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幾種主要建筑風格(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62703
2022-07-19
5頁
18KB
1、常見幾種主要建筑風格 古希臘風格: 古希臘建筑風格的特點主要是和諧、完美、崇高。這些風格特點,在古希臘神廟的各個方面都有鮮明的表現。首先是柱式。古希臘的“柱式”,不僅僅是一種建筑部件的形式,更準確地說,它是一種建筑規范的風格,這種規范和風格的特點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額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礎、柱身、柱頭)的嚴格和諧的比例和以人為尺度的造型格式。最典型的柱式主要有三種,即陶立克、愛奧尼克和科林斯柱式。這些柱式,不僅外在形體直觀地顯示出和諧、完美、崇高的風格,而且其比例規范也無不顯出和諧與完美的風格。二是以神廟為主體的建筑群體,也常常以更為宏偉的構圖,表現了古希臘建筑和諧、完美而又崇高的風2、格特點。代表性建筑群體:雅典衛城。 古羅馬風格: 古羅馬的建筑藝術是古希臘建筑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古羅馬的建筑不僅借助更為先進的技術手段,發展了古希臘藝術的輝煌成就,而且也將古希臘建筑藝術風格的和諧、完美、崇高的特點,在新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從“神殿”轉入世俗,賦予這種風格以嶄新的美學趣味和相應的形式特點。古羅馬的建筑理論家維特魯威,在其建筑十書中曾經指出,建筑的基本原則應當是“須講求規例、配置、勻稱、均衡、合宜以及經濟”。這可以說是對古羅馬建筑特點及其藝術風格的一種理論總結。代表建筑:潘泰翁神廟。 拜占廷: “拜占庭”原是古希臘的一個城堡,公元395年,顯赫一時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2個國家,西3、羅馬的首都仍在當時的羅馬,而東羅馬則將首都遷至拜占庭,其國家也就順其遷移被稱為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建筑,就是誕生于這一時期的拜占庭帝國的一種建筑文化。拜占庭建筑的特點,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屋頂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頂”。第二個特征是整體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構圖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體量既高又大的圓穹頂,往往成為整座建筑的構圖中心,圍繞這一中心部件,周圍又常常有序地設置一些與之協調的小部件。第三個特點是它創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應的集中式建筑形制。第四個特點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變化,又注意統一,使建筑內部空間與外部立面顯得燦爛奪目。在這一方面,4、拜占庭建筑極大地豐富了建筑的語言,也極大地提高了建筑表情達意、構造藝術意境的能力。代表建筑:圣索菲亞大教堂。 哥特: 哥特式建筑的總體風格特點是:空靈、纖瘦、高聳、尖峭。它們直接反映了中世紀新的結構技術和濃厚的宗教意識。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術的結晶;高聳的墻體,則包含著斜撐技術、扶壁技術的功績。這種風格所表述的這些宗教意識以及所顯示的技術成就。哥特式建筑特別是教堂,外觀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構圖是一對高聳的尖塔,中間夾著中廳的山墻,在山墻檐頭的欄桿、大門洞上設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龕,把整個立面橫聯系起來,在中央的欄桿和凹龕之間是象征天堂的圓形玫瑰窗。其次,從內部空間的特點,也可窺見其5、宗教情懷與技術手段。教堂中,尖券與小拱的大量使用,賦予了空間與結構以極大的靈活性,同時也為教堂的藝術風格帶來了新奇的格局。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為拉丁十字形,但中廳窄而長,瘦而高,教堂內部導向天堂和祭壇的動勢都很強,教堂內部的結構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線條統帥著所有部分,使空間顯得極為高聳,象征著對天國的憧憬。代表建筑:歇特勃雷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 Baroque: 巴洛克,是產生于文藝復興高潮過后的一種文化藝術風格。原意為畸形的珍珠,其藝術特點就是怪誕、扭曲、不規整。巴洛克建筑風格的基調是富麗堂皇而又新奇歡暢,具有強烈的世俗享樂的味道。它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特征:第一,炫耀財富。它6、常常大量用貴重的材料、精細的加工、刻意的裝飾,以顯示其富有與高貴。第二,不拘于結構邏輯,常常采用一些非理性組合手法,從而產生反常與驚奇的特殊效果。第三,充滿歡樂的氣氛。承續了文藝復興的傳統;第四,標新立異,追求新奇。這是巴洛克建筑風格最顯著的特征。