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溷凝土雙曲線冷卻塔通風筒施工方案(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66368
2022-07-20
3頁
26KB
1、鋼筋混凝土雙曲線冷卻塔通風筒施工方案火力發電廠采用的冷卻塔絕大部分為鋼筋混凝土雙曲線冷卻塔。這種構筑物體量大,形狀復雜,塔高壁薄,施工難度大。通風筒是冷卻塔的外殼,也是施工難度最大的部分。新疆拜城鐵列克電廠雙曲線冷卻塔施工中,成功地使用了一種新方案采用塔式起重機垂直提升;部分鋼管馬道、永久爬梯與活動鋼梯相結合的上人通道;附著式腳手架;定型組合鋼模板。該方案取得了較好的技術經濟效果。該冷卻塔淋水面積1000m2,塔高52m,混凝土總量1083m3。通風筒截面最大處中心直徑37.046m,壁厚0.4m;喉部中心直徑20.84m,壁厚0.12m;筒頂中心直徑21.142m,壁厚0.12m。第1章 通2、風筒施工第1節 施工方案施工現場平面布置及立面見圖5-14-l、5-14-2。環梁及通風筒下部澆筑階段,安設2臺15m高龍門架作垂直提升設備,分別設在塔筒南、北兩側。通風筒上部施工以1臺TQ60/80塔式起重機進行垂直提升。攪拌站設在塔東北側,設2臺出罐容量350L的混凝土攪拌機。初期在西側增設一臨時攪拌站(因下環梁及通風筒底部混凝土量較大)。人行坡道置于風筒南側,即塔外永久爬梯處。人行道用鋼管腳手桿搭設,高12m,作為通風筒下部施工時的人員通道。上部利用塔外永久爬梯加活動鋼梯作為施工人員上下梯道。通風筒的施工程序為:施工準備檢查半徑及標高模板分檔綁扎鋼筋拆除底層方框架及模板安裝模板及方框架澆3、筑混凝土養護。方框架及模板安裝完畢并經檢查校核尺寸、標高準確無誤后,即可澆筑混凝土。出罐混凝土盛入料斗,用塔吊提升至操作平臺上的卸料點,卸至運漿小車中,人工推運至工作面后用鐵锨入倉、插入式振動器振搗。澆筑人員分4個小組,由兩點開始分別向相反方向澆筑,最后在塔吊卸料點合攏。如此循環往復,既可保證上、下層混凝土澆筑間隔時間不超過2h,又可避免輕車、重運漿小車在腳手架上交錯行進。混凝土澆筑層厚度為30cm,每節模板高1.5m,分5層澆完。塔吊的卸料點共2處,大致位于筒體任一直徑的兩端點上。混凝土采用機械噴水養護。在塔底安裝1臺揚程為60m的高壓水泵,通過75mm的鋼管將水送至工作面,再聯結1條繞塔一4、周的噴水管將水灑到混凝土面上。(噴水管用25膠管制成,上鉆4噴水孔。)第2節 施工方法1.混凝土及機具、材料的提升:塔吊置于通風筒東側,軌道中心離塔筒最近處距離為5m。攪拌機、鋼管井架人行道、通風筒弧長的一半均在吊裝覆蓋半徑內。該工程的TQ60/80塔式起重機按高塔方案進行安裝,最大提升高度65m,最大工作半徑25m,最小起吊重量2.4t。提升混凝土用容積0.8m3的料斗,每次提升2盤混凝土(0.7m3)。塔吊直接將空料斗吊至攪拌機出料口處,裝滿混凝土后,同時進行垂直提升、水平移動和旋轉,直至附著式腳手架頂部操作平臺上的卸料點。料斗在空中停留的時間僅為垂直提升的時間。鋼筋、手推車、振搗器等材料5、機具亦用塔吊提升至操作平臺上。混凝土澆筑完畢后,所有機具亦用塔吊運至地面。2.作業人員上下塔筒問題:搭設長7.2m、寬1.8m、高l2m鋼管腳手架作為風筒底部的上人坡道,上部則利用永久爬梯加簡易活動鋼梯,隨筒壁施工上延逐段安裝。第一節永久爬梯利用鋼管腳手架進行安裝。