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綠色建筑勿盲目崇洋(2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62881
2022-07-19
2頁
39.14KB
1、發展綠色建筑勿盲目崇洋建筑業是我國能耗最高的行業之一,并將在未來10年繼續大幅增長。因此發展綠色建筑,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減少污染,保護環境,直接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目前,綠色建筑的數量逐年提升,綠色建筑的面積也逐年增加,2014年新建綠色建筑面積已經超過了1億平方米,但仍面臨很多問題和困難。綠色建筑的真正內涵是什么?綠色評價體系的成效如何,在管理和技術上如何創新?該怎樣學習國外經驗,走一條中國特色的建筑節能之路呢?近日,經濟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主任江億。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綠色評價的最終標準經濟:綠色建筑是風行當今世界的概念,其真正的內涵是什2、么?江億:所謂“綠色建筑”的“綠色”,并不是指一般意義的栽花種草、屋頂綠化、園林景觀,也不是某種概念或技術手段的組合。綠色建筑說的是我們建筑發展應朝什么方向,應追求什么。例如至今還有人認為建筑的外在美觀最重要,有的則追求“奇奇怪怪的建筑”,視“新奇特”為最主要的目標。建筑的決策者往往并非僅是建筑師,還有開發商、業主和各相關者。要通過倡導綠色建筑使大家都認識到好的建筑所追求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做到人與建筑、環境的和諧共處、永續發展。把所有相關人的思路都往這個目標上引導,這就是我們提出綠色建筑的真正目的和思路。經濟:我國綠色建筑的評價3、體系怎樣?成效如何?江億:綠色建筑有各種各樣的不同的評價體系,現在要看是否真正做到住建部提出的“四節一環保”(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然而,建筑是一種復雜的綜合體,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不應該以使用了某些技術、某種產品就是綠色建筑了。這種方法很簡單、易操作,但會導致很大的誤區。真正評價綠色建筑要看其最終效果,是否真的節能,是否真的節材,是否真的好用。與工業生產過程能耗不同,建筑能耗不僅取決于建筑形式、用能設備及運行調控,更在很大程度上與建筑使用者的行為和其對室內環境狀況的要求有關。實現建筑節能的目標很大程度上在于倡導與自然和諧的文化理念,堅持中華民族節儉的生活方式,抵制在室內環境控制上片4、面的“機械論”、盲目追求所謂“高舒適”的傾向。綠色建筑應該是充分調動和發揮使用者的主動性,使其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意愿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并產生效果,而不是通過某種技術手段消弱使用者的作用。例如,調查發現我國絕大多數住宅建筑采用各房間獨立的分體空調方式,其完全根據使用者的喜好選擇開停,結果是平均每平方米建筑的分體空調一個夏季用電量僅是2至3度。而采用全樓統一的住宅中央空調,“恒溫恒濕”系統形式,全天候運行,實際用電量就漲到了每平方米20度,相差近10倍。基于這樣的事實,堅持分散獨立可調的住宅空調方式更適合我國的國情,我們發展綠色建筑,就應該在建筑設計上安排出更好更美觀的室外機安裝位置,并保證室外5、機更容易散熱。而改為高效的中央空調,弱化使用者的調節能力,恐怕就不是綠色建筑。經濟:您認為我國的建筑節能發展應如何在管理上創新?江億:目前,對于建筑節能的管理,應該從過程管理轉變為目標管理,確定能源消耗的上限,通過技術創新盡可能提供最好的服務。中國建筑節能比較理想的目標,是將未來建筑運行的能源消耗量控制在10億噸標煤以內。從總量控制出發,根據實際用能數量來判斷是否真是節能建筑,而不是看它到底安裝了什么,用了什么技術。近十年一大批節能示范建筑實際運行能耗都高于同功能一般建筑。例如,美國獲得LEED認證的綠色建筑中,70%實際運行能耗高于同功能一般建筑,通過對我國獲得三星綠色建筑標志建筑的調查,也6、發現類似情況。因此,最終應實現總量控制和目標管理,以最終的節能目標和使用效果約束設計、建造和運行管理全過程。簡單的“拿來主義”會“水土不服”經濟:如何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同時避免盲目照搬國外技術?江億:機械、盲目的“拿來”國外做法,是中國綠色建筑面臨的主要誤區之一。對于國外技術,我們應學人家理念,學細節,簡單地拿來主義,會水土不服。我國目前建筑運行能耗總的水平遠低于美、歐、日等發達國家。這主要因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建筑使用模式導致的。如果簡單地復制發達國家的建筑、并按照他們的模式運行,很可能造成綠色建筑反而能耗更高的情況。應從國情出發,延續低能耗社會的生活習慣與傳統進行設計。在住建部的領導下7、,中國建筑能耗標準作為國家標準有望在今年5月份頒布實施,給不同地方不同類型的建筑一個用能約束值(及格線),一個用能目標值(優良)。經濟:我國與國外建筑的差異在哪里?綠色建筑的成本會不會很高?江億:最大的差異就是中國建筑缺少理性與科學性。到底人們怎么看建筑?什么叫美?什么是建筑文化?還沒形成清晰的脈絡和體系。我們應該增加獨立思考、精神內核的東西,應該具有去蕪存菁的學習態度。國外有些建筑外面看著很普通,到跟前看很精致。而國內的建筑恰恰相反,禁不起細看和琢磨。好的建筑應該是可以用放大鏡看的。實際上,只要踏踏實實搞好綠色建筑,其成本一點也不高,在綠色建筑投放的錢,遠遠低于來回折騰、邊拆邊蓋的成本,更低于為了“新、奇、特”而導致成本的增加。這其實就是一種思維方法的問題,綠色建筑是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真正從實際出發,滿足生態要素的好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