 永嘉的足跡 我從未去過,但又似曾相識。作者所描摹的永嘉,山水秀麗,山間盆地里綠野平疇,一座座古村落點綴其間,一派田園景象。我3、閉著眼似乎能夠嗅到那田野和建筑所散發的古樸的氣息。印象深刻的是永嘉的村子有三大特點:與自然渾然一體;村子的規劃風水感特別強烈;建筑十分簡單古樸。 永嘉的村子規模不是很大,其建筑也頗有原始的意味,點綴于大自然的懷抱之中,是那樣的和諧,與自然渾然一體。于是讓我想到現在的許多建筑矯揉造作,破壞著大自然給予我們的點點滴滴。在這里,品著古建,閉上雙眼,體會陽光傾瀉與你一身,柔和的撫摸著自然的一草一木,我想你已經煥然一新了。 永嘉的村子規劃風水感特別強烈,都是靠山面水,藏風聚氣的極佳風水布局。比如渠口村,北面依靠連綿不絕的山,東西各聳立著一座護砂山,而村南小楠溪至西向東流過,仿佛纏腰的玉帶,可為朱雀之水。4、于是渠口村便形成了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經典風水形式,藏風聚氣。中國的風水學十分的深奧,其中少部分有迷信的地方,但絕大部分都是依著大自然的神,韻,氣而來,其主要精髓是讓人們能夠充分的融入自然而不是去一味的改造和破壞。因此在做建筑,做城市規劃等都要充分考慮風水的問題。 永嘉村子的建筑都簡單古樸,頗有宋代木作的特征。例如渠口村的大宗祠為門堂,享堂兩進,天井豎長,四周廊廡僅一層,檐口較低,磚墻體粗陋,而天井的倒座往往建一座戲臺,飛檐翹角,畫棟雕梁,成為整個宗祠的華彩部分也是最有宋代木作特征的部分。作者對其詳盡描述我就不贅述了,但其中的古韻風味讓我久久不能平息。 徽州的足跡 徽州民居是最讓作5、者癡迷的建筑,它是無色無華彩的,它的寧靜致遠仿佛如一位文人墨客在向你娓娓述說著什么。 如同方言一樣,大江南北的民居可謂千差萬別:寬敞舒適的北京四合院,雋永明凈如蘇州民宅,氣度恢宏如福建土樓,怡然自樂如永嘉農居。而徽州民居以其深厚的人文內涵和高超的建筑藝術高居其他民居類型之上,堪稱中國民居藝術王冠上的明珠。 徽州民居的性格就是徽商的性格。從外觀看,徽州民居外墻高大而封閉,除了大門的重點裝飾外,不做鋪張的炫耀,僅開尺余窗洞,室內的通風采光全由天井解決。這一方面,放映的商人“財不外露”的觀念,同時也反映了文人含蓄內斂的氣質。整片的白墻只鑲以黑瓦墻檐,大片留白,磚雕門罩卻極盡能事地精雕細刻,令人嘆為觀6、止。這種大面積簡樸至于無為,重點處刻畫細致入微的藝術風格不正是中國文人畫的突出趣味特征嗎? 而徽州民居的群體組織規劃,以禮制為原則,以風水為理論,將住宅組織在祠堂,廟宇周圍,形成基本組團,表現出較為成熟的規劃意識。 讀永嘉足跡讓我回到了自然的原始與質樸,而讀徽州足跡讓我更多的體會了文人藝術與建筑的完美結合,我想建筑規劃最重要的精神不僅是與自然的和諧,更是一種當地人文特色的寫照,這樣的建筑與規劃才是有靈魂的,才是值得永遠延續下去的。 山西的足跡 這一部分作者主要描寫了山西各種廟宇大殿的恢弘特色和山西民居晉商豪華特點。 山西由于歷史原因,遺留有許多廟宇大殿等珍貴的古建遺作,比如北魏的云岡石窟,唐代7、的佛光寺大殿,遼金殿宇和晉中的晉祠圣母殿等。除了感慨其恢弘氣概以外,更多的是慶幸這些珍貴的古建遺產得以保留,而現代建筑的大片復制卻逐漸將古建破壞殆盡十足悲哀,我想現在建筑師,規劃師思考的應該不僅僅是他自己的模型,更多的應該關注古建的保護和文化的傳承。 明清兩朝,地處晉中腹地的平遙太谷的晉商異軍突起,成為中國商界執牛耳者,財富聚集,幾乎富可敵國。晉商豪華的民居和壯觀嚴整的平遙城便是他們財富的象征。山西民居以其石,木,磚三雕繁密,布局奇特成為中國民居之林中的一枝奇葩。 可以說隨著作者走山西,更多的體會就是一種震撼,生活的真諦追求的是一份寧靜致遠乃至超脫的境界,但生活中更需要這種震撼,讓你的心靈激蕩8、一下,去思考更深遠的東西。 九州拾零 這一部分作者記錄了他這些年的大江南北游歷中所見的特色建筑,這些建筑不太見于經典,甚至默默無聞,但十分有趣味,我想建筑又和文學有了另一個契合點,那就是幽默。 “雍和落日”這一篇寫的是北京雍和宮布局特點及其才夕照中的動人。夕陽 中的雍和宮壯麗斐然,紅色的門扉,廊柱,黃琉璃的屋宇,金碧輝煌的嵌金彩畫,都沐浴在夕陽的光輝中,那場景只有故宮的午門和角樓可以與之媲美。我想這就是建筑與日光相應成趣的幽默。 “曼荼羅與金鋼寶座塔”這一篇寫的是北京的金剛寶座塔與曼荼羅之間的關系。曼荼羅源于印度,最初指作法時的土壇,后很多宗教都信奉曼荼羅。曼荼羅的基本圖案是由圓與四角方形組成9、,而金剛寶座塔類似曼荼羅的平面布局可以看做是密宗的影響甚至產物。我想這就是建筑與宗教淵源不斷的幽默。 “天臺夢憶”這一篇是作者游歷天臺時的所見所聞,更多的景觀序列,景點的有趣相連,我想建筑的整體藝術要比單體的精彩更為有文學的幽默感。 “蘭溪覽勝”這一篇寫的是蘭溪地區值得一觀的祠堂,其木架結構的質樸與特色頗具宋代遺物的古韻,點點滴滴都值得細細品味。 回顧整本書,我仿佛隨著作者大江南北的走了一遭。其中所見的建筑很是值得放進記憶中永遠留存,那不僅是游歷的一種回憶,更是一種文化的感知,是歷史的傳承,在今后的規劃工作中也是基礎奠基的重要部分。 讓我更多思考的還是古建的保護,我想今天我們見到的如此精彩的古建只是我國古典燦爛文明中的一角,而誰又知道明天再看是否連一角都不完全了呢?我想這是值得我們建筑規劃學者深思的事情,現在文物古跡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這應該是眾多有思想的學者努力呼吁的結果。 這本書以十分輕松又頗具文學色彩的語言帶領讀者進入一個不一樣的建筑學者的內心空間,十分值得細細品味,我想前兩部也一樣精彩。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10-31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