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242005建筑智能環境學(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62274
2022-07-19
3頁
40KB
1、建筑智能環境學課程教學大綱一、基本信息英文課名:Building Intelligent Environment課程代碼:EI242005 課程類別:核心必修學 時:32學 分:2.0適用專業:建筑電氣與智能化二、教學目標與要求課程目標在于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人和生產過程需要的室內物理環境;各種外部和內部的因素如何影響建筑環境;改變或控制建筑環境的基本方法及原理,為創造適宜、節能的建筑室內環境提供理論依據。達到以建筑為平臺,建筑設備與建筑環境為“對象”,應用電氣技術、自動化技術和信息技術,實現建筑設備自動化,使建筑環境達到安全、舒適、節能、環保的目標。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正確掌握有關建筑智能環2、境的基本概念,掌握構建、分析智能建筑環境的基本理論與方法,了解建筑智能環境學科研究的最新發展動態。 三、教學內容及學時數分配(一)教學內容1.緒論 教學內容:智能建筑環境學的作用與地位,智能建筑環境學的主要研究內容。 重點:對本科程的內容和作用達到概括性了解。 2.智能光環境教學內容:建筑光環境的性質及度量方法,人體視覺與光環境,光環境舒適度概念,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的基本方式,光照強度照度水平、照明均勻度、光源的光譜分布、色溫和色彩的顯色指數、光源方向性以及眩光等直接影響光環境的指標和概念。 重點:自然光和人工照明的合理利用技術。 難點:掌握建筑光環境的性質,掌握光通量、照度、亮度等不同度量方3、法的意義及表達。如何實現自然光引入建筑物內部實現建筑物內的照明設計。 3.智能建筑環境中的熱濕環境 教學內容:太陽輻射對建筑物的熱作用,建筑熱過程理論,冷熱負荷的概念及典型計算方法,人體對穩態熱環境的反應及對熱環境的評價方法。 重點:建筑熱過程理論和人對熱濕環境的生理學基礎及人體穩態熱環境的反應及對熱環境的評價方法。 難點:基于人體熱舒適度的智能環境控制方法。 4.智能安全環境 教學內容:智能建筑安全環境所涉及的內容,室內空氣評價指標,室內空氣污染的主要途徑和主要污染物種類和性質,安防和消防的技術要求,空氣污染的通風控制方法。 重點:空氣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監測方法和控制方法,室內空氣評價指標。 4、難點:室內空氣主要污染的途徑和主要污染物種類檢測。5.信息通信環境 教學內容:信息通信環境的定義、分類和基本設備,信息通信系統的設計標準與設計內容,系統測試方法,信息通信環境的開發工具與技術應用,信息通信系統的發展趨勢,信息通信環境與通信網絡系統、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建筑智能化系統集成的關系。 重點:信息通信環境系統定義、分類及系統構成,系統設計方法。難點:信息通信環境應用技術。6.智能辦公及管理環境 教學內容:智能辦公及管理環境的定義、分類和基本設備,智能辦公及管理環境的設計標準與設計內容,系統測試方法,智能辦公及管理環境開發工具與技術應用,智能辦公及管理環境的發展趨勢。智能建筑物業管理的基5、本概念與特點,物業管理與建筑智能化設備的運行及維護管理的關系,建筑節能的管理方法,智能建筑物業管理系統的構成與功能。 重點:智能辦公及管理環境定義、分類及系統構成,系統設計方法。智能建筑物業管理系統的構成與功能。難點:智能辦公及管理環境相關技術的結合。7.智能建筑聲環境 教學內容:聲音的度量的方法,人體對聲音的反應及相應基本概念,噪聲的控制原理,噪聲的基本控制方法。 重點:聲音的度量的方法,人體對聲音的反應及相應基本概念,噪聲的控制原理。 難點:聲壓、聲強等聲音的度量方法的意義及計算,人體對聲音的反應及等響曲線等。8.智能交通環境 教學內容:智能交通系統基本定義、功能和意義,智能交通環境的組成6、和實現的方法,智能交通相關技術。重點:智能交通環境的系統組成。難點:智能交通環境的建模。9.能源供應與設施管理環境 教學內容:建筑能耗的基本構成,建筑物中能源的輸送和管理,降低建筑能耗的基本方法和策略。重點:建筑物能耗檢測與控制技術。 難點:降低建筑能耗的手段和方法。10.智能生態綠色環境 教學內容:智能生態綠色環境的基本涵義,綠色環境所涉及到的技術和設備,實現智能生態綠色環境的基本思路和實現的方法和策略。重點:從智能生態綠色環境的高度,利用現有智能環境設備,實現對室內環境的調控,難點:智能生態綠色環境與建筑節能的結合。(二)學時分配序號主 要 內 容學 時 分 配其它 講課實驗上機1緒論2 7、2智能光環境43智能建筑環境中的熱濕環境44智能安全環境45信息通信環境46智能辦公及管理環境27智能建筑聲環境28智能交通環境49能源供應與設施管理環境210智能生態綠色環境4合計3232四、相關說明(一)考核方式及成績評定辦法本課程屬考查課,考試方式為開卷。平時占60%,期末占40%。其中平時成績由考勤、作業二部分組成,各占30%。(二)與其它課程和教學環節的聯系先修課程和教學環節:數字電子技術、模擬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原理、計算機網絡后續課程和教學環節: 平行開設課程和教學環節:五、教材和主要參考書目(一)教材:朱穎心. 建筑環境學.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5.7。(二)主要參8、考書目1、雍靜. 建筑供配電.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1.12;2、程大章. 智能建筑工程設計與實施.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1.1; 3、董春利. 建筑智能化系統設計手冊.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2.11;4、王再英. 樓宇自動化系統原理與應用.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5.1;5、李明海. 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設計. 北京:建材工業出版社, 2005.1;6、賈衡, 馮義. 人與建筑環境. 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2001.8;7、黃翔. 空氣調節.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7.3;8、葉韻. 建筑熱環境.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8.2;9、詹慶旋. 建筑光環境.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88.2;10、秦佑國, 王炳麟. 建筑聲環境.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9.8。制訂人:朱學莉 審定人:付保川 教學院長(公章):任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