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川藏越行越西石頭與夯土建筑的走廊(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69340
2022-07-20
5頁
19.50KB
1、317川藏越行越西石頭與夯土建筑的走廊317川藏越行越西:石頭與夯土建筑的走廊2011-04-0312:472011年給力318川藏千人集結!您準備好了嗎?系列活動詳情進入:典藏新都橋民居:東方的金字塔川藏線上的壘石與夯土民居,這些石碉的砌筑或是泥土的夯筑,其技術都堪稱精湛、高超,其氣勢甚為雄偉、壯觀。它也強烈表達出建筑者對大地的敬畏和熱愛。我仿佛聽到了大地之歌交響曲。從折多山下來不遠,在川藏線南北分叉路口,有一片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神奇的光線,無垠的草原,彎彎的小溪,金黃的柏楊,山巒連綿起伏,藏寨散落其間,牛羊安詳地吃草這,就是新都橋,令人神往的光與影的世界、攝影家的天堂一個個典型的木雅村落2、依山傍水地散落在公路兩旁,一條淺淺的小河順著村前緩緩流過,遠處樹葉輕擺,炊煙縷縷,村后的山坡上漫游著星星點點的牦牛和山羊。再遠處,山脊緩緩地在天幕上畫出一道優美的弧線,川西草原的典型風貌一覽無遺。新都橋的木雅民居大都采用倚山建房,以石砌墻。房高數丈,一般三層,底層養畜,樓上堆物和住人,采光極好,白墻院子和朱漆大門,每座樓房的每面墻上開著三四扇窗戶,窗檐上用紅、黑、白等色彩描繪著象征人丁興旺、五谷豐登之意的日月或者三角形圖案。立水邊,看金黃陽光一點點從藏居后的小山頂慢慢向下挪,樹的影,山的身,光的鏡像,落入水中。放眼遠眺,寂靜、空曠的原野有一片藏居和寺廟,散出裊裊煙,在清晨的空曠凜冽和陽光未升起3、來的陰影中,彌漫著寺廟里僧人誦讀佛經的聲音。令安靜的更安靜。中國最美麗的鄉村:丹巴甲居藏寨整個丹巴甲居藏寨面積約5公里,149家藏寨星羅棋布,甲居全景以綠色、白色為基調,造型獨特、別致,絕大部分民居為四層,石木結構建筑,完整保留了嘉絨民居的基本特征,保持了歷史的面貌和風格。甲居藏寨是自然環境與建筑的完美結合,具有高度的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是中國民族建筑的典范,被世人稱為中國最美麗的鄉村、藏區的童話世界。村寨建在山腰,山下就是大渡河的主要支流大金河,村寨美麗幽雅,一座座造型別致的白色小樓錯落在濃蔭綠抹之中。小樓大多為三至四層,樓頂四周建有小塔,塔上插著瑪尼旗,門前掛有經幡。其底層為牲畜圈,二層是4、客廳和廚房,三層以上為臥室及經堂。外形上,既有寨房的特征,又有碉樓的形態。丹巴藏寨墻體也用石頭砌成,一般為三至四層,底層是倉庫和圈養牲畜的地方,二層為客堂、廚房,三層為居室,頂層常設為經堂。一側還配有廂房。但不論房屋和廂房如何建造,頂層外緣都環圍著黃、黑、白三種色帶,這是嘉絨藏寨的一大特色。村子里每一座藏居都是一件藝術品,它們的外墻被白色、褐黑色、鍺紅色還有黃色所覆蓋,明快的色彩讓人的心情也變得歡快起來,有種隨之起舞的沖動。生活在這里的嘉絨藏族,個個都天生的一身歌舞細胞,丹巴的姑娘更是公認的能歌善舞。幾百幢美麗獨特的嘉絨藏式民居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環境中,背靠神圣的墨爾多神山,腳下是流淌5、的金川河谷,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如此古樸典雅的丹巴鄉土民居資源,是中國乃至世界鄉土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川藏線上的木制民居:大地凝固的音符道孚民居是藏式建筑中極具特色的一種。它特有的氣質,在道孚構筑著歷史和現在。遠遠望去,錯落參差的建筑在青山綠水間靜靜流淌,宛如高高低低的琴鍵,叩響勤勞與智慧的婉轉樂曲。專家們到藏區不去參觀道孚,猶如到了北京未去長城的評價所指,主要是道孚隨處可見的、舉世聞名的崩空式藏民居,就是木頭架起來的房子。