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塞宮與北京故宮所體現的東西方園林建筑觀比較(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62918
2022-07-19
3頁
40.28KB
1、凡爾塞宮與北京故宮所體現的東西方園林建筑觀比較摘 要:巴黎的凡爾塞宮建于十七世紀末,宮殿為古典主義建筑,它不僅是法國絕對君權最重要的紀念碑,同時其園林建筑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名園之一。北京故宮是中國園林建筑的集大成者,是現存的中國古宮殿建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凡爾塞宮和北京故宮分別是東西方園林建筑藝術的典范,各自體現了不同的建筑思想、藝術特點和文化觀念。關鍵詞:凡爾塞宮;故宮;東西方園林;建筑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0-0198-01以凡爾塞為代表的造園風格被稱作“勒諾特式”,在十八世紀風靡了全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堪稱當時歐洲宮廷園林建筑的典范2、。與之對應的是北京故宮,始建于明永樂年間,經過明、清的增改和修建,奠定了今天的格局。兩種皇家園林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藝術特征中反映出了共性和差異性。“居中為正”在兩種園林建筑中均有反映。凡爾塞宮約六百余公頃,由“宮”和“苑”兩個部分構成,十分強調中軸線,但它卻與北京故宮中軸線不同, 雖然其布局構思的本意均是強調王權,但兩者的表現方式卻不盡相同:凡爾塞的中軸線是一條自宮殿中央往西延伸長達二公里的林蔭大道,通過兩側大片的樹林將其襯托得極為寬闊;而故宮著重以中軸線為主的對稱式布局,主要建筑沿中軸線布置,如太和殿,乾清宮,欽安殿等。且四周圍合成大院落,最終形成了中軸線上以建筑為主體的格局。雖然兩3、者的表現方式不同,但極富意味的是,凡爾塞宮和北京故宮的中軸線均與其所在城市的主軸線相重合,由此可見居中為尊的王權思想,即便是在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中,仍然有著共鳴。開合的手法在園林建筑設計中極為普遍,而“開”的特點,在凡爾賽宮與故宮中尤為明顯。凡爾塞宮通透開敞,故宮也強調開敞,但兩者的意趣迥然不同。故宮從大明門至太和殿,共有三處高潮:天安門,午門,太和殿。這三處高潮中均通過“開敞”來體現的,進入大明門,是狹長逼仄的千步廊空間,冗長的狹長空間之后出現一處橫向展開的廣場,迎面矗立著高大的天安門城樓,強烈的對比效果形成第一個感人的高潮。進入天安門與端門之間有一個較小空間,頓為收斂;然后,過端門,呈現4、一個縱深而封閉的空間,盡端是雄偉的午門,有肅殺壓抑的氣氛,構成第二個高潮。午門和太和門之間,又變為橫向廣庭,舒展而開曠。經太和門進入太和殿前廣場,頓覺宏偉莊嚴,正前方是巍峨崇高、凌駕一切的太和殿,形成第三個高潮。這三處高潮均為對比后的開敞,基本形式以“院”為單位,由若干“院”組成建筑群,通過各個“院”的空間尺度加以變化對比來產生不同氣氛。而凡爾塞宮的“開敞”以通暢為主,宮殿中央以西是一條極寬闊的林蔭大道,自東而西一直消逝在無垠的天際。林蔭大道分為東西兩段,西段以水景為主,南端為動物飼養園,東段是大型草坪,有良好的通風流線,在視覺軸線和通風軸線上營造出開敞感。故宮與凡爾塞宮在空間氛圍營造的出發點5、均為強調皇家的威嚴,但結果卻迥異,這是源于東西方文化思想的根本差異。大多數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開放、熱烈的,注重“自我”,所以在皇家建筑中強調“我”的感覺,通過“一望無垠”的享受來體現自我的威嚴。然而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是含蓄的、“威而不露”的,通過“他我”的感受來強調威嚴,以氣氛的營造使朝拜者體會到威壓,從別人眼中的敬畏來享受“自我”的至高無上,其表達威嚴的方式不同,就造成了兩者建筑上的此“開敞”不同于彼“開敞”。凡爾塞宮和故宮中的平面布局也存在著典型的異同。它們都強調幾何形。如故宮平面以矩形為主;而凡爾塞宮的整體平面是一不規則的幾何狀,局部則為各式各樣的幾何形,然而故宮的矩形平面中卻穿插6、著風景式園林,平面布局自由靈活、不規則,宛若天成。