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筑服從構造到構造服從建筑(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62614
2022-07-19
4頁
29KB
1、從建筑服從構造到構造服從建筑陳麗喬 From Forms follow constructions to Constructions follow forms被忽略了的課題-構造與建筑效果的關系不知道你們可有這個經驗,在建筑學院里,我們好象學了很多建筑的技術和構造,可是,當我們一跨出校門,面對的是真正的構造問題,用的不再是顏色筆,而是真正的建材,決定的不再是圖紙上的視覺距離,而是構造上的實際尺寸和關系,我們便會發現,這是一點也不容易的。我想問題就出在(學校里),我們常把構造這個課題,看成為一個純技術的學科,要解決的問題,只是如何能使建筑物站起來,屋頂如何可以做到不漏水,而忽略了構造和視覺效果的2、關系,問題簡單到,為什么我們要“追線”(Alignment of joints),也沒有幾個建筑師能答得上。而我當年,在香港大學受的是以包浩斯(Bauhaus)為基礎的建筑教育,追求的是建筑的誠實性( Honesty of Function; Honesty of Construction),可是,在工作實踐的過程中,我又發現好象不是這回事,迫使我回到學校里,重新去思索這些問題,雖然我已完成了我的博士學位,雖然我已工作了18年,設計過一些受業界認同的作品。可是,時至今天,圖紙與成品之間的關系,對我來說仍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更不時犯下錯誤,要業主為我交學費,所以要我找個話題來談一談,就讓我來說一說3、建筑與構造的關系吧。服從構造的建筑人類的建筑文明始于人需要在大自然建造自己的安身之所,避免日曬雨淋、風吹雨打,蟲獸侵害,我們的祖先可以用來建房子的,就只有身邊各種的天然材料,而這些材料,因地而異,且各有各的特性和限制,通過許多代的實踐,慢慢地把經驗累積起來,成為了各地不同的建筑傳統,也就是我們今天稱頌不已的民居建筑,或是所謂的“沒有建筑師的建筑”(Architecture without rchitects)。這些建筑在有限的資源及技術下,不得不以較有效率的方法去解決建筑的各種問題,一個答案就要同時解決幾個建筑上的問題,并沒有能力和條件去做許多只為視覺服務的構件,或是不太合乎結構原理,損耗大量4、材料的設計,它只好把一些構造上或功能上實際需要的部份美化、修飾,變成設計的視覺精華。(圖一/二)上圖為四川的民居,它的視覺效果完全來自它那適合丘地的“明造”穿斗結構,那竹編夾泥套白的墻,以及那為適應多雨氣候而挑得很出的坡頂。(圖三/四)同是竹材,不同的地方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傳統,各有各的精釆之處。現代建筑工業革命帶給人類的文明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新的材料和動力來源,機械和工程科學的使用,建筑界的先驅們認為,建筑亦應該有新的形態和風格,以反映這些結構性的轉變。在這些理論下,我們一定會相信現代建筑是一種服從于構造的建筑風格,這個看法,我在學生的時期是深信不疑的,但是,在我后期的研究中,發現勒柯布5、西耶(Le Corbusier) 在法國朗香 (Ronchamp)建的圣母院是鋼架結構,而他的薩伏伊別墅(Villa Savoye)卻用上許多的磚墻,而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在巴塞羅那博覽會內的德國館( Bacelona Pavilion),是無梁板結構,但是,在視線以外的屋頂上,卻是桁架結構,我便知道許多動人的理論,只是用來革命的,許多今天大家認為是現代建筑的經典作品,也是視覺效果為先,構造只是用來實現建筑師對建筑物風格上的要求。高科技建筑 (High Tech architecture) 談到建筑與構造的關系,我們很容易便想到那些把結構、機電部份外露的高科技建筑,6、高科技建筑的精神,不就是以構造為設計之源,將功能、結構、構造元素作為建筑的視覺精華。