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坯(夯筑)砌補施工方案(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76354
2022-07-22
3頁
21.89KB
1、土坯(夯筑)砌補施工方案土坯(夯筑)砌補工程技術措施主要針對局部懸空失穩、局部掏蝕凹進,且上部本體自重相對較大,局部傾斜或有傾斜趨勢的遺址本體,均采用與遺址本體相同或相近的材料進行砌補(夯筑)支頂,主要分兩種工藝措施,具體如下:(1)夯筑補強工藝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掏蝕深度大于20cm的區域一般采用夯筑措施補強,提高遺址本體的整體穩定性。1)材料準備。以當地粘土為主材,選可溶鹽含量低于0.5%土按照不同區域的材料成分,摻入不同配比的砂、石等。控制含水率為16%,并根據不同材料適當調節,至少封閉放置24小時。2)根據遺址本體的實際情況,對遺址本體作安全支護,確保施工過程中人身安全及遺址本體的安全。2、遺址本體支護不能與操作腳手架連接,形成獨立穩定的支護體系,避免施工過程中的操作擾動的不利影響。3)基礎清理,對遺址體需夯筑的區域的虛土進行清理,清理至原基礎層;4)支模,對夯筑區域支模時要大于夯筑區域20cm,以便后期處理;據現場掏蝕的情況,布置搭設版筑模板,一般比實際夯筑寬度寬出2050cm,根據遺址本體走勢及周圍環境確定布設寬出的尺寸,增加夯實寬度有利于施夯,方便后續表面修整措施,確保夯筑補強后遺址本體的整體效果。5)夯筑,夯筑采用專用工具人工夯筑的方法進行,每一層厚度為8-10cm左右。在原遺址本體上人工成孔,預埋入麻撮,上下成孔間距控制在20cm,鋪設1530cm厚與遺址本體相同或相近3、的土質,采用尖底夯錘成排夯筑,形成如圖夯窩,再次鋪設土層,依次進行夯筑形成與遺址本體相近的補強夯層。6)拆除版筑模板。一般施夯時,采用約30cm的夯筑模板三塊,按照鋪設夯土和夯實情況上下翻動。7)表面處理,夯筑完成后對多余的部分消切處理,根據遺址本體表面情況及周圍環境進行調整使其與原墻體協調一致;8)收縮縫處理,待完全干燥后,對干縮裂縫采用三合土夯實填補。(2)土坯砌補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掏蝕深度小于20cm的區域一般采用夯筑措施補強,提高遺址本體的整體穩定性。1)材料準備以當地粘土為主材,選可溶鹽含量低于0.5%土按照不同區域的材料成分,摻入不同配比的砂、石等。以控制水灰比為1:0.2拌制,并4、根據不同材料適當調節,封閉放置24小時。采用與遺址本體相同或相近的,且已經放置24小時的土,制備要求的土坯,土坯制備控制尺寸為:360mm240mm8mm。選當地可溶鹽含量低于0.5%的粘土,粉碎后經過0.6mm的篩分,與模數3.73.8,濃度3%的PS攪拌均勻,按照水灰比0.4拌制加固漿液。3)錨釘拉接。采用寬為5mm10 mm,長為100mm200 mm的小竹釘,按照縱橫間距不小于200mm,成孔深度為40mm,結合遺址本體病害區域大小自下而上的順序成排布設,提高遺址本體與砌補土坯的粘結力。4)土坯砌筑。土坯砌補要注意土坯之間的拉接,一般采用壓槎搭接,泥漿要飽滿,增加土坯之間的粘聚力,按照5、砌筑的實際情況將布設的小錨釘壓置相對應的泥漿層中,形成小竹釘網狀錨固連接,提高砌補土坯與遺址本體的整體性。同時在砌補的過程中埋設4.5mm的注漿管,按照橫向間距為30mm、縱向隔層、“十字”形布設注漿管,注漿管埋設至遺址本體,保證漿液可以通過注漿管進入空洞部位。5)滲透灌漿。待砌補土坯達到一定強度后注漿,粉土加模數為3.8、濃度為5%的PS漿液拌制,水灰比0.6:1,填補砌補過程中由于遺址本體的不規則形成的空洞,同時增強砌補層與原遺址的結合力。6)邊角處理。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針,在文物保護和修復過程中,嚴格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介入,最大兼容的原則,根據病害輕重程度進行砌補后外形的修整,盡量通過修整使砌補部位和遺址本體協調,線條順暢。7)表面處理。通過對遺址本體外部結構、線條、形狀、色彩等的理解、分析、試驗等到最后細節修正措施,對砌補部位通過修正、偽裝使其外形結構細部線條和色彩等與其遺址本體整體相協調。 3 / 3