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斗挖泥船施工方案(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75828
2022-07-22
5頁
39KB
1、6.3清淤本工程疏浚土主要為素土及淤泥質土,清淤擬選用8m抓斗挖泥船,疏浚土裝駁后運往業主指定地點(開工前進一步落實拋泥區情況,并及時辦理相關手續)。6.3.1施工工藝流程6.3.2施工方法6.3.2.1測量控制(1)建立GPS基準站和GPS測量系統相對坐標系,對施工挖泥進行總體平面測量控制。選用GPS測量系統(Trimble5700),在項目部建立基準站,船上使用流動站接受基站發送改正參數進行挖泥船施工定位,挖泥測量控制軟件采用南方自由行軟件進行定位施工。(2)建立挖泥平面網格根據本工程開挖寬度、平均原始高程、邊坡坡比及挖泥船合適開挖寬度20m。在每個船地在進行縱橫向分條形成小網格,小網格縱2、向為5m,橫向為2m,每個小網格代表挖泥船開口尺寸。把已經分好的網格的全部挖泥區位置圖連同開挖設計輪廓線一起輸入自由行軟件,由軟件控制挖泥平面位置,在挖泥施工過程中嚴格按照網格劃分施工。(3)船上GPS的控制挖泥船上配置一套GPS和1套電子羅經,分別用于控制船舶位置和姿態。電腦顯示器設置在駕駛室內,由操作人員根據電腦指示進行挖泥船的位置定位和施工移位。6.3.2.2挖泥船駐位定位在完成各項進場準備工作后,施工人員根據電腦顯示位置會同船長將挖泥船拖帶至施工工區并進行駐位工作。在完成駐位工作后,根據已建立的施工區域小網格,對挖泥船進行精確定位,使每一抓的位置對應每一小網格,按分區、分船地、分層施工3、方法進行施工。每一抓及每一船地完成后,由操作手根據電腦顯示器顯示指揮船舶移位進行下一斷面的施工。6.3.2.3挖泥方法(1)挖泥原則挖泥船縱向上由東向西,橫向上由中間向兩側開挖,將圍堤沿縱向劃分為三段,按段施工,各挖泥船在劃定區段施工。(2)挖泥方法基槽挖泥要分段進行,分段按30-50m進行控制(可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根據GPS測量及在水域上設置的定位標志,以及水文站提供的適時潮汐情況,控制好開挖平面位置及深度,勤打水砣測量,避免超挖過深過寬。當基槽開挖至不同土質時,須對土質及挖泥深度進行校核,如發現與設計要求不符時,及時通告監理工程師,會同有關部門共同研究處理。每一施工段開挖完后應及4、時提請監理工程師對該段進行驗收,驗收后立即進行換填拋石,以減少回淤造成的不利影響。若基槽回淤量超過規范要求,應用清淤泵配泥駁進行清淤,合格后才能進行拋石。(3)分層開挖及高程與平整度控制根據設計圖紙及泥層厚度,采取分層開挖的方法進行圍堤基槽清淤,每層開挖厚度以一斗的抓深為一層,每層厚度控制在2m以內。最后一層應嚴格控制下抓深度及抓距,保證開挖至設計底高程及預留一定的超挖深度。上一斗與下一斗之間應重疊1/4或1/3,防止漏抓及保證開挖的平整度。(4)邊坡挖泥根據工程地質及設計資料,邊坡開挖坡比設計比例,采用分層開挖,按照“下超上欠,超欠平衡”的原則施工,最后自然塌落形成邊坡。(5)施工記錄挖泥作5、業前把已建立好的總挖泥施工區域網格圖和各區段網格圖交給操作人員,操作人員根據網格圖進行作于并標記已開挖位置,以防每作業班交接過程中漏挖及重復施工。(6)挖泥船拋錨、起錨及移船1)抓斗挖泥船拋錨、起錨由專人指揮,事先要了解錨區的潮流流向及流速,海床持錨情況。拋錨應先拋上流方向的錨,然后松纜再拋下流方向的錨;起錨相反,應先起潮流下游方向的錨,帶好拖輪后再起上游錨。每次拋錨位置事先由技術人員按照挖泥位置長度,流速流向及纜繩長度等確定拋錨距離及角度,由船長指揮拋錨定位。由于挖泥船需要拋錨定位及移船,為了防止“壓錨”造成危險,除挖泥船和泥駁外,其他船只不能再在挖泥船拋錨范圍內進行拋錨施工。2)小范圍移船6、在同一挖泥區內挖泥船的橫移及縱移屬小范圍移船,抓斗挖泥船主要靠絞、放錨纜來完成;絞、放錨纜不能滿足移船要求時,使用小型拋錨艇為挖泥船移錨,使定位后的挖泥船又可在新的范圍內通過絞、放纜進行定位施工。3)大范圍移船抓斗挖泥船由一個區段移至下一個區段施工需進行大范圍移船,大范圍移船應收起全部錨纜,用拖輪拖帶至新的施工區段重新拋錨挖泥。所有的拋錨位置事先由技術人員計算確定,以最大效率為原則,避免反復起、拋錨。絞錨結束后和施工過程中應經常對錨纜進行檢查,發現走錨、松纜要及時采取措施,并重新校對船位,保證船位準確。(7)挖泥棄土根據業主單位指定的專門的拋泥區,利用船上自帶的GPS系統向指定的區域進行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