可是,筆者對此有所保留,試問骨架外露是真的構造需要,還是一個形態上的要求呢?觀乎自然界的演進,骨架藏于體內,用皮膚將之包裹著,可以避免一個生物關鍵的部份,暴露于外面,受到風吹雨打,冷縮熱漲之苦,真的要這樣造,要解決的不單止是大大增加了需要保護的表面積,也要面對一些像“如何填塞骨架之間的縫”等細部問題,才能將室內與室外完全隔絕。又例如,為了要使室內的機電設備暴露出來而不做吊頂,其情況就好象要把我們的肝腸露出來,帶來的問題相信絕對比造吊頂的來得多。上圖 摘自Architects Journal, 作者為著名的建筑卡7、通大師L. Hellman但大家千萬不要誤會,以為我是反對高科技建筑,我只是不認同人們認為這類建筑,是真正的做到建筑服從構造,對我來說,他們只是借構造之名來發揮,來造自己的文章,說到底還是以構造的元素,達到自己希望得到的視覺效果,而之所以能造出一些與別不同的外型,就恰恰是因為正常的建筑根本不會這樣來處理它的構造。試想想,若香港匯豐銀行,縱有多創新的結構,而不把它放在建筑的表皮之外,雖然,這樣可以大大減少了構造的問題,可是,對作為設計師的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他會滿意嗎?這是真正的環保或可持續發展的建筑(Ecological/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8、)嗎?說到這兒,我也想順便說一說時下的熱門話題-環保建筑,因為今天不少建筑物都用上許多高科技設備去解決環保的問題,如科福斯特(Foster)的許多作品,近至剛拿了香港建筑師年獎的北京道一號,用上了什么自動追著陽光走的摭陽設備,什么有機動通風的玻璃幕墻,但我有時候懷疑,這是真正的環保建筑嗎? 或是建筑師用科技來解決自己制造出來的問題呢? 就算是要采光、要取景,我們真的需要那么多的玻璃嗎?一些在西方,天氣寒冷,且日照短的地方所使用的設計,在我們較為炎熱的地方,是否真的適用呢?還是我們為了要保持一個完美的全透明玻璃、不反光的外觀,而不惜用金錢,用科技來解決因幕墻隔熱能力低,所導致的過份能源損耗呢? 9、如我前所說,為外觀造建筑是無可厚非的,可是,要大打環保旗幟,說如何環保,如何節能,就有點說不過去了。服從建筑的構造今天要找這些例子,一點也不難,除著科技的發展,以往那些由丁字尺、三角尺帶來的限制,早已不存在了,有了計算機的幫助,再復雜的設計,再不規則的造形,如許多弗蘭克蓋里(Frank Gehry),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藍天組(Coop Himmelblau)的設計也沒有問題。今天,只要可以不計成本的話,差不多甚么設計都可以實現,只要模型造得出來,膠水粘得住的,然后把構造的難題交到技術人員、工程師的手上,讓他們去解決,構造只變成為建筑服務的一種工具、一個過程。左圖 有了模型掃10、描器,只要模型能做,不難把它轉化成平、立、剖面右圖 我在Frank Gehry 的辨公室內看到這個原大樣品,上面的每塊石都是從用計算機得來的數據剪裁的,后面的構架完全為了服務它立體的外皮。這是對還是錯呢?這是一個相當具爭議性的問題。無疑,用這個手法設計出來的作品,會有相當大的震憾力,因為它的那份新鮮感,那份不尋常,都教人注目。而且這些作品當中,更有一些是劃時代的設計,就好象弗蘭克蓋里(Frank Gehry) 在西班牙畢爾巴鄂(Bibao)的古根海姆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只要看見它那極具雕塑感的造形,它內里活潑生動的公共空間,知道這個博物館為畢爾巴鄂這個城市帶來的經濟效11、益,便會感到這種不服從于構造的建筑是可以相當經典和恰當的。上圖是弗蘭克.蓋里(Frank Gehry)的古根海姆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他對我來說,絕對是一位大師,欣賞的是他在把弄建筑物的造形時,仍往往能照顧到建筑物的功能,就像這個博物館,它雖然外型和公共空間都很奇異,但它的展廳卻是平實無華的,他沒有像許多其他的建筑師,只把博物館當成自己的藝術品,而把原來的用途忘記得一干二凈。