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層建筑的煙囪效應原理和實例(Stackeffectdesign)(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62711
2022-07-19
3頁
26KB
1、超高層建筑的煙囪效應原理和實例(Stack effect design)煙囪效應簡介煙囪效應的產生。在有共享中庭、豎向通風(排煙)風道、樓梯間等具有類似煙囪特征即從底部到頂部具有通暢的流通空間的建筑物、構筑物(如水塔)中,空氣(包括煙氣)靠密度差的作用,沿著通道很快進行擴散或排出建筑物的現象,即為煙囪效應。是指戶內空氣沿著有垂直坡度的空間向上升或下降,造成空氣加強對流的現象。最常見的煙囪效應是火爐、鍋爐運作時,產生的熱空氣隨著煙囪向上升,在煙囪的頂部離開。因為煙囪中的熱空氣散溢而造成的氣流(Draft),將戶外的空氣抽入填補,令火爐的火更猛烈。煙囪效應亦可以是逆向的。當戶內的溫度較戶外為低(例2、如夏天使用空調時),氣流可以在煙囪內向下流動,將戶外空氣從煙囪抽入室內。煙囪效應的強度與煙囪的高度,戶內及戶外溫度差距,和戶內外空氣流通的程度有關。在高樓大廈的環境內,煙囪效應可以是令火災猛烈加劇的原因。在低層發生的火災造成的熱空氣,因為密度較低,經電梯槽或走火通道內得以往上流動,使高熱氣體不斷在通道的頂部積聚,結果是使火勢透過這種空氣的對流在大廈的頂層制造另一個火場。不單使撲救變得更困難,更會危及前往天臺逃生的人員的生命安全。高層建筑煙囪效應分析煙囪的主要作用是拔火拔煙,排走煙氣,改善燃燒條件。高層建筑內部一般設置數量不等的樓梯間、排風道、送風道、排煙道、電梯井及管道井等豎向井道,當室內溫度3、高于室外溫度時,室內熱空氣因密度小,便沿著這些垂直通道自然上升,透過門窗縫隙及各種孔洞從高層部分滲出,室外冷空氣因密度大,由低層滲入補充,這就形成煙囪效應。煙囪效應是室內外溫差形成的熱壓及室外風壓共同作用的結果,通常以前者為主,而熱壓值與室內外溫差產生的空氣密度差及進排風口的高度差成正比。這說明,室內溫度越是高于室外溫度,建筑物越高,煙囪效應也越明顯,同時也說明,民用建筑的煙囪效應一般只是發生在冬季。就一棟建筑物而言,理論上視建筑物的一半高度位置為中和面,認為中和面以下房問從室外滲入空氣,中和面以上房間從室內滲出空氣。在煙囪效應的作用下,室內有組織的自然通風、排煙排氣得以實現,但其負面影響也是4、多方面的:首先,風沙通過低層部分各種孔洞、縫隙吹入室內,消耗熱量并污染室內;其次,風通過電梯井由底層廳門人口被抽到頂層的過程中,導致梯門不能正常關閉;第三,當發生火災時,隨著室內空氣溫度的急劇升高,體積迅速增大,煙囪效應更加明顯,此時,各種豎井成為拔火拔煙的垂直通道,是火災垂直蔓延的主要途徑,從而助長火勢擴大災情。有資料顯示,煙氣在豎向管井內的垂直擴散速度為3-4ms,意味著高度為100m的高層建筑,煙火由底層直接竄至頂層只需30s左右。如果燃燒條件具備,整個大樓頃刻問便可能形成一片火海。為有效減弱煙囪效應產生的負面影響,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在冬季,空氣主要是通過各種外門從底層流入室內,最直5、接的方法是將建筑通向外界的所有門,盡可能地設置成兩道門、旋轉門、加裝門斗或在外門內側設置空氣幕等,這對于大廳門尤為必要,對于那些次要通道連同地下停車場的外門口等,在冬季也要裝門,至少應增掛厚門簾。在冬季,電梯井頂部的通風孔應適當向小調整或關閉。2.對于已采暖的建筑物,盡量不使低層部分的室內溫度高于高層部分。3.當火災發生時,不僅在任何季節通過各類豎井產生煙囪效應,而且還可能在小范圍內通過穿越樓板的空調管道,甚至是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孔隙產生煙囪效應。對此,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1995)有以下明確規定(1)當圍護結構采用幕墻形式時,“與每層樓板、隔墻處的縫隙,應采用不燃燒材料嚴6、密填實”。(2)“建筑高度不超過100m的高層建筑,其電纜井、管道井應每隔23層在樓板處用相當于樓板耐火極限的不燃燒體作防火分隔;建筑高度超過100m的高層建筑,應在每層樓板處用相當于樓板耐火極限的不燃燒體作防火分隔”。因施工缺陷、橋架和管道根部形成的各種孔隙,必須用不燃燒材料填塞密實。 (3)“樓梯間和前室的門均為乙級防火門”,并“應具有自行關閉的功能”;各種豎向管井“井壁上的檢查門應采用丙級防火門”:“電纜井、管道井與房間、走道等相連通的孔洞,其空隙應采用不燃燒材料填塞密實”:“垂直風管與每層水平風管交接處的水平管段上應設防火閥”:“廚房、浴室、廁所等的垂直排風管道,應采取防止回流的措施或7、在支管上設置防火閥”,以確?;馂臅r與走道及房間的分隔,防止各樓層之間通過豎井交叉蔓延。