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的建筑特點和藝術成就(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62476
2022-07-19
3頁
30.50KB
1、北京故宮的建筑特點和藝術成就 摘要:故宮古建筑群,由朱橡皇帝親自策劃營建。現存規模之大,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文物之眾多,在中國古建筑中絕無僅有,是世界著名的皇宮建筑群。它是中國歷代文化藝術的巨大寶庫,是最有代表性的中華文明的象征。 關鍵詞:故宮 TheForbidden City 建筑 Architecture 文化Culture 這次十多天的山西北京游,我們去了許多名勝古跡,了解了祖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感受到了各地的文化背景,傳統習俗。這次考察時間雖短但是安排有序,讓我們參觀了許多景點,了解了不同方面的知識。其中,北京故宮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它的宏偉壯觀使我感受到了當時的社會氛圍2、,領略了它的宏偉氣魄。以下便是我對北京故宮的基本總結和感受。 北京故宮中國宮殿建筑的最高峰,舊稱紫禁城。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在這里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現辟為“故宮博物院”。故宮的整個建筑金碧輝煌,莊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并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的宮殿建筑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總面積達72萬多平方米,有殿宇宮室9999間半,被稱為“殿宇之海”。它氣魄宏偉,極為壯觀。是明,清兩代的皇宮。1403年,明永樂帝遷都北京,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3、上經過14年的改造和擴建而成的。明永樂十五年始建,永樂十八年建成。北京故宮是以明南京宮殿為藍本,“規則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現有建筑明清代重建,增建,總體布局仍保持明代的基本特征。 紫禁城位處北京內城中心,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占地72萬平方米;城墻高10米,四周環繞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每面辟一門,南面正門為午門,北面后門為神武門,東西兩側為東華門,西華門;城墻四角各一角樓。順紫禁城中軸線延伸,向南有直出皇城近抵北京內城正門正陽門的前導空間,向北有作為紫禁城背景的景山為后續的收束。故宮的建筑藝術主要是群體組合的藝術,群體間的聯系、過渡、轉換,構成了豐富的鋪陳展開的空間序列4、。 故宮根據帝王“身居九重”的體制所建,分成外朝內延兩部分,作為“王權”的集合體,其中建筑有著近乎苛刻的等級劃分,為了表現出一種帝王的威嚴和神圣,整體建筑群極力營造出一種宏大壯觀的氣勢,“三朝五門”“前朝后寢”,“中軸對稱”“左祖右代”的傳流的方方正正的宮殿布局被提升到近乎完美的程度。北京宮殿區的總體布局可分為三節。第一節由大明門開始經過皇城正門天安門,再穿過端門直抵宮城正門午門,共由三個宮前廣場串連而成;第二節即紫禁城內部分,由前朝,后寢和御花園組成;第三節是紫禁城北門外人工堆起的景山,是宮殿區的結尾。 午門,俗稱五鳳樓,平面作凹字形,又高又大的城臺上正中建重檐廡頂的大殿左右凹字轉角和前伸盡5、端各建一座重檐方亭,廊廡將這五座建筑相連,輪廓交錯紛雜,形勢巍峨壯麗,體型豐滿盈潤,體量強健有力,是整個前段的高潮。午門是皇帝下詔書、下令出征的地方。 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均建于明永樂十八年,清代經過重建和重修。它們 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臺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四周環繞著石雕欄桿,基臺三層重迭,每層臺上邊緣都裝飾有漢白玉雕刻的欄板、望柱和龍頭,三臺當中有三層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氣勢磅礴,為故宮中最壯觀的建筑群,表現出不同凡響的崇高地位。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筑,俗稱“金鑾殿”,是舉行最隆重慶典的場所,皇帝登極,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和元旦,冬至,萬壽三6、大節,都在這里行禮慶賀。殿高28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 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御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臺上,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后面有精雕細刻的圍屏。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 莊嚴絢麗。中和殿是慶典前皇帝休憩處,它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3間,四面出廊,金磚鋪地.黃琉璃瓦單檐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保和殿高29米,平面呈長方形,面闊9間,進深5間,黃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頂。屋頂正中有一條正脊,前后各有2條垂脊,在各條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條岔脊,連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條,建筑術語上叫歇山式。保和殿在明代是慶典前的皇帝更衣處,清代改為皇帝的賜7、宴廳和殿試考場。三大殿共同坐落在一個大尺度的工字形三層大臺基上,聯結成有機的整體。 建筑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非常豐富,包括空間、形體、比例、均衡、節奏、色彩、裝飾等許多因素,正是它們共同構成了建筑藝術的造型美。“空間”,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建筑主要通過創造各種內外空間來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巧妙地處理空間,可以大大增強建筑藝術的表現力。