崩空的形式分兩種,一種是以夯土或砌石為主,在其上象征性的架上一兩間崩空的土木或石木結構形式;一種是以整原木架就的全木結構形式。主要分布在川藏北線上的道孚、爐霍、甘孜、德格6、和西藏的江達一帶,其中尤以道孚和德格兩地的全木結構崩空最具特色。在文人的筆下,這里的民居更是被點染得令人向往:穿過整潔的小院進人樓底,只見紅壁、紅柱、紅色的大理石和棕色瓷磚鑲嵌的地板組成了火熱的基調沿著樓梯拐角登上二樓,葛然間被一派金碧輝煌震懾了,只見四壁、門房和梁柱上繪滿了精致典型的藏式壁畫,窗上分別鏤刻著典雅的龍、風、仙鶴、麒麟等吉祥圖案。從道孚出發,經爐霍、甘孜兩縣后到德格,人們在習慣上將川藏公路317線經過的地區稱為康北地區。發現不同地區的崩科式建筑之間既有聯系也有著一定的差別。馬尼干戈是進入德格后的第一個小集鎮,由于這里海拔高、氣候嚴寒,崩科式民居低矮了許多,而且多為單層式,如火柴盒7、似的。但你可別小覷了它,這些看起來并不起眼、顯得過于簡單的崩科式民居,從它的身上,可以感悟到青藏高原上多姿的崩科式民居早期雛形的影子。真正的德格崩科式民居的典型建筑,需要翻過海拔6168米的飛鳥也難上山頂的雀兒山,進入金沙江大峽谷后才能看到。在鄉間,你會看到屬于德格風格的民居三三兩兩地散落于溝谷、田間,間或也不時會出現數十戶人家聚居的村落。這些散落在高山峽谷中的德格崩科式民居。這些民居旁邊都有一個較高的、多格的用圓木架起的支架。支架上則會滿滿地垂掛著畜草或青稞。德格地處深谷,民居皆依山勢而建。重重疊疊依山而建的民居,給人一種扶搖直上的感覺。由于地勢所限,這反而促使德格崩科式民居在空間布局上發揮8、得更自由。在層數上,或二層、三層不拘;在陽臺的取位上,或居中或置邊,隨主人的意愿而為。窗框呈外八字形,一般要雕鑿二至三道圖案,如蜂巢、串珠、蓮瓣等,并且著彩,透露出一種華美的氣息。德格崩科式民居的廳室多居中,廳室外部使用排面,在排窗之下,則用木板拼裝成方形隔板,隔板上的裝飾色彩多以紅、黃、藍相間。這或許是當地藏族崩科式建筑的一種民俗的約定俗成,抑或是帶有某種特定含義,卻給人們一種神秘之感。2011年給力318川藏千人集結!您準備好了嗎?系列活動詳情進入:昌都康巴民居:曼陀羅的世界昌都地處藏、川、青、滇結合部的民族走廊與文化交流通道,作為古今往來民族遷徙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有容納、傳播、交流和連接9、等多方面的功能。昌都文化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了多元文化交匯與融合的特點,這一特點不僅從四五千年前的卡若文化遺址中透露了出來,而且從建筑上延續了下來。昌都地區民居按承重結構和使用材料的不同,大體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柱梁承重,石頭砌外墻,即所謂的碉房。柱梁承重是藏族建筑的主要結構,在昌都地區這種結構更為突出。以木柱架構、密梁平頂、墻體不承重為特征,在墻外立柱托起大梁的結構,是昌都民居的一個重要特點。第二類為墻柱混合承重,夯土或石砌為墻。這種承重結構與柱梁承重的內部結構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靠近墻體不再另立柱子托起大梁,而是把大梁直接架在墻體上,是昌都民居常見的結構。此類結構的建筑可以建的很高大,如結合軍10、事防御的功能可稱為碉樓。第三類為墻體承重與外圍護合一的木楞房,即我國古代三種木結構類型中的井干式建筑。井干式結構在漢代常用于皇家或貴族的棺槨式墓葬。木楞房的基本結構為,將原木橫向平置,十字交叉相互扣接,圓形向外,平面向內,轉角的交接處挖成凹槽,相互搭接,上下層層疊壘后形成井字形或箱型結構的建筑,還可以根據需要放在板筑的樓層或墻體上。由于它的密封性能好,防潮、防盜,而且抗震力極強,常作為藏東地區富裕人家的糧食倉庫。昌都的民居在結構類型、材料的使用方面均不拘一格,呈現出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結合。