可是,不成功的例子可能遠較成功的例子多,有些設計,不但建造困難,內里的空間更是難以使用,外型則嘩眾取寵,一點也不耐看,要搞這種不服從于構造的設計,是需要更多的內涵,更清晰的概念,更高的設計技術和修養12、的。這或可能是我的個人偏好,我更因賞一些能把構造、功能和視覺效果完美結合的作品,像赫爾佐格與德穆龍(Herzog & de Meuron),圣地亞哥卡拉塔瓦(Santiagio Calatrava),貝聿銘,拉斐爾莫奈歐(Rafael Moneo)等,他們都有著深厚的技術背景,所以經常可以在作品中,把構造演化成建筑的文章。圖中是赫爾佐格與德穆龍(Herzog & de Meuron)在東京青山區的 Prada 旗艦店,他是其中一個我相當佩服的建筑師,看著他們每個作品,在表皮構造上的突破與創新,在功能及外觀上總是恰如其份。前所未有的創作空間今天,我們再也不用面對前人在建造上的許多束縛,而且,人做13、的材料,種類之多,仿真能力之高,也令人咋舌,面對著這前所未有的選擇及可能性,建筑設計問題已經不再是“能與不能”,而是“想與不想”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樣去評價建筑作品呢?上圖的橋是金屬造的,而下圖的圍欄卻是膠的,今天我們已不可隨便相信自己的眼精。建筑要經得時間及多角度的考驗筆者認為,建筑必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因為建筑有別于時裝,不能盲目地跟著時下的小潮流走,今年覺得很是時髦,但明年已經覺得非常過時落伍,想把它仍掉。每個建筑物,都耗費了不少人類資源,且直接影響到我們生活的環境,故必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除了一些非常特別的情況外,建筑設計應盡量以較有效率的方法去滿足它的功能和社會角色,不應14、過份的浪費,為求新鮮好玩而做建筑,這是不太負責任的行為。這些考慮,我相信,會隨著人類資源的日益減少,而變得越來越重要。但不時髦是否就意味著,我們只能把舊的一套搬出來呢?這個當然不是,我想我們是有能力去區分,哪些是為求外貌新穎而標其立異,哪些是真的在建筑領域上尋求突破。況且,不同的建筑類型有不同的壽命和影響力,一些較小規模的項目,如博覽會內的建筑,它們影響的只是一小撮人,或只是存在一段較短的時間,故絕對是實驗性建筑的試場,雖然建筑師,如板茂(Shigeru Ban),仍覺得這是一個巨大的資源浪費,故此在德國漢挪威(Hanover) 的博覽會上,采用了可循還再用的紙材,去建造他的日本展館。一些較具15、規模的建筑,投資的是許多的社會資源,用者要面對的是許多年的經營和維修,那我們真的要更為審慎了。此外,我們也不應盲目地只去追隨某種風格,一些人不管地方文化,硬把自己或借來的設計強加于一個地方。倒過來說,又有一些建筑師盲目地否定了所有傳統的建筑,認為只有現代風格,才切合現代的需要,硬把一些非常實用、充滿傳統智慧的元素,如排水性能良好的金字坡頂,當成設計的違禁品,說到底,他們所使用的現代建筑語言,又何嘗不是借回來的呢?要有好的建筑,先要有好的平臺討論、評價建筑,今天我們接觸到的媒體,許多都過份重視建筑的外型,欠缺較有深度的評論,我們應多考慮一個建筑物是否有助推動人類文化,或在建筑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退而求其次,建筑物在特定的一套限制和條件下,是否找到一個很好的答案,建筑師有否用了真心和誠意去解決建筑上的各種問題,當中包括了它的功能、能源效益、可構造性、易維修性、耐久性等,它與四周,以至整個地方,整個城市的關系,而不是單看其樣子是否出位和特別,只注重照片的視覺效果,追求表面的“奇” 和“異”,而是用一個更有深度的目光,去分析一個建筑物的成敗,去了解一個建筑物對其所在的社區、對其使用者、投資者的回響。陳麗喬女,1962年出生。中國香港。香港青年建筑師獎 1993年香港大學建筑學博士 1998年巴馬丹拿建筑師事務所 董事繼續閱讀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21
1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