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形筒倉液壓滑模施工方案(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75537
2022-07-22
5頁
15.50KB
1、圓形筒倉液壓滑模施工方案鶴壁同力水泥廠的生料庫高50m,直徑40m,壁厚600mm,筒體上留有洞口。采用液壓滑模技術施工。1滑模系統構造1)采用表面有超硬氧化膜的冷軋板做的彈性模板,組裝的筒倉模板具有圓滑、無棱角、接縫非常平整等優點。采用柔性操作平臺體系,可保證倉體在滑升過程中對垂直度和扭轉角的控制條件,達到任意調整滑模施工精度的要求。2)液壓提升系統由提升架立柱、橫梁、環形連系梁、圍圈、斜撐、活動支腿、滑道夾板、千斤頂、液壓控制臺、各種孔徑的油管及閥門、接頭等組成。3)操作平臺系統由內外操作平臺、吊平臺、活動平臺、外挑架、吊架、輻射纜索、中心圓鋼板、欄桿、安全網等組成。2滑模工藝流程拼裝模板2、支設模板安裝提升架安裝圍圈安裝挑架安裝平臺板安裝欄桿和安全網安裝液壓系統滑升。3操作要點3.1拼裝模板采用厚86mm、長1200mm、寬1000mm的大鋼模板進行拼裝,一次拼裝高度為1000m,用M1640的螺栓和10mm厚斜墊片固定。拼完的大鋼模板背面按圖編號,并吊入已搭好的模板放置架內以防傾倒。3.2支設模板按模板布置圖順序排列模板。為控制墻體厚度,在內外模板下口先固定撐鐵與鋼筋點焊,在其上口采用方木臨時固定。外模之間采用平接,內模之間采用企口連接并留有10mm間隙,子口母口間隔排列,每塊模板同2榀提升架相連。3.3安裝提升架先在地面上組裝提升架、滑道夾板和可調節支腿,組裝完成后用塔吊逐根3、就位安裝在模板背面,檢查橫梁水平度、垂直度、中心位置和模板的傾斜度,并用可調支腿進行調節。3.4安裝圍圈圍圈是位于提升架立柱之間的桁架,其作用是使提升架連成一個整體,增加其側向剛度。圍圈由上下弦10槽鋼、斜撐、立管及對拉螺栓組成,圍圈兩端通過連接板和螺栓與立柱相連接。3.5安裝挑架在外架立柱和提升架立柱外側安裝挑架,挑架水平管同提升架立柱上的滑道夾板延伸出來的孔眼連接,穿M16120螺栓緊固。挑架之間采用2根環形水平鋼管連接。3.6安裝平臺板操作平臺板采用50mm厚的木板安裝在挑架上,木板內外側與方木釘牢。當挑架間距大于150mm時,環形鋼管下加設水平鋼管。3.7安裝欄桿和安全網滑模外側四周及4、底部水平方向均設安全網,四周欄桿不少于3道,高度為2m。在挑架立柱外側、吊架立柱內側,用12拉鉤螺栓緊固操作平臺水平鋼管欄桿和吊平臺鋼管欄桿。操作平臺欄桿和吊平臺欄桿下部均設25mm厚、250mm高的木踏腳板。3.8安裝液壓系統每榀提升架上安裝2臺6t滾楔式千斤頂,共布置106臺。千斤頂底部與提升架環形橫梁之間安裝圓形底座和調節螺栓。千斤頂上設限位器,并在支承桿上設限位卡,每個千斤頂上安裝一只針形閥。設4個環形油路,一個72型控制臺。主油管和環形油管安裝在環形連系鋼梁內,管徑均為16mm。環形油路上設16根分油管和16個分油器,從分油器到千斤頂的油管直徑為8mm,每個分油器接通6個千斤頂。油路5、安裝完成后,進行液壓系統排油、排氣和加壓試驗,防止系統漏油、滲油。最后插入48的工具式支承桿。3.9滑升滑升時采用間隔提升法,兩次提升的間隔時間一般不宜超過1.5h。為減少混凝土與模板的粘結力,防止混凝土被拉裂,在兩次提升的中間,間隔20min30min,還應將液壓控制臺開動一次,每次可以使千斤頂上升1個2個行程。3.10操作平臺的空滑與加固當筒下層滑模施工至漏斗環梁底標高時,停止澆筑混凝土,但操作平臺仍繼續上升(在保證混凝土出模強度的前提下)至門架腿高出漏斗環梁上標高100mm時停止滑升。在整個空滑過程中,對支承桿進行加固,保證空滑過程及空滑后的支承桿穩定。3.11漏斗支模首先安裝中心架,中6、心架上端與操作平臺的中心盤連接,下端支撐在地面上。在中心架上找出圓倉中心點,作為漏斗支模的基準。通過基準放線,在漏斗口處和環梁與漏斗交接處做兩套定型專用鋼模板,以這兩套鋼模板的下沿作為漏斗斜板面底模(采用竹膠合板)的基準,在支漏斗斜板面底模時,由支撐架子管上端連接徑向放射鋼管,在徑向放射鋼管上連接環向環形鋼管,最后鋪木方釘竹膠合板,支撐漏斗模板的架子管與中心架、外露支承地下工程綜合防水技術初探3.12環梁支模在環梁截面下邊與漏斗斜板相交處布置一套環形專用鋼模板,作為環梁底模的控制基準(也是漏斜板面底模的控制基準)。支模方式是:支撐架子管上端連接短的放射鋼管,在放射鋼管上連接環向環形鋼管,上面鋪7、環形專用鋼模板。環梁在外筒外側的側模用滑模彈性模板,外邊用架子管支撐,架子管上端固定在操作平臺上,并用斜支撐加強。4測量控制及防偏措施4.1標高和垂直度控制用吊線錘,在操作平臺上對應于圓倉中心點用鐵絲吊掛重約15kg25kg的線錘,鐵絲繞在小搖車上以便隨著平臺的上升逐步下放線錘。如遇大風大雨時可將線錘放在小容器內,以減少搖擺。立筒庫垂直度的允許偏差為:不得大于高度的0.1%;且最大不得超過50mm。為了使建筑物的垂直度偏差不超過允許值,在施工過程中必須加強觀測。一般對于連續變截面和整體剛度較小的結構(如煙囪、水塔、電視塔、單體筒倉、獨立柱、小型框架等),每提升一個澆筑層高度至少應觀測一次;對整體剛度較大的結構(如本工程35組合立筒倉),每滑升1m至少應觀測一次。4.2防偏措施1)嚴格控制支撐桿的傾斜度標高、限位卡底部標高、千斤頂頂面標高,使它們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做到同步滑升。每隔100mm調平、檢查、校正一次。2)均勻分布操作平臺上的設備、材料、施工人員,注意混凝土的澆筑順序,勻稱布料,分層振搗。3)保持支承桿的清潔,在千斤頂頂面加鋪2mm厚環形橡膠板防塵、防污,定期對千斤頂進行強制性更換保養,確保每個千斤頂都能正常工作。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07-11
1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