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和他的建筑樂章(2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62574
2022-07-19
2頁
39.72KB
1、貝聿銘和他的建筑樂章一個建筑師的夢想貝聿銘是蘇州人。父親是大銀行家貝祖貽。貝氏家族曾擁有過蘇州著名園林獅子林。年幼的貝聿銘曾在獅子林度過一段快樂無拘的童年時光。少年時代在上海讀書的貝聿銘周末常去一家臺球館。那時,臺球館附近正在建造一座當時上海最高的飯店。每次走過這里,看到萬丈高樓平地起,引發了貝聿銘的好奇心,從而激發了他學習建筑的理想。青年時代的貝聿銘先后就讀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為他的建筑師夢想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1948年,紐約的一位房地產開發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國建筑界的慣例,首次聘用中國人貝聿銘為建筑師。一個富有經驗和口才的房地產建筑商人和一個是極富創造力的2、建筑師,二人相得益彰,成為事業上的理想搭檔。真正使貝聿銘名揚天下,躋身于世界級建筑大師行列的是他對約翰?肯尼迪圖書館的設計和建造。1964年,為紀念已故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決定在波士頓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約翰?肯尼迪圖書館。起初,肯尼迪家族在前來應選的一大堆一流建筑師中沒有太注意貝聿銘。但是,當聽了他生動描述了根據建筑場地所作的設計、建筑材料的選用、以及如何賦予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義之后,肯尼迪遺孀杰奎林被深深打動了。她斷言:“貝聿銘的唯美世界無人可與之相比,我再三考慮后選擇了他。”約翰?肯尼迪圖書館建造了十五年之久,于1979年落成。圖書館那新穎的設計、大膽的造型、高超的技術,對3、美國建筑界無疑投下了一枚重量級炸彈。這座圖書館被公認是美國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同年,美國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貝聿銘年”,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筑學院金質獎章。時間長河中的赤子情懷在近半個世紀以來,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筑有百余項,獲獎五十多次。他的在美國的近五十項大型設計中,有半數均獲獎。貝聿銘既是一位滿載榮譽獎章的世界級建筑大師,也是一位具有拳拳愛國之心的赤子。當年因學業而滯留美國的貝聿銘與大陸一別近四十個春秋。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美關系破冰后,貝聿銘懷著一腔報國熱情回到大陸。他應中國政府的邀請接手設計了北京香山飯店。貝聿銘在雪霽中來到香山,當他爬到半山腰的一座涼亭中時,發現無論從亭子哪個角度4、看上去,這里都儼然是一副完美的風景畫。于是他說:“當我們看到那個地方時,我絲毫也沒有猶豫。我說,我們就在這兒建吧。”香山飯店不過是一家只有325間客房的中型飯店,以貝聿銘的世界級名望來說,這只是一單小小的CASE。但他卻看重這個報效祖國的機會。貝聿銘一直想為新中國創造一種新的建筑語言,將中國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風格相結合,設計香山飯店正是機會。貝聿銘本著“尋找一種新式建筑語言”的追求,開始了新的探尋。他的步履遍及江南一帶的大小城市,參觀了無數的園林和庭院,他堅信,“盡管中國經歷了種種曲折坎坷,但這種建筑語言對多數中國人來說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要為普通人設計的建筑風格中注入新的生機。“中國的5、建筑不能重返舊式的做法。廟宇和宮殿的時代不僅在經濟上使建筑師們可望不可及,而且在思想上不能為建筑師們所接受。我希望盡自己的淺薄之力報答生育我的那種文化,并能盡量幫助建筑師們找到新方式。”最終,貝聿銘確立了香山飯店這幢建筑必須體現中國建筑藝術的精華。比如中國園林建筑和民居中院落與室內空間不可分割的相互滲透,園林建筑中觀賞路線的布置等等,這些優秀的建筑手法都應該被繼承下來。香山飯店設計的層次感很強,逐漸展開,引人入勝。最美的是“四季庭院”,它以這座陽光燦爛的庭院為出發點,各條走廊蜿蜒伸展,通向四間低層的廂房。由于設計精巧,人們可以從廂房看到四周園林的景色。這正是蘇州園林的造園手法。貝聿銘說:“在西6、方窗戶就是窗戶,它要放進陽光和新鮮空氣。但對中國人來說,窗戶是鏡框,那里總有園林。”空間里的“讓光線來做設計”“讓光線來做設計”,這是貝聿銘的名言,也是他著名的建筑理念。他的作品有個共同點:“內庭”將內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于建筑,光與空間結合而形成萬般變化。貝氏著名作品法國巴黎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法國總統密特朗決定改建和擴建世界著名藝術寶庫盧浮宮。為此,法國政府廣泛征求設計方案,最后由密特朗總統出面,邀請世界上十五個著名博物館館長對應征的設計方案進行遴選。結果有十三位館長選擇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貝聿銘這一方案提議:采用現代建筑材料在盧浮宮的拿破侖庭院內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7、此事在法國引掀起軒然大波。有人認為這樣會破壞盧浮宮古樸的建筑風格,成為“既毀了盧浮宮又毀了金字塔”的禍魁。但是密特朗總統力排眾議,還是采用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貝聿銘設計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寬三十米,聳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個側面由六百七十三塊菱形玻璃拼組而成。總平面面積約有二千平方米。塔身總重量為二百噸,其中玻璃凈重達105噸,金屬支架卻僅有95噸。也就是說,支架都是超負荷的,但這種不可思議也能在貝氏手中實現。建成后,這座玻璃金字塔獲得了想不到的成功,就連先前的攻擊者也不得不佩服,說這是“盧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在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東三面還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8、點綴,與七個三角形噴水池匯成平面與立體幾何圖形的奇特美景,看上去璀璨奪目,把盧浮宮這座具有八百年歷史的古建筑裝點得更加輝煌。貝氏另一個代表作是俯瞰香港維多利亞灣的中銀大廈,這是他所有設計方案中最高的建筑物,也創造了他事業的另一座高峰。1984年,貝聿銘為香港中國銀行設計了一座七十層樓,高一百米的大廈。貝氏的父親是香港中國銀行的最早創辦人,他對這項建筑具有獨特的親切感。但是他更強調,這座大廈在香港是中國的象征之一,應該讓它“抬抬頭”,所以要高大而氣派,顯示出中國人的驕傲。中銀大廈設計簡潔利落,合理有序。他對設計向來精益求精,本身工程學方面的學術造詣使貝氏對形勢空間,建材與技術方面都有超乎同行的水準。 編輯 朱國偉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10-31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