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傳統建筑文化的歷史構成(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62367
2022-07-19
3頁
34KB
1、第一部分 總述內容調整為:1 研究背景1.1 不變1.2 巴渝傳統建筑文化的歷史構成(代替原1.2 1.3的內容)(1)泛巴文化古代干欄式聚居(新石器-先秦)大溪文化考34 古發掘證明:巴渝地區是人類起源地之一。巴文化是巴渝地域文化構成中最重要的部分。除了文學、神話傳說、樂舞等成就以外,巴文化的傳統聚居形式對巴渝建筑文化影響深遠。巴人多居河流兩岸和嶺谷,其居住方式主要是便于水居的干欄。華陽國志巴志記載:“郡治江州地勢側險,皆重屋累居,數有火害,又不相容。結舫水居五百余家,承二江之會”。“重屋累居”即指干欄式建筑,亦即今日山城重慶仍能見到的吊腳樓的原型,在山地水邊構建房屋,居室在上,其下用于養畜2、或其他,故稱重屋。結舫水居,即在船上居住,形成水上居住邑落。到了明清時期以至現代,仍然能在重慶地區看到各種不同風格的干欄式建筑物。(2)漢唐遺風漢闕、摩崖、樓閣(漢-唐-北宋)秦漢時期筑江州城 ,主要分布在嘉陵江與長江交匯處.城市沿著嘉陵江北岸和長江南岸呈帶狀發展,形成了自然的以分散為主的城市空間格局。 四川重慶地區現存漢闕數量為全國總量的一半以上,這反映了該地區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唐宋以后,重慶四川的摩崖石刻達到鼎盛,并出現了多處巨型造像和摩崖式樓閣建筑。樓閣式建筑,特別是摩崖樓閣代表了唐宋時期巴渝建筑風貌的重要特征,其依山就勢、因勢利導的建造手法至今反映在巴渝地區建筑當中。(3)抗蒙重鎮城墻3、城門防御體系(南宋-元) 到宋代末,城市向半島腹地發展而變成梭形。南宋以后蒙漢戰爭及城鎮防御體系的發展,使得重慶成為抗蒙重鎮。有著名的抗蒙三城:即合川釣魚城、重慶主城、奉節白帝城。明清以后大量山寨場鎮、寨堡建筑的興建則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巴渝地區城鎮、建筑的防御性功能和特色鮮明的形態特征。(4)湖廣填川傳統場鎮、會館、民居 (元末-明-清)元末和明末的西南地區的戰爭及饑饉造成了原住民人口銳減和大規模的移民入川活動。重慶是“湖廣填四川”移民大軍從三峽水路入川后的主要落腳點,并由此逐漸向四川中、西部擴散遷移,從而形成了多種地域的文化在這里相遇、散播和交融的局面。商業和水運的發展促成了大量場鎮的形成4、。街巷、檐廊、院落等構成了場鎮的主要外部空間形態。場鎮建筑風格多以穿斗結構、白墻黛瓦、吊腳、筑臺、靠崖、梭坡等為主要特點,同時體現出多種地域建筑風格的融合。移民文化同時豐富了巴渝地區的建筑類型,特別是導致了作為移民文化的直接產物會館祠廟建筑的大量出現。(5)開埠文化城鎮與建筑中的西風東漸(1890-20世紀20-30)近代重慶開埠后成為四川和西南地區的商業和金融中心,使得重慶民居中出現了許多西洋式的建筑與園林式的別墅公館,并成為重慶城鎮風貌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重慶文化開始走上中西結合發展的道路,出現了大量“中西合璧”式的建筑作品。幾乎是同時期登陸重慶的現代主義建筑,則注重實用、追求以較經濟的5、手段獲取更多使用價值,這與重慶地區講究實效、不拘一格的建筑傳統和其不發達的經濟狀況相一致,從而逐漸使現代主義建筑創作思想逐漸成為了重慶地區建筑創作的主流。(6)抗戰風云陪都建筑風貌(20世紀30-40年代)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國民政府于當年12月遷都重慶。隨著大批國家機關、工礦企業、金融機構、科教文化部門的內遷,重慶崛起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大后方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和第二次國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政治舞臺,同時作為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遠東指揮中心而一躍而成為國際名城。八年抗戰期間,重慶一直作為中國戰時首都,這是中國近代史和重慶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重慶市現存二百多處陪都遺址(遺跡6、)是重慶陪都文化的重要體現,也是重慶歷史風貌區的突出特色。(7)創新與發展民族形式、產業文化、現代主義(20世紀50年代以來)建國以來,重慶在城鎮與建筑風貌建設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和發展,其中五十年代的“民族形式”,六十年代三線建設時期形成的產業建筑文化,以及改革開放以后形成的國際式風格均已成為重慶城市風貌的有機組成部分。2 研究對象本研究以巴渝傳統場鎮與民居建筑為研究對象。場鎮,即城鄉之間以商業貿易活動為主的集鎮。場鎮是城鎮體系中最基礎、最末端的部分,是由農村集市發展而來的。隨著農村商業貿易需求的不斷增加,最初只是定期交換的臨時集市逐步固定為具有一定商業服務半徑的聚居點,就成為場鎮。“場”即農7、村集市,各地均有不同的稱謂,北方地區一般稱“集”,廣東稱“墟”,廣西稱“牙”,兩湖稱“市”,而西南地區大多稱其為“場”,重慶也不例外。至今在重慶范圍內的很多地方仍把趕集稱為“趕場”,并有“三天一小場,五天一大場”的說法。即使在“場”演化為場鎮之后,人們仍然習慣地稱其為“場”,如巴南區的龍鳳場、含谷場,巫溪縣的龍溪場,合川市的太和場、肖家場,永川市的太平場等等;而有的場鎮也有“場”的別稱,如纂江縣的東溪鎮又稱東溪場,江津市的塘河鎮又稱塘河場等等。民居建筑則泛指構成場鎮的住宅、祠廟、會館、廊橋、牌坊等民間建筑的總合。在重慶地區,場鎮的最初興起當是在宋代。在當時,重慶由于地處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西8、連三蜀,北通漢灑,南達滇黔,東接荊襄”,憑借水運之利而成為長江上游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商賈之往來,貨泉之流行,沿溯之上下者,又不知兒”。商業貿易的繁榮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農村集市隨之興盛,并逐步發展成為場鎮。其后歷代的重慶場鎮雖有興衰,但也尚能延續。然而,明末清初的長達四十年的戰亂和嚴重的自然災害使場鎮的發展一度中斷。據史料記載,至清順治十八年(1661 年),全川人口降至1.6 萬人,居全國倒數第三位。另據道光景江縣志記載:清初“安岳、遂寧兩縣絕人跡,少煙火者二十余年”,安岳甚至“戶不盈十,丁不滿百,難以設官”。土曠人稀,經濟凋弊,全川既是如此重慶當不例外。而人戶寥寥,又何來場鎮?場鎮當時的狀況由此可見。此后,清政府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頒布入籍四川例,鼓勵他省民眾入川開墾,于是有了著名的“湖廣填四川”。這時,重慶地區的場鎮才又重新形成,逐漸發展成為今天所見的傳統場鎮。這樣看來,現存的重慶傳統場鎮大多只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從清初重新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巴渝傳統場鎮與民居體系是重慶傳統建筑文化經過三千余年的發展積淀,又在近三百余年以來進一步創造和融合的產物,也是近代以來巴渝城鎮與建筑體系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產生雜變以前最具體系性、地域性和完整性的城鎮、建筑遺存的代表。原來的2,3,4對應改為3, 4,5 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