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外建設經驗看我國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5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62680
2022-07-19
5頁
42.59KB
1、從國外建設經驗看我國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摘要:本文從我國建筑市場誠信缺失的現象入手,深入探究我國建筑業誠信缺失的根源,并從國外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的經驗出發,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重點研究在現有基礎上,如何從行業信用監督和評價機制、建設領域相關法制建設、幾方面有效地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場信用體系。 關鍵詞:建筑市場,信用體系,信用平臺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Chinas construction market lack of credibility of the phenomena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to probe the sourc2、e of lack of credibility, and foreign construction market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redit system, the effective method to solve. Key research in the existing basis, how from industry credit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reas related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3、several aspects effectively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credit system.Keywords: construction market, the credit system, credit platform中圖分類號:F71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引言:建筑市場信用體系是社會信用體系在建筑市場的具體體現,其構建是基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和依托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而進行規劃和展開的。作為社會信用體系的一個子系統,建筑市場信用體系由于建筑市場自身的特點和運行規律的特殊性,具有明顯的行業特征。從4、參與主體來看,建筑市場信用體系涵蓋了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建筑市場上的各方主體、行業協會、還有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及其他提供社會信息第三方機構等等;從內容上來看,建筑市場信用體系主要包括了信用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管理機制、信用等級評定等內容。通過市場信用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使建筑市場各責任主體行為的價值取向發生變化,實現從失信、缺信向守信的轉變,促進建筑市場整體信用水平的提高,為建筑市場的有序高效運行提供良好的信用支撐,實現建筑市場的正常運行和發展。概括來說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就是關于建筑市場的一套綜合治理機制,主要目的在于通過信用法規建設、完善信用制度和機制、統一評價標準等,有效約束和懲罰建筑市場主體5、的失信行為,并使各市場主體的價值取向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以信為本,自覺守信,誠信經營,從而提高建筑市場的整體信用水平保障建筑市場的有序運行和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建筑市場的信用缺失及其原因隨著我國經濟的穩步發展,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建筑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從整體上看,我國建筑業目前誠信缺失現象還十分普遍,工程層層轉包、大量資金在中間環節被“灰色蒸發”、建筑行業腐敗驚人、高價低質的問題工程、在建項目隱患重重、長期拖欠工程款等。這些不誠信事件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建筑市場秩序,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引發了基礎建設中的經濟損失和嚴重浪費,還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建筑行業的信用狀況和許多行業一樣,6、已經成為我國市場經濟發育的一個薄弱環節,開始制約市場經濟和本行業的進一步發展,究其原因, 許多政策和措施通常是針對某一具體問題而采取的治標之策, 收效于一時,而且由于建筑市場涉及面廣,交易額大,可變因素多,又缺乏必要的制度約束,造成我國建筑市場目前信用缺失現象還十分普遍。因此需要從系統的角度,多視角、全方位地分析和研究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問題,并積極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成熟市場信用體系構建模式的國際經驗,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建筑市場信用體系。