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現代建筑看中國傳統文化(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62802
2022-07-19
5頁
17.50KB
1、從中國現代建筑看中國傳統文化 學號:200812601138 專業:08應用環藝 姓名: 摘要:在中國建筑界重尋民族精神的潮流下,無論是老一輩建筑師還是青年的建筑新銳都不約而同的自傳統園林中汲取養分,也以不同的方式對傳統園林手法的傳承進行了新的探索和實踐。本文將中國傳統園林手法的當代表達歸結為代表性符號的片段移植、形神兼備的園林化建筑和脫離傳統載體的園林精神的探索與實踐三個部分,并分別進行了舉例分析。 關鍵詞:傳統園林手法、當代表達、建筑園林化、園林精神 引言 建筑全球化的弊端已然在中國的各大城市顯露無疑,重建國人精神家園、發展我國傳統建筑文化已成為當今建筑界首要關注的議題。而無論是老一輩建筑2、師還是活躍的青年建筑新銳,都不約而同的將焦點鎖定于對傳統園林手法的再開發。誠如青年建筑師董豫贛所言:“古典園林中有太多的歷史積淀的東西,可以讓我們不斷汲取養分。”傳統園林一直是中國人最理想的建筑形態,承載著祖輩人對建筑、自然、人類的認識和理解,是歷史文化的載體。但我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癡迷于強勢的西方建筑理論,而忽略了民族文化的寶庫。如今中國建 筑界已開始邁向發展“新中國建筑”之路,許多建筑師也開始為中國傳統園林手法的當代傳承問題 交了自己的答卷。 正文: 近半個世紀以來,對于怎樣將園林手法與新的建筑功能、建筑材料、建設方法相結合的問題,幾代中國建筑人都從不同的層面進行了諸多嘗試。 一、代表3、性符號的片段移植 其實,環顧周邊,片段性的應用傳統園林中手法的當代建筑非常多。增加空間層次感的漏窗、月洞門等園林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符號被或直接、或抽象的應用于許多建筑之中。先抑后揚、小中見大的傳統園林空間處理手法也經常在現代建筑中發揮拓展空間感的作用。黑白灰的素色搭配也讓人產生優雅、古靜的聯想。這些園林中代表性的建筑手法已然被大眾所熟悉,也被廣泛且自覺地應用于各種建筑的設計之中。傳統園林手法的片段性的移植,目的不在于營造園林氛圍,而旨在豐富建筑語匯,改善空間質量,使長期關注于西方實體建筑手法的我們,增添了許多把控空間的設計手法。 二、形神兼備的園林化建筑 傳統園林體現著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4、學思想,表現出人與建筑、人與自然的完美和諧,符合古人“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趣”的生活追求。而這也正與現代都市人追求親近自然、生態健康的理念相吻合。所以近些年,出現了許多園林化的建筑,不僅形式、手法園林化,所追求的建筑意境和氛圍也是園林化的。 中國現代園林設計同樣也體現了和諧之美。它主張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自然與建筑之間的協調、動與靜的統一。中國現代園林設計所體現的和諧之美更多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它推崇淡泊平和、清新幽遠的境界。它強調園林與自然的親和關系,“注重和諧與中庸”。表現在造型上,中國傳統園林猶如天地的縮影,有著各種各樣自然景色的縮樣,如山巒、巖石和湖泊。5、中國園林在營造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上,竭力追求順應自然,著力顯示純自然的天成之美。由此模山范水成為中國造園藝術的最大特點之一。 透過這些園林設計中的恬靜淡泊,而有不乏高雅自然的儀態。我們可以從儒家的“上下與天地同流”、道家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中領略到人和天地萬物聯系的是那么的緊密。因為它們把天與人視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認為天是萬物的起源,天與自然的發展變化制約著人類社會的腳步。在人與自然的交往中,人們就形成了一種主觀力量,促使人們在認識、把握、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 傳統園林的空間除了首先要考慮如何滿足人的需要外,同時也考慮古人講的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系,6、即人、建筑與環境的關系應當十分和諧。