由天安門、端門、午門的前序、太和門的過渡、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潮、再經過乾清門的過度到乾清宮的高潮,最后以御花園結尾幾個部分組成,抑揚頓挫一氣貫通。“形體”,主要指建筑物的總體輪廓。故宮的建筑氣勢恢弘,規模巨大。整個建筑空間變化豐富,體量雄偉,外觀壯麗,8、有主有從,顯示出莊嚴肅穆、唯帝王獨尊的宏大氣勢。“比例”,主要是指巧妙處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間的比例關系,建筑中長寬高的比例,凹與凸的比例、虛與實的比例等,都直接影響到建筑美。故宮整體建筑的比例和諧令人贊嘆。以中國古代建筑外觀上最顯著的特征屋頂形式為例,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與保和殿)的屋頂就各不相同。太和殿則是重檐廡殿頂,中和殿為四角攢尖頂,保和殿則是重檐歇山頂。不同屋頂形式的運用,除了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外,也使這三座緊密相連的宮殿,在建筑形象上通過明顯的對比而顯得更加鮮明。尤其故宮的四座解樓,其屋頂結構更為復雜、奇巧,各部分比例諧調,檐角秀麗,造型玲瓏別致,從而成為北京故宮的象征。“均衡”9、,主要指建筑在構圖上的對稱,包括建筑物前后、左右、上下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均衡對稱常常給人一種嚴肅莊重的感覺,增加崇高的美感。故宮作為一個完整的建筑群非常均衡對稱,其中每座建筑物都是在一條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展開,整個建筑群的中心是高大的太和殿,以此為中心由南向北伸展。故宮宮殿建筑布局沿南北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節奏”,指通過有規律的變化和排列,利用建筑物的墻、柱、門、窗等有秩序的重復出現,產生一種韻律美或節奏美,正是在這一點上,建筑和音樂具有同在的共同之處,因而人們把它們分別說成是“凝固的音樂”和“流動的建筑”。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就曾經專門研究過故宮的廊柱,并從中發現了十分明顯的節奏感10、與韻律感,從天安門經過端門到午門,就有著明顯的節奏感,兩旁的柱子有節奏地排列,形成連續不斷的空間序列。“色彩”,也常常構成建筑特有的藝術形象,給人們還來獨特的審美感受和難忘的印象。北京故宮主要建筑的黃色琉璃瓦頂金碧輝煌、朱紅色的柱子與門窗、檐下處于陰影部位的青綠色略點金的建筑彩畫,在白色臺基的襯托下,使建筑物各部分輪廓更加鮮明,色彩別具一格,從而使建筑物更加富麗堂皇。在建筑上使用這些強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藝術效果,作為建筑物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創造建筑也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它可以起到為建筑物增輝添彩的作用。故宮的建筑十分注意屋頂的裝飾,不但在屋角處做出翹角飛檐,飾以各種雕刻彩繪,還常常在11、屋脊上增加華麗的走獸裝飾。甚至故宮內各種門上九九排列的門釘,作為裝飾也具有十分濃郁的民族文化內涵。北京宮殿的藝術成就不僅體現在對于總體規劃的把握,而且體現在很多局部的形式美表現手法上。故宮單體的構成方式,大都采用上部富麗,下部簡易的處理手法。故宮建筑的檐,頂部分竭盡全力使之華麗,屋身墻壁則簡易處理。承托建筑物的墻體多表現為梯形,穩當地坐在大地之上,與建筑構成金字塔形。墻體平整無飾,屋檐尤其是斗拱裝飾最為繁復妍麗,用黃琉璃瓦鋪在屋頂,瓦的放射形在天空交叉。斗拱是中國建筑所特有的。起先,它既是裝飾品又起承重作用。明清以來,它的實用價值基本上已經失去了,主要以裝飾物的身份出現。斗拱結構復雜,形狀各異12、,縱橫交錯,互相掩蓋,形成不同的突出點和凹點,給人留下許多想像余地。故宮建筑的墻壁也是各式各樣的。與又高又大的崇樓連為一體的墻,多呈現為梯形,或造成梯形印象,避免直角平角,突出墻體的穩定感。故宮建筑的墻壁利用這種“沒有一個持久不變的方向”所造成的視覺印象,給人一種不可捉摸的感覺,以引起某種神奇的遐想。 總之,一條中軸貫通著整個故宮,這條中軸又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三大殿、后三宮、御花園都位于這條中軸線上。在中軸宮殿兩旁,還對稱分布著許多殿宇,也都宏偉華麗。這些宮殿可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殿為兩翼。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六宮為兩翼,13、布局嚴謹有序。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建造精巧美觀。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0米,長3400米的宮墻,墻外還有52米寬的護城河。讓我們充分感受到它的文化底蘊。 而現在,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鐘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1052653件,占中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是中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 設在故宮東路的珍寶館, 展出各種奇珍異寶。如一套清代金銀珠云龍紋甲胄,通身纏繞著1614、條龍,形狀生動,穿插于云朵之間。甲胄是用約60萬個小鋼片連結起來的,每個鋼片厚約1毫米,長4毫米,寬1.5毫米,鉆上小孔,以便穿線連結。據說,為了制造這套甲胄,共用了4萬多個工時。故宮文物分成宮廷原狀和古代藝術兩大陳列體系,先后布置了51個原狀陳列,真實性很高,建立十余個專館,先后舉辦各種展覽數百余次,赴歐、亞、美、澳、非五大洲展覽數十次,宣傳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藝術傳統,促進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 而這次也是我們偉大祖國的六十周年大慶,在天安門城樓前,在故宮前見證了我們親愛的祖國60年來的風風雨雨和令世界矚目的成就。在這一偉大的時刻,令人振奮和激動。去了北京故宮,更是感受到了祖國有史以來的雄偉和強大。領略到明清時期中國建筑給人們帶來的震撼。那大片黃色屋頂,紅色墻壁,紅漆柱子及規格化了的彩畫,給全部建筑穿上了富麗堂皇的盛裝,取得了豐富統一的藝術效果。這足以讓我們自豪和驕傲,在這一特殊的時刻,我們的感受更是深刻,我們為祖國的宏偉建筑,祖國的強大而光榮! 參考文獻:北京的前世今生馮大彪著 上海三聯書店 07年1月出版 中國建筑 楊飛主編 光明日報,中國文史出版社 04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