二、國外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經驗當代國際上各個國家信用體系構建模式類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政府主導的社會信用體系模式,即征信機構由政府組織設立,主要由中央銀行、7、金融監管機構和行業協會組成,征信機構和資信評價機構都是非營利性的,由政府統一實施監管,這一類型的代表是德國;另一種是市場主導的社會信用體系模式,在市場化模式下,不僅具備了較為完善的信用法律體系和政府監管體系,而且與之相伴形成了獨立、客觀、公正的,按照現代企業制度方式建立,并依據市場化原則運作的征信服務機構,這一類型的代表是美國。就這兩個國家而言,二者在信用體系法律制度方面都較為完善,在德國,誠信原則體現在法律制度中的方方面面,無論從聯邦一級的聯邦憲法聯邦承發包法聯邦招投標法等法律,還是州、市一級的如北萊茵威斯特法侖州建筑法中都有對誠信懲罰方面的明確規定。政府通過立法,有效引導和強化市場中各責任8、主體的誠信意識,優化市場環境。美國有比較完備的涉及信用管理各方面的法律體系,美國正在實施的與信用相關的立法就多達數十項,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規范社會信用體系的法律體系,構成了一個健康的社會信用環境。二者在政府監管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德國采用政府對社會信用體系直接管理的方式,而美國則采取間接管理的方式,由市場主導。德國征信機構是由政府組織設立,美國則是由市場化運作組建。在征信機構類型上也有所不同,在德國,是政府直接監管下的由國家中央銀行、金融監管機構、審計部門和行業協會共同構建的非營利性的征信體系。由中央銀行從各銀行和金融監管機構采集數據,建立全國信貸數據庫,直接向各行業有關部門和協會提供業內企業9、和人員的信用記錄,建立誠信檔案,并接受聯邦內審計部門的監督。通過建立全國統一的誠信平臺,使企業的必要信息公開化、透明化,有利于市場承、發包方在交易過程中的互相選擇,有效改善了市場中交易各方信息不對稱的現狀。美國的征信機構則是按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的營利性股份制企業。在信用評價方面,德國政府各部門間建立了科學的聯動協調機制,以建筑監管為例,由政府建筑管理部門會同財政、稅務、工商等各有關部門建立了針對政府投資項目的工程招標預選企業名錄,對于這些綜合實力強、市場信譽好的企業,金融機構優先提供各類授信、貸款以及優質便捷的服務。美國的資信評價機構大多是按市場化原則運作的服務性機構。三、我國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10、設對策建議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模式是政府主導型,與德國的較為相像,因此,德國的成功經驗對于我們來說更具借鑒意義,而美國的市場主導型的社會信用體系模式對于正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中國來說也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1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必須要有法律保障, 立法先行。一方面國家有計劃地制定頒發全社會信用體系的相關法律和行政法規, 如現正在征求意見的征信管理條例等, 這些法律、法規對整個建筑市場信用體系的建立起著指導的作用; 另一方面, 建筑市場應出臺與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相應的部門規章和管理辦法等。建筑市場信用管理法規建設, 首先要修改或完善現行的建設法律和部門規章, 整合現有的11、管理制度, 使之適應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的需要。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 并沒有專門針對建筑市場而制定的信用管理法律。但有一些專門機構關注和研究建筑市場的信用問題, 如美國的發展建設實踐委員會( ICPC) 。ICPC 是美國全國信用管理協會(NACM) 下面的常設委員會, 為國家信用管理協會成員提供建筑業相關信息, 有計劃地提高建筑業的信用管理水平, 研究并改進建筑業的相關法律、信用以及財務行為。目前, 我國許多信用管理工作需要政府牽頭和經辦。隨著信用管理行業發展和國際交流增多, 發揮信用管理行業協會的作用有其重要性和可能性, 建議在完善中國信用管理協會組織機構和章程的基礎上, 設立一個建筑業12、信用管理分會。 2充分發揮政府、行業協會及評價機構三方在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重要作用作為建筑市場上的重要主體,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和評價機構在推動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中起著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建設部關于加快推進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意見就三者的主要工作內容作出明確規定。當前針對我國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的具體情況,不僅要更加注重發揮政府在信用體系構筑中的指導、服務、懲治和監管作用,同時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信用體系建設具體事務性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引導建筑行業的內部監督和協調機制的建立,完善行業的自律機制,促進信用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再者,積極引導信用征信和評價機構加強對建筑行業和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13、設情況的研究,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的工作建議和意見,在市場化的信用征信和評價機制的構建過程中充分發揮其專業性優勢。 四、加強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實施跟蹤監管和工程擔保,保證合同履行1.