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車站大體積砼底板頂板施工方案(5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67983
2022-07-20
5頁
20.18KB
1、大體積砼底板、頂板施工(一)大體積砼特點大體積砼是指砼澆筑厚度大于0.8m,長、寬尺寸較大,由于砼澆筑后,在其硬化過程中,水泥不斷水化,產生大量水化熱,而砼體積厚大,熱量不能盡快散失,致使砼內部溫度顯著上升。由于砼內部的熱量散發較慢,而表面散熱較快,從而形成較大的內外溫差,由此導致砼內產生溫度應力。如果溫差過大則易在砼表面產生裂紋。當砼內部逐漸散熱冷卻收縮時,因受基底或澆筑砼的約束,接觸處將產生很大的拉應力,當拉應力超過砼的極限抗拉強度時,與約束接觸處會產生裂紋,甚至可能貫通整個砼塊體,由此造成嚴重的質量事故。為了確保大體積砼的施工質量,除滿足砼強度等級要求,抗滲要求以及砼內實外光的常規要求外2、,最關鍵在于嚴格控制砼在硬化過程中因水化熱引起的內外溫差以及砼收縮變形,防止砼內外溫差過大而導致砼產生裂縫。大體積砼產生裂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1).水泥水化熱引起砼溫度應力;(2).砼內外約束條件的不同引起應力不均;(3).外界氣溫變化引起砼內外溫差變化;(4).砼的收縮變形。(二)施工要點針對大體積砼施工情況,擬定詳細的組織計劃,從施工技術、施工組織管理等方面嚴格控制,確保大體積砼施工順利實施。(1).在施工技術上,周密考慮,層層控制,嚴格把關,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綜合性措施,有效的解決大體積砼裂縫問題。1).砼原材料的選擇2).砼配合比的設計3).根據大體積砼特點,分別考慮具體3、的施工方法及澆筑程序4).砼測溫控制5).砼的養護。(2).從施工組織管理上,認真做好施工準備,采取砼集中攪拌的方法,通過砼運輸攪拌車運輸砼;以確保砼的生產和運輸;現場采用砼輸送泵布料,同時配備溜槽下料,充分滿足砼澆筑的要求。在施工過程中,項目全體技術人員分工合作,各職能部門全力配合及協調管理,確保大體積砼一次性澆筑完成。(三)大體積砼施工方法(1).砼原材料的選擇為保證大體積砼的施工質量,原材料的選擇極為重要,對進場材料必須通過嚴格選擇,符合各項規范要求方可使用。1).水泥選用525#普通硅酸鹽水泥并外摻粉煤灰外摻料。根據大體積砼的特點,為了盡量降低水泥的水化熱,在滿足砼質量要求的條件下,適4、當外摻粉煤灰,原因是可以減少水泥用量,而且粉煤灰比普通硅酸鹽水泥的水化熱低,可以延遲水化熱高峰期的到來,有利于砼的強度增長,避免溫度應力過大而產生裂縫。水泥和粉煤灰進場時必須嚴格驗收,須有出廠合格證或試驗證明書,按驗收規定對水泥進行取樣、試驗,尤其是水泥的安定性,必須嚴格檢測。2).碎石選用級配較好的花崗巖碎石,粒徑為1030mm,其含泥量不得大于1,且不得含有機雜質。3).砂選用級配較好的中粗砂,含泥量不得超過2%,通過0.315mm篩孔的砂不得少于15%。4).外加劑選用具有緩凝早強性能的減水劑。5).砼配合比設計通過試驗室進行多種配合比的試驗和研究,選用最佳配合比作為生產砼的施工配合比,5、此種配合比滿足以下要求:a.水灰比控制在0.450.5,坍落度控制在1218cm。b.砼的初凝時間不少于5小時。c.砼的砂率控制在35%40%。d.外加劑能起到降低水泥水化熱峰值及推遲熱峰值出現的時間;延緩砼凝結時間,減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熱,減少砼的干縮,提高砼強度,改善砼的和易性。