這種精神在中國獨樹一幟的自然式山水園林上得到了完美體現,“天人合一”成為園林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由此。在這種源于自然而又勝于自然的文化滲透中,歷代的造園大師們以神州大地千姿百態的山川林泉的造園風格,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達到最大程度的和諧統一,也使得中國園林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園林之母。 例如杭州中國美術學院不僅在整體布局上應用了多層次的空間滲透和借景、對景的傳統園林設計手法,還通過鋼、玻璃等現代建筑材料的巧妙組合,營造出傳統園林水墨畫般的神韻。從建筑形體到空間,從庭院到陳設,有效的發揚了傳統園林建筑的文化因素,是中國人所特有的精神、美學追求在建筑上得以寄托。園7、林還是中國人詩意居住的理想空間,因而當代居住建筑中也進行了許多園林化的嘗試。例如深圳萬科第五園。在色彩上以傳統的黑白灰素色為主;在細部處理上,通過冷巷、花架、挑檐、花窗、孔洞、縫隙、格柵等一系列傳統手法改善住宅的遮陽與通風;在景觀上大量運用竹子、靜水等傳統元素和漏窗、曲橋、障景、對景、框景等傳統手法增加層次感,營造出幽靜、清雅的居住氛圍。 三、脫離傳統載體的園林精神的探究與實踐 許多青年建筑師也由傳統園林中獲得啟發,且進行了更大膽、更深刻的嘗試。他們不滿足于片段的移植或原汁原味的復制,而嘗試脫離原有的形式,用現代的建筑語言來傳達傳統園林手法的精神和要旨。 青年建筑師王澍設計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8、館的靈感就來源于明代的著名園林藝圃。設計師以純粹的現代主義語匯,表達了我國傳統園林中的許多設計手法:(1)將近一半的建筑體量處理成半地下的形式,使建筑在“山水”之中不顯突兀。(2)四個散落的小體量單體與建筑主體形成尺度上的鮮明對比,應用了園林中尺度感不斷轉化的方法使空間感覺豐富、多變。(3)圖書館的“詩歌與哲學”閱覽室是一個孤立于水中的小房子,而它發揮的正是園林中“亭”的作用,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觀察點,起到點景的作用;還是一個室外的空間收束點,形成自然景觀大尺度與人的尺度的對比4.在建筑主體內的一個主要交通節點處,設計者為使用者提供了五個選擇、五條路徑。王澍自己解釋說,這個交通集會點的設計來9、源于古典園林中游覽路經的多選擇性,我們經常會在游園時面臨岔路口抉擇的情景,不同的選擇導致不同的景色。這是一種園林游戲,體現了園林的感覺和趣味性。 青年建筑師董豫贛設計的清水會館雖然也看不出什么園林的影子,但他的設計初衷卻是來源于對園林的思考。因而在整個設計過程中,他有意的打破西方建筑以實體為核心的思維方式,轉而關注建筑、自然和人等要素間的關系的處理手法。例如自然元素對空間的改變:建筑入口處的龍爪槐不僅壓低了空間,起到空間變換的作用;還通過不斷變換的光影使整個空間產生了明暗的對比關系。設計者還在一個院子中栽種了野草,當草長得很高時,觀者就會覺得旁邊的院子在向前靠,這樣就起到了改變遠近關系的作用。10、傳統園林的設計中就一直借助許多元素起到中間層次的作用,來處理關系、混淆界限,使空間柔和細膩而又變化豐富。 我想,對于傳統園林手法精神層面的探究與實踐是完成傳統精神傳承的必經之路。 結語: 傳統園林是我國傳統建筑精神的集中體現,承載了太多的人文的東西,需要我們不斷的領會和實踐。但我們曾在很長時間的一段時間里只注重強勢的西方建筑文化,而忽視甚至否定自身傳統的建筑藝術,造成了在建筑文化傳承上的斷層。如今我們重拾這個話題,是要為中國建筑的當代傳承做出我們這一輩應當發揮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范路.磚房園林設計起點建筑師董豫贛訪談.建筑師,2006,06 2王戈.用白話文寫就的傳統:萬科第五園.建筑創作,2005,10 3金磊.原創精品:水墨般的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設計.中外建筑,2004,05 4童明.開放著的建構蘇州大學文正學院.時代建筑,2002,02 5樂征.從清華坊到萬科第五園論現代中式住宅立面造型設計手法之發展.中外建筑,2006,02 6陳怡.香山飯店貝聿銘中國園林式建筑符號的應用.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4,06 7李嵐:文化的表達與挖掘當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人文傾向性分析,規劃師,2001 年第6 期。
建筑施工
上傳時間:2024-10-29
164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