加強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是整頓和規范建筑市場秩序的治本舉措,也是建筑業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保證。各級建設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建設部關于加快推進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意見(建市2005138號)、建筑市場誠信行為信息管理辦法(建市20079號)和我廳關于加快推進我省建筑市場監督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工作的通知(建建發2006239號)的要求,加快招投標信息化建設,提高招投標監管和公共服務能力。及時公布招標公告、資格預14、審結果、中標候選人、中標結果、招標代理活動、違法違規招投標行為的處理結果、招投標當事人不良行為記錄和其他各類不良行為等相關信息,積極推進電子政務公開和信息化工作,實現招投標信息共享。要認真貫徹落實我廳與省監察廳、省人民檢察院聯合印發的浙江省建設市場不良行為記錄和公示辦法(浙建監200680號),加強對建設工程各方主體和從業人員的市場活動、信用情況的跟蹤管理,將不良行為記錄載入數據庫,并上網公示,讓社會監督。對有不良行為記錄的單位和個人,要加大其違法違規的成本,限制其參加依法必須公開招標的建設工程的投標活動,以引導企業及從業人員誠信經營,以質取勝。2.實行招標項目跟蹤監管。招標人和中標人應當按照15、招標文件和中標的投標文件訂立書面合同。訂立書面合同后7日內,中標人應當將合同送工程所在地建設主管部門備案。合同未辦理備案手續的,建設主管部門不得頒發施工許可證。要建立招標項目跟蹤監管制度,對依法必須公開招標的建設工程實行全程跟蹤監管。建設主管部門要通過回訪招標人和中標人,落實投標承諾及合同履約情況,發現不良行為及時督促整改。實行中標項目經理鎖定管理,中標人投標文件中確定的項目經理及其管理人員,未經招標人允許不得更換。招標人允許更換的,應在5日內報建設主管部門。要嚴厲查處中標后隨意更換項目經理(建造師)、轉包、違法分包、任意進行合同變更、不合理地增加合同價款、拖延支付工程款、拖延竣工結算、拖欠農16、民工工資、行賄受賄等違法、違規和違約行為,促進合同的全面履行,營造誠信經營、忠實履約的市場環境。3.積極推進工程擔保,保證合同履行。推行工程擔保制度是規范建筑市場秩序的一項重要舉措,對規范工程招投標行為,防范和化解工程風險,保證合同履行,遏制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等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建設主管部門要按照建設部關于在建設工程項目中進一步推行工程擔保制度的意見要求,充分認識推行工程擔保制度的意義,明確目標和要求,認真學習試點城市的經驗做法,結合本地實際,積極開展工程擔保運行機制的專題研究,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推動工程擔保工作的全面開展。3建立健全誠信激勵機制和失信懲罰機制誠信激勵和17、失信懲戒機制是建筑市場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完善我國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性環節。除了在法律法規、規章等給予明確規定,更要保障守信獲益、失信懲罰基本原則的認真貫徹和有效落實。對于惡意拖欠工資、違法轉包、發生安全事故等信用不良企業依據有關規定處以相應的處罰處理,如經濟處罰、吊銷證照、撤銷或更改建筑資質等,加大失信的成本 。同時通過全國范圍內的統一信用信息管理平臺給予上網公示,通過信用信息的共享和廣泛使用,切實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制的聯動機制,讓失信者難以在市場競爭中立足。對于誠信經營的市場主體,則給予相應的政策優惠和支持,做到獎懲分明,進一步調動和激發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主體意識和理念18、的形成并不斷地給予誠信行為以正面強化。同時相關負責部門或行業協會等第三方組織要做好典型優秀企業的宣傳,既是對于守信經營者的鼓勵,也起到宣傳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的積極效果,進一步促進競爭有序的建筑市場秩序的形成。只有雙管其下,真正使守信者獲益,失信者得到懲處,才能為我國建筑市場信用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提供動力上的支持。結語:缺信經營的現象是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中最主要、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我國信用體系建設剛剛起步, 信用體系管理需要不斷加強和完善。尤其是占國民經濟GDP 比重較大的建筑產業, 信用體系管理還遠遠不能適應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此, 我們要引起高度的重視。牢固地樹立起科學的發展觀, 從信用體系建設入手, 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用優良的企業信譽, 自覺維護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形成良好的經營環境, 推動建設領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這對于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參考文獻:1 張揚.國外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帶給我們的啟示J.山西建筑,2009,36.2 王孟鈞, 何繼善. 建筑市場信用機制研究J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33 宿燕.我國建筑市場信用體系構建的研究.武漢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74 王孟鈞. 建筑市場信用機制與制度建設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6注:文章內所有公式及圖表請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