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世紀的德國建筑(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69303
2022-07-20
4頁
636.50KB
1、 1819世紀的德國建筑 外國建筑史(十九世紀末以前)讀書報告摘要:18世紀到19世紀的德國建筑經歷了從哥特到巴洛克建筑的轉變,但是由于文化的差異,德國在這一時期的哥特建筑和巴洛克建筑也有其本民族的特點。建筑的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演變,發展,而德國也在自己的建筑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關鍵詞:德國 建筑 哥特 巴洛克讀了這本書,確確實實了解到建筑有著很長的歷史,而且這本書只是講了十九世紀末之前的,部分區域的建筑史。而正是因為經過這么長時間的演化,發展,建筑才能釋放出其獨有的魅力,使幾十世紀的人們鐘愛于建筑,而我也能通過這本書領略到十九世紀之前的建筑散發出的熠熠光輝。我最感興趣的是書中講到的12、8世紀下半葉和19世紀上半葉的建筑。當時的建筑風格逐漸演變逐漸成熟,并且因為爸爸曾經到德國出差,看到他拍的德國的建筑我很感興趣。我也對德國有一些了解,所以就想更深入得了解一下德國在18世紀和19世紀左右的建筑風格。其實在這一時期,歐洲各國的建筑風格都有些相近,只是民族傳統的差異和設計師的主觀思想上的差異致使建筑的設計上有些不同。歐洲各國在這一時期德國興起了古典復興的建筑潮流。德國的古典復興主要是希臘復興。它的主要特點是使用希臘式的多立克和愛奧尼柱式,并且追求體形的單純。古希臘羅馬的柱廊、廟宇、凱旋門和紀功柱成為效法的榜樣。柏林的勃蘭登堡門是其中之一,它以雅典衛城的山門為藍本;還有辛克爾設計的舊3、博物館大廈,羅馬萬神廟是他的藍本。書中詳細的介紹了這兩個典型。希臘復興最重要的作品在蘇格蘭的愛丁堡,在我看來,就使用功能方面來說,希臘復興的建筑在這一時期大多都用于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紀念性建筑。因為這些巨大的多立克和愛奧尼柱很壯觀但是不實用。用于公共建筑和紀念性建筑則恰到好處地使人們感覺很神圣,很雄偉;并且當時希臘的這些形式的建筑,比如雅典衛城,也都是一些帶有宗教性質的大型公用建筑。如果用于住宅等建筑則不倫不類,雖然有了壯觀的外表,但是巨大的柱體會損害住戶的采光,內部高聳空曠的空間也不利于室內功能區的劃分。但是類似于博物館的建筑就很適合。19世紀上半葉,哥特復興建筑在德國也很流行。德4、國最有名的哥特式建筑是科隆大教堂和烏爾姆主教堂。科隆大教堂是德國最早的哥特建筑,它以輕盈、雅致著稱于世,成為科隆城的象征,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它是當時德國人興建的一座宏偉的紀念性建筑。后來成為德國宗教、民族和藝術統一的象征。科隆大教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157.38米高,東西長約145米,南北寬約86米,建筑面積約6000平方米。整個建筑全部由磨光的石塊砌成。科隆大教堂的建造前后整整持續了632年,是歐洲建筑史上建造時間最漫長的建筑物之一,它還具有早期基督教時代的樸素風格。教堂中央是兩座與門墻連砌在一起的雙尖塔,高16l米,是全歐洲最高的尖塔,四周林立著無數座的小尖塔與雙尖塔相呼應。教5、堂內有10座禮拜堂,中央大禮拜堂穹頂高43米,中廳部跨度為15.5米,是目前尚存的最高的中廳。教堂的鐘樓上有重2.4噸的圣彼得鐘,被譽為歐洲中世紀建筑藝術的精粹。教堂四壁上方有總數達1萬多平方米的窗戶,全部裝上描繪有圣經人物的各種顏色的玻璃,色彩十分絢麗。教堂內還有一座11世紀德國奧托王朝時期的木雕十字架上的基督,成為哥特藝術的先導,對后世的雕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科隆大教堂與巴黎圣母院、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并稱為歐洲三大宗教建筑。 