它突破了傳統建筑的構圖法則和一般形式,拋棄了絕對對稱與均衡,以及圓形、方形等靜態平面形式, 采用以橢圓形為基礎的S形,波浪形的平面和立面,使建筑形象產生動態感;又或者把建筑和雕刻二者混合,以求新奇感;又或者用高低錯落及形式構件之間的某種不協調,引起刺激感。代表建筑:羅赫爾修道院教堂、圣卡羅教堂。 rococo: 洛可可即由“巖狀工藝”和“貝殼工藝”引7、伸而來,另一種解釋初見法蘭西大學院詞典,指為“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早期奇異的裝飾、風格和設計”。洛可可風格出現于18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后期,流行于法、德、奧地利等國。對于建筑藝術來說,洛可可主要是一種室內裝飾風格。它是在反對法國古典主義藝術的邏輯性、易明性、理性的前提下出現的柔媚、細膩和纖巧的建筑風格。它的主要特點是一切圍繞柔媚順和來構圖,特別喜愛使用曲線和圓形,盡可能避免方角,常常在各種轉角處用裝飾線腳軟化方角,用多變的并常常被裝飾雕刻打斷的曲線代替僵硬的水平線。在裝飾題材上,常常喜用各種草葉及蚌殼、薔薇和棕櫚。在裝飾材料上,常以質感溫軟的木材取代過去常常使用的大理石,墻面上不再出現古典程式,而8、代之以線腳繁復的鑲板和數量特多的玻璃鏡面。在色彩上,為了構成柔媚順和,洛可可風格的建筑喜用嬌嫩的色彩,如白色、金色、粉紅色、嫩綠色、淡黃色,盡量避免強烈的對比。此外還喜歡張掛綢緞的幔帳和晶體玻璃吊燈,陳設瓷器古玩,力圖從裝飾到小品、到室內物件的設置,顯出豪華的高雅之趣。由于洛可可風格注重功能,注重人的切身需要的一面,比起古典主義建筑來人性以及人情味更濃,所構成的建筑室內空間氣氛更親切宜人。代表建筑:林德霍夫宮。 法國古典主義: 法國在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專制王權極盛時期,開始竭力崇尚古典主義建筑風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古典主義建筑造型嚴謹,普遍應用古典柱式,內部9、裝飾豐富多彩。代表作是規模巨大、造型雄偉的宮廷建筑和紀念性的廣場建筑群。這一時期法國王室和權臣建造的離宮別館和園林,為歐洲其他國家所仿效。代表建筑:巴黎盧浮宮的東立面、傷兵院新教堂。 新古典主義: 亦稱古典復興,它是文藝復興運動在建筑世界的反映和延續。新古典主義提倡建筑要復興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筑藝術裝飾,在格式上與古典主義風格相仿,但新古典主義要比古典主義的風格簡化得多。此類建筑的主要特征是構圖規整,下層用重塊石或劃出仿石砌的線條,顯得穩重而雄偉:中段用古希臘、羅馬的五種柱式,形式券柱式、迭柱式、柱上券、依柱等,券面與券底均有裝飾處理;墻面往往挖壁龕,天花挖藻井,檐口及天花周邊用西洋線腳裝飾,10、廳中往往設壁爐,因而,室內外空間豐富而活躍;正面檐口或門柱上往往以三角型山花裝飾,與底層重塊石取得互相呼應的效果;有的還在屋頂沿街或轉角部位加穹窿頂閣樓亭。 浪漫主義: 亦稱哥特復興或仿哥特式。要了解浪漫主義或仿哥特式建筑,首先要了解哥特式建筑的歷史。浪漫主義建筑產生于18世紀下半葉的英國。當時沒落的封建貴族為逃避新制度,懷念封建盛世時的哥特文化,到郊區去建哥特式教堂或城堡式府邸,過浪漫的生活;19世紀后,小資產階級的社會地位越來越不能自主,對城市生活和大工業感到厭煩,向往自然的浪漫的生活。浪漫主義建筑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的。代表:威斯明斯宮。 折衷主義: 也稱新巴洛克式建筑。是把過去各種11、知名的建筑風格混用在一座建筑物中。因古典式或哥特式的舊形式較嚴謹,與新的生活要求之間產生矛盾,只好另找出路,但仍然把建筑藝術看得很高,于是相對自由的,追求曲線和動感的巴洛克出現了。17世紀的巴洛克式裝飾繁瑣,19世紀后的新巴洛克式保留拱券的拱頂正中的鎖石比較講究,加以巴洛克裝飾,或陽臺、窗眉、女墻等處加流暢彎曲的巴洛克線條。代表:巴黎歌劇院。現代主義: 19世紀世界科技突飛猛進,工業化進程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與舊的建筑形式矛盾突出。特別是鋼鐵、水泥、玻璃等新型建材的出現。結構和施工技術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可以建造出滿足人們新的使用要求的建筑空間。為適應這種趨勢,在20世紀前后,西方出現12、了講求解決功能、技術與藝術統一的“新建筑”運動。一戰后,發展為世紀最有影響的現代主義建筑思潮。從建筑形式來看,現代主義主張擺脫 歷史上建筑式樣的束縛,放手創造新建筑,注重功能需要,平面和立面都很自由,形體為簡單的集合形體的組合,平屋面,墻面光潔,很少附加裝飾。代表:鮑豪斯校舍。 功能主義: 認為建筑的形式應該服從它的功能的建筑流派。十九世紀8090年代,芝加哥學派建筑師沙利文宣揚“形式隨從功能”的口號,認為“功能不變,形式就不變”。沙利文根據功能特征把他設計的高層辦公樓建筑外形分成三段:底層和二層功能相似為一段,上面各層是辦公室為一段,頂部設備層為一段,這成了當時高層辦公樓的典型。 此外,還有主張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高科技派(代表: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強調歷史文化、可標識性、突出個性的后現代主義(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反映西方解構主義哲學的解構主義建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