塔吊將制作好的梯段吊裝就位后,2名安裝工人站在腳手架頂面,另外2人站在掛于附著式腳手架上的臨時活動鋼梯上,分別從上、下兩端握住鋼梯,校正對位后用螺栓固定。第2節永久爬梯安裝時,下面2名安裝工人站在已固定的第1節爬梯上操作,其余與第1節爬梯安裝相同。附著式方框架及模板的每節高度是1.5m,永久爬梯每節長度為3.6m,在已安裝的固定爬6、梯頂部至工作面的距離不足3.6m的情況下,用臨時活動鋼梯相連。臨時活動鋼梯用鋼管焊成,亦為焊有護身圍欄的封閉式結構,外圍尺寸略小于永久爬梯。臨時鋼梯上端用螺栓固定在頂層腳手架的環向槽鋼上,下端伸入永久爬梯的圍欄內。這樣,自地面至附著式腳手架頂面形成了一條封閉通道,操作人員可攀緣鋼梯上下塔筒。第3節 模板及腳手架工程附著式腳手架分兩種類型“方框架”和“三角架”。該工程采用方框架,其構造形式與普通方框架基本相同。然而,由于采用定型組合鋼模板,引起一系列細部構造上的變化。模板高度比常規的冷卻塔專用模板高20cm,方框架之間的檔距也較專用模板寬3040cm,因此,整個腳手架、模板系統不能完全套用有關文7、獻的形式及尺寸,須重新設計。該工程采用工地現有的0.3m1.5m定型組合鋼模板,數量2100塊。由于通風筒半徑在豎向每一點都是變化的,模板上、下端每檔寬度不同。定型組合鋼模不像專用模板具有橫向可調性,故用T形模板解決這一問題。每兩塊定型組合鋼模板用U形卡組成一塊“基本模板”,基本模板兩側各用螺栓拼接一塊T形模板,使之具有橫向可調性。每二榀方框架之間(每檔)放2塊基本模板。每檔模板環向調節范圍為1320l400mm。因塔筒大部分向內傾斜,內側模板側壓力較大,故在內側每兩榀方框架的中間設1根“內模斜撐”。內模斜撐用505制成,上端撐在鋼模板的背面,下端用套箍及螺栓固定在環向槽鋼上。內外模之間用188、對銷螺栓連接,用混凝土套管控制混凝土厚度。環向用48鋼管及鉤頭螺桿將模板連成整體。底層對銷螺桿承受全部施工荷載及3層腳手架的自重。、方框架的基本結構為一鉸接三角形(見圖5-14-3),用505角鋼制造。方框架下部用10環向槽鋼與下層方框架聯成整體。方框架上部亦設環向槽鋼,槽鋼頂面鋪5cm厚木腳手板作操作平臺。方框架共計3層,循環倒用。剛性環(上環梁)模板:常規作法是采用木模。我們的作法是底模用木模,內、外弧全部用定型組合鋼模,支撐材料使用風筒方框架材料,個別桿件略加改制即可滿足需要(圖5-14-4)。與全用木模相比,節省木材4.5m3。(剛性環內外弧木模板拆除后損耗很大,且拆下后很難用于它處,9、基本上是一次性攤消)。第2章 技術經濟效果該方案與金屬井架加天橋的常規方案相比,運輸混凝土的速度明顯優于后者。因為塔吊同時進行水平移動、旋轉和垂直提升,將混凝土直接從攪拌機出料口運至操作平臺,省去了常規方案從豎井架至操作平臺的水平運輸。用塔吊成捆運輸鋼筋,提升速度和重量都明顯優于用井架頂部搖頭扒桿進行提升的傳統方案。底層鋼管坡道、永久爬梯加臨時活動鋼梯的人員通道與豎井架的載人電梯相比,增加了工人的勞動強度,但對施工速度基本無影響。采用300mm1500mm的定型組合鋼模,每節模板比冷卻塔專用模板增加了200mm高度,使整個風筒混凝土澆筑的總節數減少了13%,從而加快了施工進度。通風筒施工完畢無一傷亡事故,說明施工方案在安全保障方面是可靠的。整個風筒混凝土施工僅用了102d,接近新疆同類工程施工的先進水平,可見施工方案是先進合理的。該施工方案與傳統方案相比,節省設備購置費用40萬元。冷卻塔風筒完工后,塔吊及定型組合鋼模可立即投入其它工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