歌德還寫下頌詞,他把哥特建筑當做日耳曼精神的體現來歌頌,代表了當時竭力強化日耳曼精神以求德國統一的思潮。 我是比較喜歡哥特式的建筑的,因為哥特式的建筑不僅工程要求,室內6、裝修要求非常精細(而且德國人本身有著辦事情十分精細,做事情精益求精的性格,所以在這方面,德國的哥特建筑顯現出它精細的做工,精細的設計),而且他代表著一種精神,一種信仰,我想每一幢哥特式的建筑都有其自己的靈魂,并且其內部也承載著許多人的靈魂。擁有信仰是一件值得敬重的事情,信仰就像是一種動力,而哥特建筑的信仰就是直到天上的一種沖力。其高聳破云的勢氣讓我想起通天的巴別塔。現在世界各地也有許多超高層建筑,像世界第一的迪拜塔,臺北的101大樓,無論他們的設計初衷是什么,在我看來,這些建筑都是延續了哥特式建筑的一種破云沖天的精神,在藍天白云下的尖頂,很能給人動力,讓人不禁精神煥發,斗志昂揚,不斷向上攀登,7、沖破各種束縛,突破之前的高度,達到新的目標。 德國的建筑史上不得不提的還有巴洛克風格的建筑,德國的巴洛克建筑藝術為歐洲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我之前了解到巴洛克風格是在音樂方面,因為我學習長笛,就在生活中有意的去找一些古典的樂曲,維瓦爾第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我非常喜歡,這部作品是很典型的巴洛克音樂。德國的著名作曲家巴赫和泰勒曼也都是巴洛克時期的。巴洛克曲風節奏強烈并且活躍,短促而律動;旋律精致、跳躍且持續不斷,讓我非常喜歡。學習了建筑,才知道巴洛克這個詞本是建筑風格的詞匯,后來才用于音樂和藝術上。音樂中的巴洛克風格是強烈活躍的,到建筑上,巴洛克風格是沖破了古典主義,追求自由的形式,充滿激情,奔放的。8、這種建筑風格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圖片是德國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是德國典型的巴洛克風格建筑,這個建筑雖然也是雙塔型的,但是他沒有了哥特式直逼天空的銳利,多了更柔和的修飾,多了很多曲線的東西,細小的修飾更加突出,顯得十分親切。在我看來,雖然這座建筑與哥特式的建筑相比,外形和結構方面改動不是特別大,但這在當時就已經算是做出了很大的突破了。現代社會都崇尚創新,自由,現如今有好多創新的建筑實例使我們為之震撼,更有許多顛覆性的建筑,我想這些大概就是巴洛克建筑的精神吧。而且巴洛克風格也涉及到許多其他的領域,比如服裝,藝術,家具等,雖然巴洛克代表的是一種自由,但是我還是喜歡哥特的那種力量。尤其到后來,巴洛克9、風格之后出現的洛可可風格,那種極端冗雜的修飾是我不喜歡的。相反的,哥特建筑就給人一種直接的印象,一種簡約而不簡單的線條代表著無限的力量。 建筑的風格隨著時間的流逝也在不斷的變化著,但是這些偉大的,代表當時建筑風格的典型建筑能夠保留至今也說明這種風格的建筑一定是有他的優勢所在,書中寫道的賽普爾的主張:“建筑的外部形態應由內部的形體決定,而內部的形體則由功能決定。”這時他是19世紀的主張,而這個主張已經有了后現代主義建筑的味道,他的設計思想還是很前衛的。現代的建筑,無論是純幾何形態,四四方方的建筑,還是自由的,很藝術的曲線風格,都是經過這些建筑作為奠基發展形成的潮流風格. 以上是我在讀過書之后了解到的德國在18世紀到19世紀時的建筑風格的一些知識和一些個人的見解,在讀過這本外國建筑史之后,我對當時歐洲,美洲各國的建筑風格了解了很多,學到了很多建筑學方面的知識和歷史知識,受益匪淺,并且對建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覺得如果這本書可以配更多的圖或者一些彩圖會更能吸引人,更加直觀,我在這之后還會去讀建筑類的其他的書籍,以充實自己,獲得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