實際案例一臺灣汐止東方科學園區的大火,這場火在凌晨4:00由三樓開始起火,火勢一度獲得控制,但接著火勢跳躍中間的樓層,直接從十六樓又開始起火,據推測很可能就是所謂的煙囪效應造成此種延燒方式,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何謂煙囪效應。當火勢在建筑物內部形成時,內部空氣因受熱而密度變低,煙流因浮力效應向上流動,而在高層建筑中,有樓梯間、電梯豎井及管路間等垂直通路,正好提供煙流垂直流動的管道,煙層于是向上蓄積,理想上煙層會到達樓頂后再以水平的方向漫延到樓層內部,而夾在起火層及煙層蓄積層間的樓層是不會有煙流漫延到樓層8、內部,一直要到煙層下降到該面的樓層,才會有煙流漫延。實際情形下,煙層是否會在樓頂蓄積要視樓層高度、外界溫度、火場溫度等決定,譬如說,大樓為30層的建筑,由于上述條件的交互影響,煙層有可能到達不了樓頂,可能在樓層第20層開始蓄積,并向水平漫延,此時,20層已上的樓層不會感受到有煙流的存在。要防止煙囪效應對生命財產的危害,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各垂直通道、管道間的防火阻絕,不要有空隙讓煙流可往水平方向流竄,就能將危害減到最小。另外也建議于垂直通道、管道間設置專用的偵測器,用以掌控藉煙囪效應流竄的煙流。實際案例二阿聯酋迪拜市的納赫勒港灣大樓(nakheel tower)是一座高度1000米以上的摩天大樓9、,如圖所示。由于它實在太高了,因此需要平面尺寸非常大(直徑100米),如圖所示。才能限制其高寬比不超過10,同時為了保證使用房間的采光要求,為止設計師采用的巨大的中庭直通上下,將有效房間布置在建筑物的四周,并將建筑體分割留出間隙,以利于減小橫向效應和風荷載,這樣還可以減小煙囪效應,如圖所示。一般的超高層設計中,比如500米左右的樓可能產生超過15攝氏度的溫度差,而納赫勒港灣大樓(nakheel tower)的溫度差異達到了25攝氏度以上,相當在大樓的頂底之間產生了接近800Pa的壓力,即底部或頂部具有400Pa左右的壓力,這就大大超過了一般通用防火規范的要求,納赫勒港灣大樓(nakheel t10、ower)在實際設計中對于樓梯電梯井等空間采用了溫度控制措施,以確保煙囪效應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澳大利亞EnviroMission公司正在準備建造一個規模龐大的太陽能風力發電站,即“太陽塔”工程。該發電裝置位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New South Wales)溫特烏斯郡(Wentworth)的波朗格(Buronga)。這座高達1000米的“太陽塔”發電容量達到200MW,足夠20萬戶家庭使用,相當于澳大利亞Tasmania州首府Hobart全市或者墨爾本主要郊區Geelong全市的用電量?!疤査蓖度脒\行之后,每年可以減少至少90萬噸溫室氣體CO2的產生,生命周期分析為2.5年(名詞解釋11、:生命周期分析主要是針對產品進行的,是對某種產品從原料采掘到生產、到產品直至其最終處置的過程,考察其對環境的影響)。澳大利亞“太陽塔”工程共分為六個階段進行:設計優化(已完成)、商業可行性預測和探討(已完成)、可行性最終討論(正在進行)、設計和施工方案的最終審定、施工和調試、投入商業運作。EnviroMission目前還處于第三階段運作,主要包括項目協作和籌集資金。 技術原理“太陽塔”技術原理如下:太陽對“太陽塔”底部圓盤狀集熱器中的空氣加熱,由于“煙囪效應”,集熱區域的空氣被太陽輻射加熱后便向塔底部流去,在塔內集中并形成一股向上流動的強大空氣流,熱氣流沿著“太陽塔”這根“煙囪”繼續向上升,推12、動塔內特別設計的一組32臺每臺發電容量為6.25MW的渦輪,產生電力。塔底入口處空氣溫度為70,空氣流速為15m/s,塔頂空氣出口溫度為20。到了晚上,白天積聚在熱能存儲單元中的熱能,此時開始釋放出來,繼續推動渦輪旋轉,因而“太陽塔”可以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 中試樣機為了確保澳大利亞“太陽塔”發電的成功,德國的設計者和建造工程公司Schlaich Bergermann and Partner聯同西班牙政府,在西班牙的Manzanares建造了一個小型的樣板裝置進行中試。中試樣機在1982至1989間的7年運行中產生了50KW的電能。中試的研究結果驗證了這種風道式太陽能發電的構想是可行的,過程中取得的數據為下一步擴大規模的設計提供了依據。設計者“太陽塔”之設計出自于德國著名建筑工程師J?rg Schlaich教授的手筆。J?rg Schlaich教授是建造慕尼黑奧運場的德國公司Schlaich Bergermann and Partner的始創合伙人之一,這德國公司曾建造香港的汀九橋(Ting Kau Bridge)及加拿大蒙特利爾奧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