(四)大體積砼底板鋼筋施工底板、頂板底面和頂面鋼筋均由多層縱橫向的大鋼筋組成,每平方米的鋼筋用量很大,故施工前在砼墊層上先按縱橫間距為1000mm設砼墊塊,以支墊底筋的保護層。由于底、頂板較大,底、面筋布置較多,荷載較大,考慮施工中可能出現的不利情況,根據計算,采用L45X4角鋼架立支撐。角鋼支撐的布設間距為每26、.0m設置一根,上橫桿(L45X4)將各豎向架立角鋼連成整體。角鋼架立支撐應每各三榀,設一道剪刀撐,采用L45X4角鋼制作。架立支撐支撐于墊層面并與附近鋼筋焊接,以增強整體穩定性。(五)大體積砼的澆筑(1).砼的布料方式砼的布料均采用砼輸送泵布料,并采用溜槽、串筒配合施工,以充分滿足砼的即時澆筑。(2).砼的振搗砼的振搗采用插入式振動棒進行振搗。振動棒的操作要做到“快插慢拔,直上直下”。在振搗過程中,應將振動棒插入下層砼中5cm左右,以消除兩層之間的接縫,保證砼的澆筑質量。每一振點的振搗延續時間,應使表面呈水平不再顯著下沉,不再出現氣泡,表面泛出灰漿為止。砼的振搗順序為從澆筑層的底層開始逐層上7、移,以保證分層砼之間的施工質量。根據砼自然流淌形成一個坡度的實際情況,在每個澆筑層的上、下部布置二道振動棒。第一道布置在砼卸料點,主要解決上部的振實;第二道布置在坡角處,振搗下部砼,防止砼堆積。振搗時先振搗出料口處的砼,使之自然流淌成坡度,然后全面振搗。(3).砼的泌水及浮漿處理由于砼采取分層澆筑,砼的上下層施工的間隔時間較長,且砼的坍落度較大,其內的自由水較多,故各澆筑層易產生泌水層。在砼的澆筑過程中,應先在未澆筑的一邊設置集水坑,讓砼中多余的水份和浮漿沿分層斜面流下順砼墊層流至集水坑中,在集水坑中用抽水泵將其抽出基坑排至場外。(4).砼的表面處理因砼表面水泥漿較厚,在澆筑后23小時,按標高8、初步用長刮尺刮平,然后用木槎板反復搓壓數遍,使其表面密實平整,在砼初凝前再用鐵槎板壓光,這樣能較好地控制砼表面龜裂,減少砼表面水份的散失,促進砼養護。(六)大體積砼的養護(1).養護方法為防止砼內外溫差過大,造成溫度應力大于同期砼抗拉強度而產生裂縫,決定采用保溫覆蓋的方法進行砼的養護,這樣可在一定的日期內控制混凝土表面溫度與內部中心溫度之間的差值,使混凝土具有較高的抵抗溫度變形的能力(即抗裂性),從而達到混凝土不開裂的目的。保溫覆蓋的方法是:在砼澆筑約4小時后,先在板面覆蓋一層塑料薄膜,然后再鋪2-3層麻袋進行保溫,并在麻袋上再覆蓋一層塑料薄膜,以防止雨水淋濕麻袋。(2).砼澆筑后的測溫及溫控9、1).測溫方法的選擇為了隨時了解和掌握各部位砼在硬化過程中水泥水化熱所產生的溫度變化情況,防止砼在澆筑、養護過程中出現內外溫差過大而產生裂縫、以便隨時采取有效措施,使砼的內外溫差控制在允許范圍(25)內,確保砼的施工質量,對底板砼采用熱敏電阻電腦測溫方法監測和控制。2).測溫點的布置、熱敏電阻計測溫點的布置由于底板、頂板砼澆筑厚度達1m,為使測溫點的布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比較全面地反映砼內溫度的變化情況,在底板澆筑高度斷面分板底、板中二種情況布置測溫點,在平面尺寸分邊緣和中間兩種情況布置測溫點。布置在板底的測溫點應布置在離板底面100mm高度的位置,板斷面中間的測溫點布置在板高度斷面的正中位置,布置在底板邊緣的測溫點應布置在離板側面100mm的位置,板平面中間的測溫點布置在平面中間適當位置,測溫點的平面位置由A、B、CM表示,斷面高度位置由A-1、A-2、A-3,B-1、B-2、B-3M-1、M-2、M-3表示。、溫度監測A.測溫必須按編號順序進行,并按事先準備好的表格記錄所測數據。B.砼測溫時間,在砼澆筑完畢12小時后開始試測,以后每隔24小時測一次。在測試過程中隨時進行校驗,同時應對大氣溫度進行測量。C. 35天時應加強監測,監測時間不少于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