凡爾塞宮的平面座落于規整式園林中,講究對稱均齊的嚴整性,有著明顯的人工痕跡。這兩者的意境不同來自于營造指導思想的不同文化本質。中國古代哲學中,儒、道兩家都強調“天人合一”的觀點,這種觀點影響了中國古代建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奠定了設計中的效法自然的基本指導思想。并在藝術氛圍中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萬物于我為一”的境界,崇尚原初、真實、本質的狀態,講究與自然的和諧。所以故宮在整體上為親近自然的匍伏式建筑結構。而西方的古代哲學起源于古希臘,古希臘的哲學派別畢達哥拉斯學派對美的認知始于音樂感覺,得于數學論證,終于哲學概括,認定數是萬物7、的本質,宇宙的組織在其規定中是數及其關系和諧的體系。發展到1617世紀,凡爾塞宮建造的時期,以培根和笛卡爾為代表把“絕對可靠”的理性推崇為方法論的唯一依據,這些思想反映到美學和設計上,變成了崇尚嚴格的幾何形狀和象數字一樣清晰、明確合乎邏輯的結構。在對待自然的態度方面,與中國“師法自然”不同,西方是“人定勝天”的自然觀,其文化觀始源于希臘,四面環海的希臘人在與自然長期征服與被征服的斗爭中孕育出了與自然抗爭的觀念,因此在凡爾塞宮的建筑氛圍中,存在著明顯的人造痕跡,是一種不加掩飾的人工自然。在裝飾風格上,凡爾賽宮和北京故宮同樣講究華麗,然而兩者的華麗卻有著本質區別,前者最終追求宏偉的效果,而后者卻以8、華麗來體現等級秩序,它們的內部裝潢則更富藝術魅力,豪華富麗。凡爾賽宮以石材和陶瓷為主,內部由大殿或小廳組成,處處金碧輝煌,內壁以各種雕刻、巨幅油畫及掛毯裝飾,同時墻面配有制造精良、造型完美、工藝細致的家具。大理石院和鏡廳是其中最為突出的兩個地方,除以太陽為常用的主題外,在墻面上還有兵器、盔甲、人像等裝飾,也用獅子、鷹、麒麟等動物形象來裝飾房間。部分金屬鑄造成的樓梯欄桿,外觀鍍金,配以各色的大理石,燦爛奪目。天花板有平的、半圓拱和半球形穹頂,頂上布滿繪畫與浮雕。宮內隨處陳放著世界各地的珍貴藝術品,在富麗的裝飾、雕刻和強烈的色彩中穿插著曲面和橢圓形空間來表現自由的思想和神秘的氣氛。而故宮則是以木和9、土作為建筑主要材料,外觀輕盈、造型各異,宮殿都是用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并大量使用了雕刻,貼金,鏤金,漆畫,景泰藍,玉石及鑲嵌,硬木貼絡,綢緞裝裱等工藝美術手段,將高超的建筑技術與藝術融合為一體。歸根結底,凡爾賽宮和故宮的裝飾風格差異來自于材料的不同:凡爾賽宮建筑以石頭為主體,強調宏偉,建筑本身就是雕塑和繪畫的殿堂,外觀宏偉大氣,而故宮則是以木頭為構架的,強調等級分明,崇尚個人情感,性格內斂,外觀上顯得布局統一、造型精美。兩者建筑材料的不同為其各自的建筑藝術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會功用,使得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藝術語言”。不同的語言,表達著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載著不同的文化,體現著不同的信念。總之,建筑作為一件藝術品,不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文化中,都遵循物質的需要和美的規律。東西方文化在凡爾塞宮和北京故宮的建筑中表象不同,根源不同,但作為皇家建筑的營造,其追求的意旨又有異曲同工之妙,恰似分中有合,合中有分,風格迥異又殊途同歸。參考文獻:1中國建筑史編寫組中國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年.2杜汝儉等.園林建筑設計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5.3外國建筑史編寫組.外國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年.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4
17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14
13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21
47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