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注漿施工方案2(7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68543
2022-07-20
7頁
21KB
1、目錄一、編制依據 - 2 -二、編制范圍 - 2 -三、工程概況 - 2 -3.1工程地質概況 - 2 -3.2施工圖設計所采取的防治措施 - 7 -四、施工準備 - 7 -4.1 材料 - 7 -4.2 機械設備及輔助設備 - 8 -4.3 人員配備 - 8 -五、主要工程量 - 10 -六、注漿施工方案 - 10 -6.1注漿目的 - 10 -6.2地表注漿施工方案 - 10 -6.2.1袖閥管單液注漿施工參數選擇 - 10 -6.2.2 注漿孔距 - 11 -6.2.3漿液水灰比 - 11 -6.2.4注漿設備 - 11 -6.2.5注漿壓力 - 11 -6.2.6終灌標準 - 11 -2、6.2.7注漿速度 - 11 -6.2.8分段注漿 - 11 -6.2.9主要施工步驟 - 11 -6.2.10袖閥管施工注意事項 - 14 -6.2.11 定位 - 15 -6.2.12成孔 - 15 -6.2.13清孔 - 15 -6.2.14 澆注套殼料 - 15 -6.2.15下袖閥管 - 16 -6.2.16 固管止漿 - 16 -6.2.17 注漿 - 16 -6.2.18 注漿效果檢查 - 16 -6.3基底注漿施工方案 - 17 -6.3.1 作業條件 - 17 -6.3.2 技術準備 - 17 -6.3.3 施工工藝 - 17 -6.3.4 注意事項 - 22 -6.3.5質3、量記錄 - 24 -6.3.6 注漿效果檢查 - 24 -七、 安全、環保措施 - 25 -7.1 安全操作要求 - 25 -7.2 環保措施 - 25 -一、編制依據1、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提供的梓山隧道出口施工設計圖。2、國家、鐵道部部現行的鐵路工程施工規范、鐵路隧道工程施工技術指南、驗收質量檢驗評定標準、安全規則等。3、贛龍鐵路擴能改造工程隧道注漿施工管理細則關于贛州至龍巖鐵路擴能改造工程初步設計的批復(鐵鑒函2010778號)文件精神。4、現有機械設備、技術實力以及多年來工程建設的成功施工經驗。5、當地自然條件及施工調查資料。二、編制范圍贛龍鐵路GL-1標四項目部梓山隧道出口施工工區DK4、66+750DK66+900段。三、工程概況3.1工程地質概況贛龍鐵路梓山隧道位于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梓山鎮鏡內,為I級雙線鐵路隧道,是贛龍鐵路GL-1標重點工程之一。 進口位于梓山鎮石人排村,隧道出口位于梓山鎮河頭村,隧道里程為DK63+577DK66+939,全長3362m,隧道最大埋深約280m。(1)地形地貌隧址區屬于低山區,自然坡度2540,地勢起伏較大,植被發育,灌木雜草叢生。隧道附近最高標高為450m,最大埋深280m.測區內溝谷較發育。進口段附近標高為156.00m坡度一般為1015。出口段附近地面標高為145m,坡度一般為2025,附近有零星煤礦采洞。(2)水系隧道所處大的水系5、為長江的貢江水系,隧道地表水不發育。(3)氣象區內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侯區,具有早春、夏長、秋短、冬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等特點。多年平均氣溫在18.919.7,一月平均氣溫8.18.3,七月平均氣溫29.7,極端最低氣溫-8,極端最高溫39.9,年均降水量1507mm,45月降雨量約占全年的47%,年日照時數1622小時,無霜期305天。降雨主要集中在春、夏兩季。(4)地質特征1、地層巖性隧址區地層主要為石炭系中統黃龍組(C2h)灰巖、炭質灰巖、石炭系下統梓山組(C1z)炭質頁巖、粉砂巖、鈣質砂礫巖夾薄層煤層,泥盆系上統三門灘組上段(D3s2)粉砂巖夾石英砂巖、鈣質礫巖,前寒武系下統(Ana6、)泥質板巖、石英砂巖、鈣質砂礫巖等。