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建筑文化看日本“美意識”的雙重性(4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62797
2022-07-19
4頁
41.73KB
1、從日本建筑文化看日本“美意識”的雙重性摘 要:日本建筑文化有其深邃的美學根源,隨著歷史的發展,日本人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地吸收外來文化,日本“美意識”在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中不斷發生著變化。本論文從日本建筑中的浮華美與簡約美、規則美與不規則美、真實美與虛擬美三個角度分析日本人“美意識”的雙重性,從而進一步剖析日本人獨特的審美觀,準確把握日本文化的內涵。 關鍵詞:美意識;日本建筑;雙重性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8)04-0110-03一、“美意識”的定義自古以來,不同的日本學者對于“美意識”這一個概念有著不同的定義。根據廣辭苑所述,日本的2、“美意識”是指關于美的意識,對美的感覺和判斷力。大辭林對“美意識”的闡述是對美的理解,對藝術和自然美的鑒賞的意識。由此可見,“美意識”不僅是對美的理解和判斷力,也是對美的鑒賞意識。關于日本“美意識”的形成,日本學者栗田(1975)指出,美不是想要發現美而形成的,而是某個時期,心中沉睡的形式成為現實,進行交融而形成的,是在日本文化歷史中積累下來,通過時代的變遷傳承至今。因此,“美意識”受到文化、環境、政治等因素的影響而不斷變化,在歷史發展中也形成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美意識”。因此,想要考察日本美意識,就要從歷史角度上分析。日本人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地吸收外來文化,日本“美意識”在傳統文化與外3、來文化的碰撞中不斷發展,最終形成今天的“美意識”。二、日本建筑中“美意識”的雙重性魯思?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指出,日本文化有雙重性,日本人的性格是矛盾的,他們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馴,忠貞而易于叛變,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這種雙重性也體現在日本建筑文化中。下面從建筑中的浮華美與簡約美、規則美與不規則美、真實美與虛擬美三個角度分析日本人“美意識”的雙重性。(一)奢華美與簡約美日本的宮殿、神社、寺廟的建筑是日本建筑文化的代表,是經奈良時代、平安時代、室町時代、安土桃山時代、江戶時代等多個時代的發展并保存下來的建筑文化。這些建筑文化,宮殿象征皇室權利,神社和寺廟象4、征宗教,反映了日本人獨特的“美意識”。日本從奈良時代開始學習唐朝的建筑文化,曾多次派遣“隋唐史”到中國。奈良?r期的寺院、神社建筑也受到了中國佛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影響,其中的代表為東大寺。東大寺由圣武天皇仿照中國寺院建筑建造,其中的大佛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木造建筑。大佛殿金堂的鍍金銅佛堪稱日本第一,大佛的坐像高達16.21米,由此可見,這個時代日本建筑中的“美意識”特征是“大規模”“氣派”“鍍金”,追求“奢華美”。到了平安時代,日本貴族掌權,貴族文化開始盛行,在貴族文化影響下的日本的建筑也有了新的發展,“寢殿造”就是“貴族奢華美”的代表。