近年我們在昌都地區鄉土建筑的調查中發現了極具地域特色的三巖民居和東壩民居。三巖民居,一般房高3-4層,頂層或11、是上面兩層是木架崩空,其余為土墻,墻厚達1.2米左右,墻上有用于戰爭中射擊和望的小孔。其形狀和功能都與藏區的古碉建筑極為相似,底層為畜圈,2樓為廚房,3樓設經堂、寢室、糧倉,4樓為庫房,房頂為曬壩。三巖的房屋沒有一戶人家的房屋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同一戈巴的成員的房屋全部緊緊相連在一起,多的達到數十戶,即數十幢碉式房屋前后左右連成一片,形成一個龐大、氣勢雄偉的城堡。這些房屋不僅戶戶相連,而且家家有暗道相通,可自由往來。東壩,傳統獨特的一妻多夫的生活方式,直接沖擊了現代人一夫一妻、閃電婚姻、同居時代、丁克和AA制新概念!形成現代人與東壩人生存理念和生活理念的大對比!東壩民居是大香格里拉和茶馬古道沿線12、宣傳景點中,最別致、最有人氣的一處景點。東壩民居的建成是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的,做工精湛,風格講究;單就工藝雕刻而言,東壩民居有圓雕、浮雕、鏤雕、鏈雕、透雕、半浮雕和線描等,仿佛中國古代寺院、宮殿、亭臺樓閣、小橋、村舍等,僅門窗看、走廊看,或中式,或西式,或古樸,或現代,很難明確區分何為中西式、何為宗教元素,何為古現代,何為藏漢結合在東壩這塊土地上,所有兄弟在家業、財產、女人、孩子的屬有權上,是不分彼此的,是共同享有和共同承擔的,可見東壩的民居是以多元素的大融合來吸引世人眼球的。根據廣大驢民群眾的一致評價,然鳥湖是人文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教科書。環湖有幾十個大小不一的藏族村落。這些村落的建筑風格非常13、一致,卻跟別處截然不同:村落中的房屋多用木材、樹皮、茅草搭建。屋頂平坦,石頭和樹枝條建成的柵欄圍繞房屋,遠遠看去,竟如同原始部落,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完全融為一體。林芝民居獨鐘情:俯仰天地皆美景翻過色季拉山,一派寧靜的西藏田園風光展現在我的眼前。一排姑娘在遠處打阿嘎。阿嘎藏語意為白色的物質。這是藏區特有的一種建筑材料,即將風化的石灰巖或沙黏質巖類搗成粉末,用于建筑物的房頂及地面。西藏民間將阿嘎看得很寶貴,很神秘,正如一首民歌所唱:阿嘎不是石頭,阿嘎不是泥土,阿嘎是深山里蓮花大地的精華。在西藏,阿嘎的使用分布較廣,其使用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吐蕃時期。時至今日,藏族地區還在普遍使用這一建筑材料。林芝地區14、山高谷深,河流湍急,平川、谷地十分少見,沿途看到的村寨大部分坐落在山腳、河邊的小塊平壩上。這些民居往往建筑外墻為石砌,墻體材料除碎石、片石、卵石之外,木板、竹籬柳條籬亦為多見。林芝地區民居的基本形式是一戶一棟二層樓,底層飼養牲畜或作儲藏間,二層住人。內部結構基本是木質,屋內除梁、柱、地板以外,連隔墻也用木材。頂部多為斜頂,還有少量歇山頂。可以深度游歷的,虛擬邊界的工布藏族文化博物苑、意境田園休閑地。在川藏線上,還有一種獨特的民居-隨處遷居的帳篷。歷史上西藏牧民過著游牧生活。由于不斷地遷徙,居無定所,為了御寒避風,他們制作出帳篷以作棲息之所。牧區廣袤的綠色草原與五彩繽紛的帳篷互相襯托,呈現出一幅綺麗斑斕的高原景色。川藏線上那千姿百態的民居建筑,也如這奇麗的大自然,讓人流連在現實與夢境之間。2011年給力318川藏千人集結!您準備好了嗎?系列活動詳情進入: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2
243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4
13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4
29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