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層建筑火災危險性與對策措施(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68955
2022-07-20
4頁
30KB
1、心 iKlXBChengJian Plaza超高層建筑火災危險性與對策措施北京城建大廈消防控制中心黎開良一、超高層建筑的火災特點 超高層建筑由于其特殊的構造和功能要求,致使其內部火災荷載大、 火勢蔓延快,人員疏散困難,救援難度大,易形成重大火災隱患。(一)、 火災荷載大。火災荷載是衡量建筑區域內可燃物多少的參數,可燃物完全燃燒吋產 生的熱量與建筑血積之比,謂之火災荷載的密度。其來源主耍包括:(1)、建筑裝飾材料;(2)、電氣設備;(3)、辦公與生活用品。火災 荷載大的潛在的危險因素:方面會增加火災時的最高溫度,另方 面會產生人量濃煙與有毒氣休。火災荷載越人,建筑物內發生火災后參與燃燒的可燃物就2、越多一燃燒釋放的熱量就越多f、環境溫度就越 高f發生轟燃的時間就越短f對人類生命的安全威脅就越大。(二)、火災蔓延快。由于超高層建筑的結構特點,其內部形成各種縱橫交錯的管道樣連通 空間,如橫向的吊頂、空調風管、排煙管道,縱向的各類管道井、電 梯井、電纜井、通風井、樓梯井。如果超高層建筑的豎井房火分隔存 在問題,火災中這些豎井就如同一座高大的煙囪,高度越高其煙囪效 應越明顯,煙囪效應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使煙火以每秒35米的速度 迅速向上蔓延,僅1分鐘就可將煙火蔓延到200米的高度的空間,使 摩天人樓成為一片火海。(三)、管理難度大。超高層建筑的功能趨于多樣化,通常集辦公、商貿、餐飲、娛樂 于一體。3、管理難度大的標志.a)人員流動大;b)人員的消防安全意識、技能、素質參差不齊;C)擅自使用或擴大使用生活用熱原、火原;違章使用電氣的現象屢禁不止;d)消防安全責任制、動態管理、教育培訓落實不力;(四)、救援難度大。1. 安全疏散難度大。1)、疏散的途徑有限。步行樓梯是是人員自救逃生、安全疏散的唯一安全通道。2)、疏散的有效時間長。火災環境屮人員密集度1米/人/小時,其通過速度只有75米/分鐘; 通過能力75人/分鐘;(10分鐘能疏散750人;如果一棟高層建筑辦公樓 有3000人辦公,在疏散秩序良好的前提下,也需要40-60分鐘才能疏散 結束,而最佳安全疏散有效時間是5-15分鐘;從安全疏散的最4、佳有 效時間來衡量,這對生命安全帶來了很大的危險性。3)、疏散過程中人流擁擠。由于疏散過程中的人員驚慌與火災中的煙霧導致疏散速 度慢、人員擁擠、疏散秩序不良。2、撲救困難。以2009-2-9 H ,央視火災為例,30米以上的大火,救援工作 很難開展。二、超高層建筑的防火安全管理措施。核心是一手抓好硬件管理;一手抓好軟件管理(一)、硬件管理。不斷提高建筑火災的預防與控制的科技水平。防火設施的品 牌優良性、科技尖端與功能完善性(高層建筑消防設計中的三大系統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水噴淋系統、消火栓系統的功能完善性)。(二)、軟件管理。抓好預防火災的管理措施與技術措施、安全疏散知識與抵御 火災的能力培訓5、(教育、培訓、考核、檢查、整改)(三)、預防的基本原則。實現火災預防和人員口救為出發點的最終冃標。三、防火技術措施:抓好防火、控火、耐火。1)防火。防止起火的本質是破壞燃燒、爆炸的物理化學條 件,如建筑工程中使用防火材料、防火配件、防火構件,裝修施工中 使用不燃、難燃材料,易燃易爆場所強化通風,設置防爆電氣,防火 是人們為火災設置的第一道防線,其直接目的是破壞燃燒條件,使火 災不發生或少發生。2)控火。一是指把火災控制在初起階段,包括安裝火災自動報警、自動滅火系統。進行早期探測、和初期撲救。二是把火災控 制在較小范圍。在建筑物平面劃分防火、防煙分區,在建筑物之間留 有防火安全距離,切斷火災蔓延6、途徑,既可減小成災面積又有利于救 援。3) 耐火。耐火是防火設計屮的最后一道防線,即加強建筑 結構的耐火穩定性,使其在火災中不致失效,做到小火不壞大火不倒 塌。四、超高層建筑防火管理措施。包括設計施工中的管理和使用中的管理。1)設計施工屮的消防管理。保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防排煙系統、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消火栓給水系統完整可用,從源頭上把 住消防安全關。2)使用中的消防安全管理。A. 建立逐級防火責任制,完善各崗位的規章制度,責成專人定期對建筑內消防設施進行維護檢查,保障消防設施功能的完整性、有效性。B. 嚴禁隨意拆改建筑構件、消防設施。裝修施工作業須 經消防部門審核批準方叮動工。C. 開展經常性的消防安全教育,對重點崗位工作人員定 期進行操作規程培訓,提高建筑內人員抵御火災的消防安全意識和自 救、疏散能力、定期進行消防安全疏散演習。五、安全疏散。牢記火災中最佳安全疏散時間只有90秒鐘(即從工作區域內最不 得力點到達安全疏散樓梯內的吋間)保障安全疏散設施(安全出口、 疏散走道、疏散樓梯、疏散指示標志、避難層)的完好、暢通無阻, 才能保障在應急情況下,組織火場人員有秩序的沿著疏散走道、疏散 樓梯、安全出口的方向疏散到安全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