“寢殿造”是日本平安時代貴族的住宅樣式,寢殿是住宅中5、最重要的地方,必須朝南而建,寢殿與廂房用廊道相連,南庭造池,住宅四面建圍墻,東西開門,模仿的是中國院落模式。“寢殿造”的皇家園林不僅具有觀賞性,還是游玩活動的場所,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貴族宮廷生活的奢華。室町時代和安土桃山時代是日本戰國時代,武士統治天下,武家重視金黃色,以突顯其權利的輝煌,黃金也成為日本人審美取向。比如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修建的“金閣寺”,以金代表至高無上的財富和權力,寺內外都用金箔裝飾,用“寶形造”,閣頂裝飾用金銅制作的鳳凰,反映了統治者對奢華美的追求。江戶時代日本的“東照宮”也是“奢華美”的代表,模仿中國皇宮建筑的浮華模式,是權勢的象征。“東照宮”是德川家康將軍家6、的建筑,建筑按照桃山時代的豪華色彩,多裝飾金器、泥金畫、金箔雕刻,顯得金箔輝煌。室町時代和安土桃山時代以后,受禪宗思想的影響,日本建筑開始提倡“簡約美”。當時著名的茶道宗師千利休是簡約美的先行者,他摒棄武家通過戰爭搶奪的資源來追求浮華奢靡的生活方式,主張通過茶道推廣樸素和簡約、自然與謙遜的理念。千利休把茶室建在大自然的綠樹叢中,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草庵式茶庭。茶庭的建筑一概不用奢華材料,所有用料均簡潔樸素,原木結構、草葺人字形屋頂,內外均為土墻。窗框由葦編制而成,貼上白色的日本紙,保持原色,與大自然融合一體。茶室空間狹窄,色彩沉靜,茶室的門也故意設計小一些,所有進入茶室的人,即便地位顯赫,也要彎7、腰進入,體現人人平等,這種簡約美的建筑文化至今仍然保存著。“奢華美”與“簡約美”兩種對立的建筑審美意識共存于同一個時代,一個追求原始的自燃性,表現至簡至素的美;一個注重人工的裝飾性,表現豪華壯偉的美,這種“對立、并存、融合”的模式反映了日本文化的本質屬性。(二)規則美與不規則美日本善于學習外國文化,在建筑風格上也深受中國古代“九間堂”的影響,取自三開三進,為之九間,在同一平面上通過廊道、庭院、亭臺、水榭等有機銜接,形成三進式院落。日本住宅的空間格局以“方形美、規則美”為審美取向,講究等間隔,屏障、?、障子、?/乃至家具都是垂直水平線構成。其中住宅“九間”格局最為典型,“九間”換算成平方米即5.8、4m5.4m,日本人認為這個空間的大小恰到好處,人少時不會感到孤獨,人多時也不會感到擁擠。比如室町時代的將軍足利義政修建的東山殿,安土桃山時代千利休的聚樂第屋敷,西本愿寺的白書院,江戶時代的修學院離?m、伊勢神宮的內宮正殿、出云大社本殿等也是按照“九間”格局的標準建造的。由此可見,日本人鐘愛“方形”“整數分割”“左右對稱”之美。另一方面,日本人也青睞左右非對稱的非規則美建筑風格,其代表建筑是法隆寺和桂離宮。飛鳥時代建造的法隆寺,出現了左右非對稱的建筑形式,法隆寺在伽藍配置上可以稱得上創造出日本獨自的新的美意識。法隆寺將塔與金堂在寺院橫軸上配置成左右非對稱形態,是一種日本獨創的法隆寺式伽藍配置,9、至今對日本寺院配置產生著影響。另外,茶室建筑的外觀和內部的構造都力求表現“不對稱”美,這種審美意識蘊含著禪宗色彩的道教理想。道教和禪的哲學本質強調完美的過程超過強調完美本身,并認為真正的美只能通過精神上的完善才能得到,因此在建筑上有意避免對稱來獲得完美,這也體現了禪宗“無常”思想。千利休主張露底的修建要“放眼皆寂寥,無花亦無楓,秋深海岸邊,孤廬立暮光”,在裝飾上力求簡單、不對稱的美學原理,旨在用物質的極度精簡來反襯內心精神的富饒強大。比如,茶室里只能擺放一兩件必要的裝飾品,裝飾品的設置要符合茶室的主題。如果用了圓形的茶杯,那么茶壺就不應該再是圓形的;如果有了一瓶鮮花,那就不該再掛一幅以花為主題10、的繪畫。日本建筑文化中的規則美是日本學習外國文化的產物,而不規則美與日本人崇尚自然有關。