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作文之針魚嶺大橋主梁工程施工方案介紹及技術分析(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75849
2022-07-22
3頁
22.57KB
1、針魚嶺xx主梁工程施工方案介紹及技術分析【摘要】本文以針魚嶺大橋為例,介紹了該橋主梁的施工方法和工序,而且對施工中的主要技術進行了分析。對以后類似的工程建設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1.工程概況針魚嶺大橋位于我國廣西自治區防城港市,是該市第一座大型斜拉橋。針魚嶺橋梁的總長度為812m,其中主橋長250m;橋梁寬度為40m,最高處可達72m。工程總投資約為4.8億元。針魚嶺大橋采用獨塔雙索面對稱布置形式,根據相關規程要求,該工程屬于一級施工技術方案。2.xx主梁工程施工方案介紹及技術分析針魚嶺大橋的主梁斷面形式設計為帶懸臂的邊主梁,結構為預應力混凝土。主梁截面頂總寬度為36m,高2.4m,頂板厚0.32、m,設計橋面雙向傾斜,坡度為2%。在橫橋方向主橋中心線的兩側設置兩道次縱肋,寬度設計為0.5m。橫梁布置方向為縱橋向,和斜拉索間距對應,在橫梁中設置預應力鋼絞線。針魚嶺大橋的斜拉索呈扇形對稱布置,共有40對。2.1xx主梁的施工方案介紹(1)現澆筑段的施工方案針魚嶺主梁現澆筑段在兩個方向同時開工,0-1#段和22#段長度分別為8.3m和3.6m,均采用現澆筑支架施工。其中0-1#節段采用掛籃作為底模承載平臺進行節段施工,完成1#節段斜拉索張拉后,提升掛籃到設計位置,再安裝掛籃的掛退。(2)掛籃的安裝方案根據本項目的特點,在掛籃拼裝前要先搭設安裝平臺,安裝平臺用鋼管立柱和貝雷梁組成。其中鋼管立柱3、也將直接作為0-1#段施工的支承立柱。等到0-1#節段的強度達到規定要求后,對其端部進行封錨注漿,之后吊掛1#段斜拉索并張拉。待一切工作完成后進行拆除現澆支架并安裝掛籃以及掛退及錨固系統,之后進行掛籃的調試和預壓。掛籃在提升前要進行調試,確保其平衡。(3)懸臂梁段施工方案掛籃安裝完成后,分段依次對懸臂梁進行澆注,具體過程如下:1.將掛籃和c1、s1號斜拉索臨時連接,按照要求張拉斜拉索和預壓掛籃;2.在一切設備符合要求后對2#段主梁進行澆筑,在澆筑過程中根據要求對斜拉索c1和s1進行第二次張拉,之后繼續澆筑;3.待澆筑混凝土的強度達到設計要求,放松臨時連,將索力轉移到主梁上2。(4)合攏段施工方4、案在本工程中,為了節省工期,在大橋合攏段設計采去掛籃和支架同時施工方案。需要注意在安裝合攏段支架時應留設掛籃刀口的位置。支架和模板安裝完成后對其進行焊接,完成臨時固定。澆筑合攏段時,應隨時觀測頂梁的標高,待其強度、齡期達到標準后便可張拉預應力鋼束,拆除模板及支架。2.2主梁分項工程施工技術分析(1)測量控制技術本工程河岸地形較好,可布置控制點。當主塔完工后控制點再引至主塔橫梁的頂面,這樣就能夠對主橋進行精確控制。為保證準確性,在塔柱施工前要對控制點進行復測。本工程的高程控制以三角測量為主,利用水準儀檢核。大橋主梁的每節段施工前都要進行測量放樣,控制點設置在兩側主肋底部及主梁中心線梁頂,在斜拉索5、初張拉力完成后進行復核3。索導管的精確定位對保證施工精度意義重大。在進行現場定位時,先高程后水平,其中高程定位是利用水準儀從橫梁控制點導出,其安裝示意圖見下圖。xx導管安裝示意圖(2)鋼筋工程控制技術主肋安裝工序主要有以下幾項:主筋箍筋拉筋,主筋依箍筋精密定位,逐根就位后進行直螺紋接頭連接,箍筋和拉筋利用主筋定位綁扎;橫梁鋼筋安裝順序為:箍筋橫梁主筋橫梁拉筋倒角鋼筋。鋼筋安裝時要注意接頭錯開,鋼筋同一斷面受力筋接頭面積不大于50%5。(3)模板工程控制技術在模板安裝前應先清理施工縫和模板表面,檢查預埋件位置。模板采用吊車進行安裝,手拉葫蘆進行調位。橋面板底模及主肋底模固定在掛籃拱架上,橋面板底6、模系統可隨掛籃拱架整體升降,橫梁及主肋側模整設計成可以整體翻轉,方便掛籃前移后模板拼裝。主肋模板就位后,相鄰模板用螺栓固定,內外模板用對拉螺桿固定。模板安裝應在斜拉索完成對掛籃第一次張拉后,測量精確定位固定。橫梁底模安裝時根據掛籃預壓情況得出數據后,對標高進行相應調整。模板安裝就為后應設一定距離的拆??p,以方便模板拆除。3.結語通過對針魚嶺大橋主梁建設介紹了一些施工方案和技術措施,對保證主梁施工質量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綜合來看,我國的橋梁建造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創新能力不足,橋梁美學問題,工程質量問題等,這都需要我們坦誠面對,努力將其克服。參考文獻1王鋒,陳博文.針魚嶺大橋拱門式主塔施工技術j.西部交通科技,2014,07(30):52-53.2張觀樹,陳銘建.螺絲嶺大橋懸臂施工主梁線型控制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科學版),2007,(s1):35-36.3彭旺虎,邵旭東.無背索斜拉橋的概念、設計與施工j.土木工程學報,2007,05(02):31-32.4項海帆,葛耀君.大跨度橋梁抗風技術挑戰與基礎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11,09(11):45-46.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