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弧形掛板施工方案(8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75545
2022-07-22
8頁
219KB
1、圓弧部位施工作業指導書編制: 日期: 一、 編制說明本工程(4-1)(4-8)/(4-A)(4-G)處建筑平面設計為圓環形,結構形式是框架結構,外圍框架梁和基梁為圓環形。外圍設計有裝飾性掛板,此掛板厚180mm,呈杯口形狀,高度從-0.030至+9.970,上口外側半徑18000mm,下口外側半徑16600mm。此圓弧部位最大跨度達15m,設計為密肋形深梁,最大截面為3501100,混凝土量較大,施工中應特別注意施工流程和施工機械的選擇。此部位的施工難點主要有以下幾點:1、環形半徑較大,放線定位有一定的困難;2、環形構件無法用常規方式支設模板;3、施工荷載較大,下面又有軟弱的回填土,二層平臺板2、施工時,模板的支撐應加以重視。二、 施工流程首先進行基礎施工(-0.030以下):柱下獨立基礎可逐個單獨施工。獨立基礎施工完后進行外圍-0.030下柱及圓弧基礎梁的施工,最后施工內部柱和其余基礎梁的施工。上部各層的施工:由于工程量很大,每層結構分三次進行,第一次施工框架柱,第二次施工外側掛板,最后施工梁及平臺板。三、 施工機械的選擇基礎及第一層柱混凝土的運輸主要采用塔吊吊運。為防止掛板和平臺板施工不連續,導致施工冷縫,第一層掛板施工前進場一臺輸送泵,用于后期混凝土的輸送。四、 施工方法(一) 弧形基礎梁的施工1、測量放線此部位為弧形,且半徑較大,現場放樣較困難。具體放樣可在場外選擇較大的平坦場3、地根據半徑和兩柱之間的玄長放樣,具體方式如下圖:如上圖所示,在平坦的場地上定出圓心和其中兩柱的位置,用長度分別為內外半徑長的麻線即可彈出模板邊線。根據放樣結果加工好后在現場真接就位即可。2、鋼管支撐柱下獨立基礎施工完后,為防止天然基礎暴露時間過長,先回填土方至柱基第一階處。基礎梁和-0.030以下柱同時施工。考慮到回填土的密實度不夠,基礎梁施工時模板直接支撐在獨立柱基上,為防止破壞混凝土面層,在鋼管下加設木枋墊塊。3、梁側模支設支設柱及基礎梁模板前,先在獨立柱基上彈出軸線及柱外邊線,由于柱位已定,梁底模已事先加工成型,梁側模在底模就位后根據梁底模放樣。由于梁為弧形,模板采用柔性較好的竹膠合板,4、梁側模的固定方式如下圖所示:由于梁為圓弧形,鋼管不便于加工成弧形,若直接用短鋼管橫向加固木枋,將耗廢大量的短鋼管。故采取如上圖所示方式,在木枋和鋼管之間加設直徑為25的鋼筋,鋼管便可以豎向設置,可達到同樣的固定效果。梁高較大,按間距不大于400梅花形設置14對拉螺桿,確保模板的穩固。側模支設時由于梁高度大,必須隨時用吊錘檢查其垂直度。(二) 弧形掛板的施工1、測量放線一層掛板和二層平臺板模板同時支設。軸線向上引測采用激光鉛直儀,至少引測三個軸線交叉點,以備閉合復檢,根據已引上的軸線精確定出圓心。弧形掛板和圓弧梁即可在現場放樣。同樣,放樣需先定出柱位,然后才可精確放出弧形梁和掛板尺寸。弧形掛板先5、支設內模,內模的定位依據上口和下口平臺板邊緣進行。為保證內模的支設均勻,支設前必須從上至下拉設麻線,麻線上口、下口及圓心的連線須在同一平面上。如下圖所示,A1、A2、O1、O2四點在同一平面上。2、支撐方式弧形掛板在框架柱施工完后開始施工,由于上口大下口小,澆筑混凝土時除混凝土本身產生的側壓力外,還將對外側模板產生較大的重力,外腳手架完全無法承受。故此部位施工時,外圍腳手架僅起圍護和操作架用,其它荷載全部傳于內滿堂架上。在施工弧形掛板前必須搭設完內滿堂腳手架。掛板荷載傳力途徑:對拉螺桿加固鋼管內滿堂架。對拉螺桿按300間距梅花形設置,加固模板鋼管和內滿堂架用扣件連接,梅花形設置,間距不大于506、0。3、模板支設模板的支設采取和前述圓弧梁相同的方式,模板選用柔性較好的竹膠合板,尺寸為12202440。