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建筑思想分析(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62321
2022-07-19
5頁
18.50KB
1、貝聿銘建筑思想分析貝聿銘的成就及其對當今建筑業的影響自然是不必言說的,他的作品遍及世界各地。但是這樣一個頂級建筑大師卻從不寫書立作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理論,不為自己的設計辯說,他堅持認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所以對他的解讀往往要依賴于他浩瀚而精致的作品,而對于建筑的解讀又偏偏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以至于我們對這位大師的看法和觀點莫衷一是。這對于我們來講多少有點遺憾和失落,不過我們也并非無法捕捉這位大師內心深處對建筑的看法和觀點。在貝聿銘的一生當中,他在很多公共場合也留下了只言片語,成為我們的寶貴資料,如果結合他一生的經歷和創作歷程,慢慢我們就可以發現一個富有開創精神的大師。一、關于建筑理論與2、建筑設計貝聿銘先生曾經說過:“歷來建筑師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專心致志研究理論著書立說的,另一類是埋頭苦干承擔實際設計任務的。但是兩類建筑師的工作都很重要,不可偏廢”。從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到帕拉第奧的四卷關于建筑的書,從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到文丘里的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這些建筑理論著作不僅記錄了建筑發展的過程,探討了建筑自身的內在發展規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個時期人們對建筑本質的研究和認識。就像古希臘刻在石頭上的銘文“認識你自己”一樣,建筑也需要通過自我反省來發現自身的內涵。人作為主體通過對自己的不斷反省可以從膚淺、幼稚的自我認識逐漸走向深入,而對于建筑而言,我們只有通過建筑師這個特殊的主3、體對建筑堅持不懈的思考和反思才會使我們對建筑的認識越來越接近建筑的本質。所以,從古至今,建筑理論的研究和建立都是一項十分重要而艱難的工作,它需要建筑師付出巨大的心血和經歷痛苦的求索過程。但是從另一方面講,建筑理論的研究卻必須依賴于被打上時代烙印的建筑。如果沒有這些建筑,理論的研究和建立根本就是一個天方夜譚的幻想。而現實情況恰恰是大部分建筑師都在從事實際建筑的建造,從國際大都市的城市規劃到單體建筑的設計施工,他們用勤勞的雙手改變了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改變了我們的城市印象,也改變了我們對建筑的看法。誰能否認這本身就是一種理論,本身就是一種已經形成的和正在形成的觀念,而建造成為他們書寫理論的特殊方式4、。貝聿銘所說的話,我們更愿意理解為,一個建筑師不僅應該有承擔實際任務的能力,也應該有研究、探討理論的能力,只不過各自的分工不同而已。很難想象沒有良好的設計經驗和大量的建筑體驗能夠得出深刻的建筑理論來,而沒有堅強的理論作為自己的后盾,建筑師又怎么能夠堅持自己的原則,把握設計方向呢?理論與實踐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當一個建筑師的境界達到一定高度,其所具備的實踐能力和理論素養都為眾人所不及的時候,他才具備了成為一個大師的可能性。貝聿銘的實踐經驗已為全世界所共知,這種超凡的設計才能背后必然隱藏著一種深刻的建筑理論。二、關于建筑藝術與建筑科學貝聿銘說:“建筑雖受科學技術的影響,但并非完全建立在科學技術之上5、,它還需要其他的條件。”“空間與形式的關系是建筑藝術和建筑科學的本質”。現代建筑的發端是源于對功能的發現,摒棄了漫長歷史中泛濫的形式與風格,從“形式追隨功能”開始,功能的開發和應用得到了很大的改觀。但是,不管是過去的形式,還是后來的功能,都是從人本位出發來認識建筑的。單純地講,注重形式是因為人們審美的需要,一種形式或風格的出現和延續代表了一個時代人們普遍的審美趣味,這種形式會隨著人的審美取向的改變而改變,就像主人給自己的寵物穿衣服,覺得怎么好看怎么穿,而從不理會寵物是否愿意;而注重功能則是從人使用的角度出發的,以為人提供便利作為建筑設計的先決條件,以此為基礎再決定建筑的其他方面。這兩者都體現了6、以人為主體、以建筑為客體的哲學觀,而沒有意識到主體的普遍性和相對性,沒有將建筑作為建筑。在這種情況下,建筑永遠只是人旁邊的一個附庸,而缺失了自身的內涵和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對于形式和功能的追求其實只是人類技術史上的一個問題,它與建筑本身沒有太大的關系。如果你觀察過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如果你游覽過MIHO博物館,你就會發現,當你接近建筑的時候,建筑也在主動地引導你。在這里,建筑成了主人,它和你之間產生了一種真誠而詩意的交流,有時候給你親切,有時候給你驚喜,有時候給你好奇,有時候給你安慰。這時,我們可以認識到真正使人們發現建筑內涵和本質的,使人們能夠觸摸到建筑心靈的,是空間。