日本認為,左右對稱之美是人工美,而左右非對稱之美則是自然之美。因為大自然里沒有完美和對稱,這是日本人獨特的美意識。(三)真實美與虛擬美日本庭院是日本獨特的建筑之一,而其中的“池泉式”和“枯山水”庭園則是日本庭院的兩種完全不同的建筑風格。“池泉式”庭園是真實山水的縮景,強調真實美;“枯山水”庭園,是假山假水,強調虛擬美。根據日本平安時代的文獻作庭記記載,枯山水又譯為假山水,含義是在沒有池子、沒有水的地方,用石頭筑造庭院的一種建造手法。這種建筑手法起源主要有兩個:一是受地理位置的影響。由于禪學講究在深山幽谷的大11、自然中修行,因此不少日本庭院建在山腰上,山腰上水利不便利,面積也受限制,枯山水這種省空間、省資源的造園風格便應運而生。另一是源于禪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枯山水庭園內沒有繁花盛開的景象,裝飾強調簡潔、素雅。對于禪者而言,白砂代表無塵,代表心靈的潔凈,無花植物代表內心的安寧、清靜,庭院內景物只能供靜靜地觀賞,以追求一種“枯寂”的精神境界。“枯山水”是日本人對禪學思想的一種獨到的領悟,也是日本建筑虛擬美的體現。這種虛擬美學表現在“靜態虛擬美”與“動態虛擬美”兩個方面。靜態虛擬美是指“枯山水”并無“水”,也無“山”,山水是虛的,造園師在地上平鋪一種潔凈的白砂,用白砂象征大川、海洋、云海,用石12、頭象征大山、島嶼等。動態虛擬美是建筑?通過白砂勾畫不同曲線,如漣漪式、波浪式、漩渦式、回紋式等,造成無水卻似有水之效果。蜿蜒之處,則代表著大小不一的波濤,“水中”浮現的是石塊,則寓意島嶼、山石。用白砂描繪出“砂紋”有漣漪紋、蜿蜒紋、青海波紋、方格紋、旋渦紋等多種紋路,用來表現漣漪和波浪特色水景。從日本江戶時代開始,庶民文化盛行,人們開始講究游園賞花,享受生活。此時出現了池泉式庭園。這種庭院與枯山水庭院不同,是自然山水景色的真實寫真,庭院里面有山,有水,有池子,建筑采用縮景法和借景法,把大自然的景色縮到庭院中。池泉式庭園根據觀賞方法不同,還可以分為“觀賞式”“回游式”“舟游式”三種。“觀賞式”是13、在室內的座敷上面觀賞;回游式是圍繞庭院中一邊散步一邊觀賞;“回游式”庭院是在庭院中心建一個大池子,周圍有園路圍繞,還有假山、小島、小橋、庭園等各地景物的再現。園路有多處休息的場所,園內還會設置茶亭、東屋等觀望所。而“舟游式”則是在庭院內設有大池子,在池中可以泛舟觀賞園內景色。池泉式庭園的景物都是實實在在的,讓客人嫣然身與在大自然,表達的是對大自然的熱愛。在庭院造景的過程中,造園師們常常將自身的思想、審美心理及情感隱寄其中,并通過園景表現出來,所以有“縮三萬里程于尺寸”的說法。枯山水講究的是精神世界的虛擬美,池泉式庭園講究的是風景的可見性與實用性。無論是“池泉式”庭園的真實美還是“枯山水”庭園的14、虛擬美,都是實體建筑與虛體自然庭院的交融變化,以及用連續性的動態原則連接整個群體的空間組織,用以構建物我相融的意境,最終達到由實到虛、天人合一的境界。從日本建筑可看出,日本人的“美意識”具有矛盾和對立性。日本在其文化發展工程中,既繼承了傳統文化,同時也吸納了外來先進的文化。奢華美、規則美、真實美是日本人對外國文化直接攝取的結果,而與之相對的簡約美、不規則美、虛擬美則是日本吸收外國文化后,受崇尚自然的價值觀影響而產生的另外一美意識。從禪宗的角度來看,自然萬物皆為神造,這種對自然神的依賴和敬畏,也使日本傳統建筑行為與自然和諧融合一體。因此,在日本建筑上,他們既講究奢華美又崇尚簡約美,既講究規則美又推崇不規則美,既推崇真實美又不摒棄虛擬美,這也是日本人在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傳承傳統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美意識。(責任編輯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