不同的是掛板上口大下口小,為盡量減少模板的割劇,宜采取如下圖所示的配模方式,從下口至上口同一位置用整塊模板鋪設,施工中注意上下口同一位置如前所述拉麻線對齊,這樣可有效的控制掛板的弧度符合設計要求。這種支模方式可避免整塊模板的切割,僅在中部窄縫處填補小塊模板即可。示意如下展開圖:(三) 平臺板模板1、支撐腳手架此部位地表有很厚的回填土,上部又設計為密肋深梁,為避免上部較大的施工荷載造成回填土的沉降,導致平臺的施工質量,采取以下措施:加大滿堂腳手架立桿間距,立桿間距設置為600800(11007、高梁方向為600)。每間隔一根立桿設置剪刀撐,以加大滿堂腳手架的整體剛度。控制剪刀撐角度,盡量將荷載卸于地基梁上。在直接支撐在地表土上的立桿下加墊腳手板、木枋以及可調節的快拆頭。澆筑混凝土時多派木工在滿堂架下巡視,發現問題及時處理。2、模板支設模板支設按常規方式進行,如后圖所示。需特別注意的是,此部位梁截面較大,對于750高的梁豎向加設一道對拉螺桿,橫向間距按400設置;1100高的梁豎向加設兩道,橫向間距按400設置。3、模板計算(僅供參考)采用鋼管按常規方法支撐,內滿堂腳手架強度和穩定性均可滿足要求,可不進行計算。確定內滿堂架立桿間距主要以梁底部支撐為依據,如下圖所示:首先計算最大截面梁(8、3501100),假設順最大梁方向支撐間距為600,進行底部木枋的驗算:紅松的力學性能設計值如下:fc=10N/mm2(順紋抗壓);fv=1.4N/mm2(順紋抗剪);fm=13N/mm2(抗彎);E=9000N/mm2(彈性模量);松木及模板的重力密度取5kN/m3。1、抗彎強度驗算荷載:模板及木枋自重:50.0180.351.2+250.080.061.2=0.0954kN/m混凝土自重:240.351.11.2=11.088kN/m鋼筋荷重:1.50.351.11.2=0.693kN/m振搗混凝土荷載:20.351.2=0.84kN/m合計:q=12.7164kN/m抗彎承載力驗算:底模9、下的橫桿間距為600mm,是一個等跨多跨連續梁,木枋長度為2m,故按三等跨計算,則:M=-0.1ql2=-0.112.71640.62=-0.45779kN.m=-0.45779106N.mm=M/W=0.45779106/(bh2/6)=0.45779106/(160602/6)=2.86N/mm2fm=13N/mm2滿足要求。抗剪強度驗算:V=-0.6ql=-0.612.71640.6=4.5779kN剪應力:=3V/(2bh)=34.5779/(216060)=0.715N/mm2fv=1.4N/mm2滿足要求。撓度驗算荷載不包括振搗混凝土荷載,則q=11.8764kN/m。=0.67710、ql4/(100EI)=0.67711.8764600412/(1009000160603)=0.402mm=l/400=1.5mm滿足要求。從上述計算可知,順最大梁方向立桿間距設置為600,有較大的預留量,另一方向梁截面最大為300750,間距設置為800可滿足要求。此處僅提供一種計算方式,項目管理人員有興趣可根據有關資料進行計算,以確定最合理的立桿間距,有效的控制人工及架設材料用量。五、 施工注意事項1、基礎梁施工時受施工條件限制,需分段施工,注意施工縫按規范要求留設梁中1/3位置。主筋需斷開位置采取搭接連接的方式,注意搭接位置按規范要求加密。2、由于平臺板設計為密肋深梁,重量較大,且原地基土為回填土,可沉降量很大,首層滿堂架立桿間距按600800設置,支撐于土層上的立桿底部加墊腳手板和木枋,并間隔搭設剪刀撐,盡量將荷載卸于地基梁上。3、三層平臺板施工時,滿堂架立桿間距可適當放寬,但最大間距不得大于1200。4、由于掛板施工荷載全部作用于內滿堂架,必須有可靠的拉結。掛板對拉螺桿間距不得大于300,和內滿堂架連接扣件呈梅花形布置,間距不得大于500。5、對于高度大于700的梁用一道對拉螺桿加固,1100高的梁豎向加固兩道,橫向間距不大于400。6、此部位結構形式較復雜,投點放樣必須由工長和質檢認真組織施工、嚴格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