此外零星分布有第四系殘坡積層。2、地質構造線路所經區域在大地構造上屬于贛中南褶隆二級地質構造單元。根據不同的構造形跡展布方向、性質、規模綜合分析,測區內構造體系分為北東向及北北東向、南北向、東西向、“山”字型構造等四大構造,其控制測區內侵入巖體的走向及河流的展布方向。隧道所在于都地區主要受贛南“山”字型構造斷裂帶影響。通過對地質調繪、區域地質資料、機動鉆探和物探資料的綜合分析,判定隧址區有2條節理密集帶,2條巖性分界帶及1條斷層,其特點和空間分布狀況分述如下:DK64+960DK64+990節理密集帶,產狀為30068,視傾角:67,與線路夾角約73,與洞身7、相交于DK64+995處,節理密集帶影響寬約30m,裂隙發育,巖體破碎,地下水發育。由JZ-09-A梓1揭示。DK66+000DK66+020節理密集帶,產狀為10166,視傾角:66,與線路夾角約88,與洞身相交于DK66+120處,節理密集帶影響寬約20m,裂隙發育,巖體破碎,地下水發育。由JZ-09-A梓2鉆孔揭示。泥盆系上統三門灘組上段(D3s2)粉砂巖夾石英砂巖、鈣質礫巖和石灰系下統梓組(C1z)炭質頁巖、粉砂巖、鈣質砂礫巖夾薄層煤層等的巖性分界線,與洞身相交與DK66+760DK66+780處,節理裂隙發育,巖體破碎,地下水發育。該分界線由區域地質資料和物探結果揭示。F1斷層根據物8、探資料解譯判定,在隧址區DK65+705存在F1斷層,該斷層推測同時為巖性界線,傾向大里程方向,傾角約為66,受其影響洞身里程DK65+600DK65+750段節理發育、巖體破碎、可能賦水。(5)水文地質特征1、地表水隧址區地表水以北西向山脊為分水嶺,向南西、北東兩側排泄。區內地地表水主要為沖溝水系,呈樹枝狀分布,徑流條件好,徑流量隨季節變化明顯,旱季流量小,雨季流量增大數倍數十倍,暴雨、洪峰對隧道進出口危害性較小,隧址區地表水不發育。2、地下水隧址區地下水類型有基巖裂隙水和構造裂隙水、巖溶水,主要賦存在各種巖層的層間裂隙、風化裂隙和構造裂隙中,含水巖組富水程度主要取決于地質構造、地層巖性、巖9、層風化程度、植被覆蓋程度及地形條件等因素。在構造斷裂和脈巖穿插帶、巖體破碎、節理裂隙發育的地段形成局部富水帶。3、基巖裂隙水基巖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巖石節理裂隙中。隧址區多為沉積巖和變質巖,弱風化巖體節理裂隙較發育,巖質較軟,巖體破碎、較破碎,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滲,地下水量較豐富。4、構造裂隙水隧址區的節理密集帶、斷層、巖體分界帶在地貌上順沖溝分布,多為南北走向。由于巖體破碎,節理發育,導水性較好,地下水較豐富。5、巖溶水巖溶水主要賦存與巖溶發育地區,隧址區巖溶發育于石炭系中統黃龍組地層中,巖性主要是灰巖、炭質灰巖,巖溶地下水不發育,局部較發育,巖溶裂隙水的富水程度取決于巖溶發育程度和補給來源,巖10、溶水的主要補給源為大氣降水。(6)隧道出口不良地質1、根據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提供的梓山隧道出口施工設計圖地質說明中了解到,梓山隧道出口附近坡面極坳谷存在零星開采小煤洞,其中1#斜井(DK66+885.15右側約99m處,標高155m)、2#采空區(DK66+817+948右側約120m處)、3#斜井(DK66+956.53右側143m處,標高155m)、4#采空區(DK66+885右側40m處)、5#平洞(DK66+855右側40m處,標高152m)、8#斜井(DK66+827.57左側60m處,標高1535m)、9#豎井(DK66+813左側102m處,標高156m)、10#斜井(DK66+792.5左側140m處,標高164.5m)、11#采空區(DK66+648DK66+791.5左側150m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