對于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建7、筑而言,空間是它的靈魂,形式不過是它的外表,而功能則是它的任務。貝聿銘的這兩句話闡述了這么一個基本問題:既然科學技術不能解決建筑的全部問題,那么它還依賴的別的東西是什么呢?如果它們共同決定了建筑,那么該如何使之和諧地融匯在一座建筑中呢?問題的答案也許就在貝聿銘的眾多作品中。MIHO博物館雖然以桃花源記為出發點建構起一個仿真的桃花源模型,但是,真正去過的人才會感受到建筑師其實在這里安放了一顆真實的世外桃源般的心靈,每個去過的人都被這種心靈的力量所感染。回過頭再看前面提到的問題,我們發現,科學技術只是創造了一種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使得建筑師筆下誕生的建筑能夠完成自我改造和完善,能夠在與人的交流當中豐8、富和美化自己的內心世界,而科學技術所能做的是支撐起這副巨大、沉重的骨架。三、關于建筑文化與浪潮“建筑是一種嚴肅的事業,而不是時興貨,不可能每隔20年就來一次建筑革命”(貝聿銘)。翻閱西方古代建筑史,每一次社會的變革和轉型都在建筑上有所體現,從古希臘的開明、熱情到古羅馬的豪邁、恢弘,再到漫長的中世紀,到隨后象征這曙光的文藝復興,直到最后資產階級革命,每一個時代都用建筑標榜自己的獨特性與合法性,這其中的建筑所代表的不是一種場所,不是人們活動的空間,也不是單一的外在形式,而更主要的是政治上的一種象征物和整個社會心理的一種寄托與反抗。建筑在每個時代里被抽象出來變成了一種政治文化符號,表達了人們的共同愿9、望,也成了一種極為強大戰斗語言。當第一座現代建筑拔地而起的時候,它本身就宣告了一種戰斗的成功,建筑所代表的決心和勇氣是文字無法比擬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建筑是一種超出了一般意義的事業,一個建筑師筆下的建筑一旦建成,它所代表的可能是整個城市、整個民族乃至整個時代的精神面貌,所以貝聿銘一再強調建筑設計的嚴肅性不是沒有道理的。他說“我們只是地球上的旅游者,來去匆匆,但城市是要永遠存在下去的。”人類建立城市,建造建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為了一朝一夕的事,它們將我們這個時代的印記傳達給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后人,這是我們書寫我們自己的一種方式,這是我們這代人應該承擔起來的一種歷史責任。四、關于建筑與環境10、貝聿銘先生還說過:“建筑設計中有3點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首先是建筑與其環境的結合,其次是空間形式的處理,第三是為使用者著想,解決好功能問題。正是對第一點,前輩大師們是不夠重視的。”其實對于這個問題,當代人已經有了很多的感受,而且越來越多的建筑師開始關注建筑與環境的相結合,甚至自詡為后現代派的建筑師們正是以現代派不注重建筑與其環境之間的關系為借口之一向現代主義建筑發難的。單純地從建筑的角度上講,建筑與建筑之間,建筑與環境之間包括建筑與人之間都能夠形成一種張力,形成一種“場”的概念,如果一座城市里的各個建筑之間都能夠互相形成這種張力,各個街區之間都能夠展開一種和諧的對話,那么這座城市的整體面貌和格11、局應該是協調的。如果有一座建筑與之周邊的環境不能夠建立起這種有效的對話的模式,那就極有可能打破原有的穩定的狀態,將城市的局部甚至整體都陷于一種不穩定、傾斜或者不安的狀態,不僅破壞了整個城市的總體風貌,而且還會影響到原已建立起來的城市空間。在談到北京的時候,貝聿銘說“北京在本質上是一個單層的城市,隨便建造二、三十層的建筑物會毀掉這個城市的。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推倒一部分北京舊城以便給新的建筑讓路。但我表達了我的擔憂,我對他們說,北京是一個藝術品,你不可能破壞他的一部分而不破壞北京的全貌。”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實際上是規劃問題,通過對環境的考察和總體把握得到對建筑的一種必要的限制和約束,這種約束不應該12、是負面的,而應該是積極的,不僅是對環境的一種積極的添加,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正面克制。一座好的建筑可以完善城市的原有格局,也可以成為提升城市空間品位的積極因素。同時,城市既定的各種物理環境能夠恰到好處地融入自身,城市已有的空間場能夠擴展到建筑的內心深處。人的群居性導致了建筑的群居性。從這點出發,其實上述關系可以歸結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建筑與建筑之間的協調與否暗示了城市中人們自身之間的各種矛盾是否能夠得到正確處理。如果沒有一種控制性的措施,這種矛盾很有可能在某個特定時間、特定地點激化而導致嚴重的后果,所以貝聿銘強調“對一個城市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規劃”。科學、合理的規劃不僅能夠有效減輕城市環境景觀的壓力和防止城市空間的畸變,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人與人之間的某種矛盾。這對于一座城市,特別是當代的大型城市來講是具有十分重要而深刻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